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6月间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n=92)与预后不良组(n=83)在高血压病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0%vs 67.47%,P=0.87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既不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0.453,95%CI:0.087~2.352,P=0.346),也不是影响溶栓预后的因素(OR=1.014;95%CI:0.933~1.101,P=0.746)。结论 高血压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脑梗死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部分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均在4.5h以内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患者,分为吸烟和不吸烟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溶栓7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症状性脑出血,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 RS)评分。结果:入组105名男性患者,包括吸烟组45人(42.9%)和不吸烟组60人(57.1%)。两组入院时及一周后的NIHSS评分统计学未见明显差异(P=0.176)。随访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患者(m RS=0-1)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86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轻和入院时低的NIHSS评分与良好预后明显相关,分别是年龄(OR=0.962,95%CI=0.932-0.992,P=0.014),入院时NIHSS评分(OR=1.253,95%CI=1.090-1.441,P=0.002)。吸烟与良好预后无相关性(OR=0.935,95%CI=0.431-2.029,P=0.866)。结论:男性青年和轻型卒中与溶栓后良好预后明显相关,吸烟与男性脑梗死rt-PA溶栓后良好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的智能卒中一站式体系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I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年龄、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意识障碍、梗死面积、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大面积梗死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0.05),有意识障碍患者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显著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OR=3.518,95%CI:1.989~5.012)和NIHSS评分(OR=4.258,95%CI:1.739~10.428)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人工智能ASPECTS评分(OR=0.542,95%C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55例)与预后不良组(46例)相比,年龄较小(P=0.029),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较少(P=0.012),溶栓前血糖较低(P=0.012),溶栓前收缩压较低(P=0.00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低(P=0.002),起病到治疗时间较短(P=0.044),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者较少(P=0.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与溶栓预后好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溶栓前收缩压较低、溶栓前血糖较低、无脑白质疏松者的溶栓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谭倩  许康  周瑞  晏小琼  余勇飞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22-823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l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前循环梗死22例,后循环梗死9例,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h、24h、7d时,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测评(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前前循环与后循环组间患者血压、NIHSS评分、发病时间、住院天数等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且后循环NIHSS评分下降较前循环明显(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循环梗死临床疗效较前循环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大军  金平   《四川医学》2023,44(1):51-5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轻型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轻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03例,其中静脉溶栓组(治疗组)109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94例。其中治疗组分为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各71、38例。对比不同时点各组患者BI评分及NIHSS评分、mRS评分情况。统计继发出血转化和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差异。结果 组间比较,各组基线BI指数、NIHSS评分、入院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与基线比较,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 h及治疗后7 d的BI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和轻型致残性卒中溶栓组在治疗后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90 d内神经功能恢复及1 a内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1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脑卒中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56例)和预后不良组(55例),根据脑卒中1 a内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179例)和复发组(32例)。应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和复发的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评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mRS评分是脑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SVD评分的危险强度(OR=2.795)高于基线NIHSS评分(OR=1.257)及基线mRS评分(OR=1.9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CSVD评分和未规律口服阿司匹林是脑卒中后1 a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SVD可影响脑卒中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9-4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90 d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其中溶栓组42例,非溶栓组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非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86±0.55)分,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94±0.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1.69±0.32)分,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0.95±0.23)分。与非溶栓组患者相比,溶栓组患者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中,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2例(4.8%),非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3例(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实质出血。溶栓组预后良好(mRS≤1分)的患者为38例(90.5%),预后不良(2≤mRS≤6分)的患者为4例(9.5%);非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患者为51例(75.0%),预后不良患者为17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助于降低24 h NIHSS评分,改善90 d预后,并不增加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机械取栓为血管内治疗的新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87例,预后的评价通过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mRS≤3分认为预后良好(44例),mRS 4~6分认为预后不良(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OR=1.820,95%CI:1.19~2.77,P=0.005),术后24 h NIHSS评分以及年龄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术后24 h NIHSS评分:OR=2.006,95%CI:1.30~3.10,P=0.002;年龄:OR=1.102,95%CI:1.04~1.17,P=0.001)。 