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方位应用价值。方法: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实施室间隔缺损患儿44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评估室间隔缺损大小、位置、类型及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复核评估,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判封堵效果;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定期随访。结果:44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412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2.4%。1年内定期随访,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中量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对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封堵过程监测引导及术后疗效评估作用重要且相对可靠。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62-26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与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讨VS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对照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出院当日及术后1、3、6个月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封堵器移位或脱落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 78%(81/82)、100. 00%(78/78),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51,P> 0. 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 350、1. 981,P <0. 05),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t=2. 522,P <0. 05),2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921,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 44%(2/82)、11. 54%(9/78),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 171,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具有微创、无需体外循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在2014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封堵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半年以及1年的封堵效果进行随访和观察.结果 所有的22例患者中有20例封堵成功,占90.9%.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3±10.6)岁,患者的平均体重为(22.6±17.4)kg,在手术前需要使用胸经超声心动图(TTE)对缺损的大小﹑类型以及形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对封堵器的型号进行初步确定,患者的VSD平均为(4.7±1.1)mm,封堵器平均为(7.1±1.2)mm;在手术中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封堵器进行正确的放置,VSD平均为(4.8±1.1)mm,封堵器平均为(7.8±1.5)mm.术前TTE测量VSD数据组与术中经TEE测量数据组比较;术中实际确定封堵器型号与术前初步选择封堵器型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年内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封堵回声清晰,并且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出现明显瓣膜反流和室水平室残余分流.结论 使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的病例认真﹑细致筛选﹑术中封堵以及术后疗效均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绪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胡玲 《中外医疗》2013,(18):82-82,84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应用食管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该组21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均告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25~60min,平均(41.2±9.2)min,住院时间5~8d,平均(6.2±0.4)d。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食管超声,提示封堵器位置固定,无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无关闭不全、房室传导阻滞、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食管超声引导下完成56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胸骨下段3~5 cm切口暴露右室流出道,于震颤最明显处缝两个荷包,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室流出道,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大于室间隔缺损直径3~4 mm的封堵器,食管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56例患者中55例封堵成功,1例转体外循环手术,共置入56只封堵器,安置封堵器时间平均30 m in。1例手术后3天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激素冲击疗法后治愈出院。所有病例随访3~6个月,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返流。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以往主要采取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修补,但是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刀口长、需要体外循环、风险大、住院时间长等缺点。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对18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收到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该院在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手术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共53例,平均年龄(7.9±7.4)岁;平均体质量(22.6±14.8)kg。术前利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缺损大小、类型、形态,确定封堵器型号;术中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者定期随访。结果5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51例成功封堵(96.2%),2例转行体外循环手术(3.8%)。封堵器平均型号(7.7±2.0)mm。封堵成功的患者中有48例获得随访(94.1%),随访时间6~36个月,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主动脉瓣严重反流、三尖瓣严重反流或二尖瓣严重反流。结论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安全可靠;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封堵过程的监测、引导及评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胸小切口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于许昌市人民医院行封堵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41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1)。对照组行经皮介入封堵术,观察组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动图均较术前好转,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封堵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较经皮介入封堵术成功率高,但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相似文献   

10.
张蕾  卢钦玲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393-1394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84例(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接受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导管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均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VEF、LVESD、LVEDD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与传统修补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上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传统开胸修补术的8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与接受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的8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2组患儿手术情况、术后炎症因子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时间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胸骨右旁第4肋间切口长3~4 c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左胸壁或食道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调整左右侧伞盘夹紧封堵房间隔缺损,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再做1针贯穿右房壁和伞边缘的褥式缝合固定。结果:98例成功封堵,手术时间45~95 min,平均60 min;术后住院3~6 d。术后2~24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4例封堵不成功,术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胸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胸引导下对4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并对手术前后及术中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手术顺利,术中患者无不适。48例患者术前经TTE测量VSD缺损大小为3 mm~14.5 mm,术中造影测量稍大,但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即时监测48例患者封堵器的输送及释放。释放后47例患者室水平分流消失,1例存在少量分流。术后3 d~1 a复查TTE,1例存在少量分流的患者分流消失,48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均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瓣膜反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TTE对VSD封堵术的术前病人筛选、术中引导及监测、术后随访治疗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对患儿进行麻醉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体温、尿量等),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并对患儿的麻醉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手术总时长、住院时间等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患儿在麻醉维持期间,可适当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并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儿的经食管超声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手术总时长为62~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5 d,平均(3.2±0.8)d。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患儿在封堵伞释放的过程中脱落,封堵手术失败,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1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为4 mm左右,引导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上述2例患儿二次手术修补成功,且均在7 d内出院。结论: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方法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加强患儿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监控,保证围手术期患儿的生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经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创伤大,瘢痕长,恢复慢。我科自2006年3月至今,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的开胸手术,手术方式成熟、手术效果确切,但是对患者创伤较大;介入封堵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存在着外周血管损伤、放射线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病理类型选择较为严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15例ASD、9例VSD封堵成功。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术后即刻,1d、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筛选病例,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关闭及评价手术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作用。方法:30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TTE加自然组织谐波功能经胸测量各切面ASD大小,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及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大小并与术前测ASD最大径比较。结果:用TTE术前检查ASD最大径为7mm~30mm(平均18.5mm),选用封堵器10mm~38mm(平均24mm),释放后封堵器腰径7mm~30mm(平均18.5mm)。TTE测量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除1例封堵器移位改为经胸手术外,其余患者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可以较准确测量ASD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和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100例,成功施行VSD封堵术的患者99例。于术前、术后48h、术后1、3、6个月、1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定其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左房、左室内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不仅可有效根治先天性解剖畸形,而且早期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左心几何构型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对患者实施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胸修补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开胸时间以及关胸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切口长度、心纵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术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67%)低于对照组(13. 33%)(P<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较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