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记载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内容,与《素问》、《伤寒杂病论》有着密切学术渊源。近些年来,对《辅行诀》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作为联系医方派著作《伤寒论》与医经派著作《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纽带,《辅行诀》的理论内核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与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经方值得进一步综合深入研究。1《辅行诀》的发现与渊源简介《辅行诀》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原卷子本藏于敦煌千佛洞,清末几被法国传教士伯希和窃走,幸被河北张南中医师收藏。原本毁于文革,现抄本为…  相似文献   

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研究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认为天行时气病治疗是该书的特色之一。该书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等五经角度论治天行时气病,明确天行时气病的内涵,总结天行时气病的治疗经验,填补了外感热性病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对今天的临床治疗疫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二旦、六神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杂病论>中仅见阳旦汤、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及真武汤,其中阳旦汤仅见其名,未见其方.通过对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证,认为二旦汤及六神汤当为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玄武汤、大小勾陈汤及大小腾蛇汤,共计16首.它们是治疗"外感天行"的方剂,都源自已佚古书<汤液经法>,而这16首方剂在<伤寒杂病论>中皆有记载,说明在商代之前就有天行热病(伤寒)流行过.  相似文献   

5.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治“天行”方剂命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有治疗天行的方剂13首,以大小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命名,这些方剂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阴旦汤和阳旦汤与人体阴阳之气的开阖有关,其中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和正阳旦汤,对应着《内经》中的"平旦""日中""日西"三时。而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的命名和中国传统的术数思想有关。其中朱鸟汤与玄武汤文化含义与方剂功效的相反,体现了中医阴阳互含,水火既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方有论,其价值在于:1是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的传本,保留了《汤液经》的部分内容;2有别于《黄帝内经》,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面世过程曲折辗转,自1974年张大昌先生把自己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寄给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起,至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收录有王雪苔先生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后历时10余载。期间,经过数位专家学者的讨论、鉴别、审定,确定该本是一部颇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献。后经王雪苔先生与张大昌先生就相关抄本进行校订,一部接近卷子原貌的版本方得以完成,由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身价值的魅力,后来民间相继出现了20多个传钞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其继发的后续相关研究,会形成一个学术流派而荣登医学史册。  相似文献   

7.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遗本,后经张大昌先生献给中医研究院,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汤液经法五行图、二十五味药表的对照、比较、分析,重点以肝脏补泻方为例,初步阐释了《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脾胃系疾病的立法处方多法于《内经》,崇仲景、东垣、丹溪而又多有发挥,在脾胃疾病中重视润养胃阴,根据脾胃生理特性而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根据疾病发展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等理论,对整个中医学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对《汤液经法》一书的摘录和总结,本文旨在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五脏用药规律探讨间接反映该时期辨证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是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体味”“用味”“化味”而遣药组方,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通过分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肺脏病诸方,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并诠释蕴含其中的药味组方法则,简析药味组方法则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和阐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及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证组方,提高临床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辨证论治并非是僵化的程序。通过介绍陈德润主任治疗脾胃病5个难治之证医案,重点对陈老辨证强调准确、治法讲究法度、精于选方用药和重视对病人心里的疏导等经验详加分析,有助于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12.
从胃病腹诊、胃阴胃气联系考虑、胃病用化瘀药、胃病阴虚夹湿的证治4方面介绍徐景藩教授诊治脾胃病的经验,冀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中药在胃脘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脏腑辨证理论,探讨胃脘疾病的中医治法及其对药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法统方,获得了显著疗效。将徐师治疗脾胃系疾病归纳为以下10法:疏肝和胃、健脾和胃、养阴理气、化湿清热、养血活血化瘀、消导解酲、温中祛寒、散结消坚、涩肠止泻、清肝养肝。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辨证论治并非是僵化的程序。通过介绍周仲瑛教授治疗脾胃病久泻、胃痞和胃脘痞胀3个验案,重点对周老辨证强调准确、论治讲究法度、精于复法配伍和选方用药老到等经验详加分析,有助于启迪后学深刻理解周仲瑛教授倡导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药对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焦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吸收精微,进而将营养物质上输转送到全身的生理特点。病理上常因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或将息失宜,致令中焦沤渍功能失常,使寒、热、食、湿、痰、瘀内蕴,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并存、阴虚夹湿、中虚气滞等多种复杂临床症候。认为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合理应用药对,可增强功效。从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反类相制三方面对脾胃病常用药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附子粳米汤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经方之一,具有温中散寒止痛、和胃蠲饮降逆的作用.其治疗脾阳虚证的机理可能与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NET)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杨少山教授认为慢性脾胃疾病患者长期服用膏方,疗效显著,且其治疗特色鲜明。主张:①补益脾胃,当“清养”;②结合治肾,当“养阴抑阳”;③调治三宝,不可偏废;④结合辨病,科学选药。   相似文献   

19.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晋翔教授是中医脾胃病知名专家,师从董建华院士,从事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近四十载,用药精简,效果优良。杨教授善用风药治疗脾胃病,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杨教授常用的风药有葛根、桔梗、荷叶、防风、紫苏叶、紫苏梗等药串、药对。笔者特将杨教授在临床中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供同道指正,以期实现杨教授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