结论 年龄、NHI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存在显著性关系,年龄和NIHSS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心梗死体积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治疗和/或静脉溶栓的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入院时和治疗72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值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分别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 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核心梗死体积对不良预后的预测能力。绘制核心梗死体积和预后不佳的概率以及优势比(odds ratio,OR)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预后不佳随核心梗死体积变化的趋势。结果:共计纳入131例患者,预后良好组83例,预后不佳组48例。基线资料显示,预后良好组核心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预后不佳组(P=0.041),预后良好组血管内治疗高于预后不佳组(P=0.040)。预后不佳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2,95%CI:1.004~1.021,P=0.006)、出血并发症(OR=2.296,95%CI:1.028~5.181,P=0.043)、血管内治疗(OR=0.310,95%CI:0.106~0.851,P=0.025)、桥接(OR=0.443, 95%CI:0.203~0.930,P=0.03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梗死体积(OR=1.013,95%CI:1.005~1.022,P= 0.003)是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核心梗死体积(AUC=0.60,95%CI:0.50~0.71)对预后不佳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非线性曲线表明,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小;核心梗死体积>31 mL,预后受核心梗死体积影响较大。结论:核心梗死体积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73-77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7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P=0.011)与糖化血红蛋白(P=0.005)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心房纤颤史(P=0.014)在预后良好组中明显较低。此外,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型在预后良好组比例较高(60.7%与41.4%),心源性比例较低(14.3%与2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rt-PA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OR 2.186,CI 0.050~4.552,P=0.037)。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超溶栓时间窗(超窗)的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起病4.5~6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随访1 a,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4 h及7 d后研究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4 h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24 h时及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超溶栓时间窗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基于eStroke影像平台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4例醒后卒中前循环梗死患者,经多模式MRI检查上传eStroke影像平台评估后行血管取栓。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n=46),mRS评分3~5分为预后不良组(n=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醒后卒中前循环血管取栓的临床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两组年龄、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NIHSS-意识评分、24 h神经功能改善、核心梗死体积、DSA侧支循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7,95%CI(1.018,1.098),P=0.004]、NIHSS-意识评分[OR=2.358,95%CI(1.136,4.893),P=0.021]、基线NIHSS评分[OR=0.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病情严重程度及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记录其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尿酸水平及溶栓后出血转化等情况,根据患者在随访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是否存在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392.6±34)umol/L比(307.1±42) umol/L,P=0.001],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高尿酸水平与预后良好无明显相关性。非出血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出血转化组患者[(373.3±40) umol/L比(284.5±29)umol/L,P=0.01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水平于出血转化呈现负相关性(OR值0.911,95%可信区间0.834~0.987,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较高血尿酸水平与较低脑出血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10年9月—2014年6月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的一般资料,并分析所有溶栓患者的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比例,通过统计无症状生存率、预后良好率和预后不良率来判断临床疗效。 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后良好、无症状生存、颅内出血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TOAST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0例(34.72%),心原性脑栓塞型51例(35.42%),小血管闭塞型23例(15.97%),其他明确病因型2例(1.39%),不明原因型18例(12.50%)。无症状生存60例(41.67%),预后良好82例(56.94%),预后不良62例(43.06%)。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与给药时间、基线美国国际卫生部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后早期症状改善相关;无症状生存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相关;颅内出血与心房颤动病史、基线舒张压、年龄≥75岁相关;死亡与基线NIHSS评分相关。结论: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有较好疗效。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原性脑栓塞型的脑梗死患者更容易获得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表达与短期预后及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6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入院时MMP-9和Lp-PLA2水平及脑出血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评价MMP-9和Lp-PLA2及其他基线资料与短期预后及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MMP-9和Lp-PLA2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Lp-PLA2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对预后不良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MMP-9、Lp-PLA2及溶栓前NIHSS评分(P<0.05~P<0.01)。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MMP-9和Lp-PLA2水平是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P<0.01)。对于出血转化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MMP-9、Lp-PLA2及溶栓前NIHSS评分(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MP-9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773(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