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自1985年首次从本地区农村家狗中分离出犬种布鲁氏菌(B·canis)后,我们继续开展犬种布鲁氏菌病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地区各县农村居民喂养的家狗、与狗密切接触者。 二、抗原及诊断制剂 B.canis抗原,A、M、R诊断血清及布鲁氏菌噬菌体均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广西20株犬种布鲁氏菌和6种布鲁氏菌参考菌株,对14种常用抗菌素的敏感性观察,以氯霉素抑制最强,高敏菌株占90%。其次是强力霉素,妥布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新霉素。噻孢霉素头孢哌酮,头孢V号等,对大多数布鲁氏菌的抑菌效果较差,耐药株占45-100%。 相似文献
4.
广西40株犬种布鲁氏菌与六种标准株药敏试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用广西分离的40株犬种布氏菌和六种标准菌株,做了1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观察。 本次实验观察结果见附表,以氯霉素对布氏菌属6种布氏菌抑菌效果最佳,高敏菌株占97.5%。其次为强力霉素,高敏菌株占90.0%。国内有人报告,治 相似文献
5.
6.
犬种菌布病协作调查组 尚德秋 李元凯 李兰玉 鲁齐发 程尧章 曹珏 黄志雄 陈英辉 陆家华 秦石英 鲁翠芳 高荫荀 倪小萍 杨洋 周紫鸿 纪华亭 石佩章 张火法 李文璧 裘云娟 罗杏芳 林森源 梁杏娴 黄焕良 顾諟栋 郑家德 还锡萍 林绍元 黄德根 张永托 顾玉生 谢栢睾 赵恒云 高国力 赵虹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7,(3)
本文通过对五省区的2354份犬血清的调查表明 皆有 B.canis 菌感染情况存在,平均感染率为7.48%.B.Canis 感染犬后可以产生不同类型抗体。与分离细菌吻合率最高的是 GyT和 RBPT.RBPT 方法简便,易判定,特异性较强,可作为犬被感染与否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自1984年尚德秋等在国内首次分离出B.canis以来,国内一些省、区开始了犬种布鲁氏菌感染的调查。1989年10月我们对3个乡镇6个村庄的人群及大群中B.canis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首次发现鲁西南存在B.canis疫源地,且个别村庄犬中B.canis感染率甚高,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犬种布鲁氏菌病(下称犬种布病)是1966年由 Carmichad 等首次从美国流产的 Btagle 狗分离病原证实。先后在日本、德国、墨西哥、秘鲁、阿根廷发生流行。美国对本病进行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我国最早分离出犬种布氏菌(B.Canis)是1983年尚德秋等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实验动物部,从进口 Beagle 狗和中国草狗中各分离一株。两株菌对复红柳菌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5个地区犬体分离40株犬种布氏菌(B.canis),在常规鉴定试验中发现,40株犬种菌有13株不被碱性复红抑制。这些菌种多数与粗糙型血清产生较高的凝集效价;所有菌种能被犬种噬菌体R/C株裂解,但对其它噬菌体不敏感,其中309号菌株为溶源菌,从中分离到噬菌体,命名Bj-309株,它能裂解所有的犬种布氏菌,但不裂解其它种布氏菌,用DNA中G C mol%法,检查了9株菌,其值为56.6~58.4,与标准犬种菌基本一致。电镜观察形态,符合于布氏菌的特征。扫描电镜见有不规则凹陷,超微切片除见有明显的脆膜和肽聚糖层外,还常见乳头状突起。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我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的表皮烃类。经统计学分析,它们的成分无显著性差异。应用聚类分析法,它们的距离系数很接近。提示我国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的表皮烃类成分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14.
鼠疫杆菌对新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祁芝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17(4):87-88,100
目的通过鼠疫杆菌对新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寻找比链霉素敏感性更高且毒性小的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1995年版)法规.结果鼠疫杆菌在4类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的敏感性最好,喹诺酮类次之,氨基糖甙类尚可,大环内脂类则较差;鼠疫杆菌对30种抗菌药物有27种高度敏感,其敏感顺序为头孢唑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噻吩>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三嗪>头孢西丁>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萘啶酸>头孢肤肟>壮观霉素>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链霉素>亚胺硫霉素>吡哌酸>阿齐霉素;对红霉素中介;对螺旋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鼠疫杆菌强毒株与弱毒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经t检验(t=0.74,P>0.05)无显著性差别.结论体外药敏试验表明鼠疫杆菌对头孢唑肟最敏感;喹诺酮类以氟哌酸优于其它同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氯喹及氨酚喹 (阿莫地喹) 有无交叉抗性及其与青蒿琥酯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用Rieckm ann 体外微量法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氨酚喹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对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的ID50 分别为90.9 及112.0 nm ol/L, ID95 均为320.0nm ol/L; 氨酚喹ID50 分别为50.9 及133.5 nm ol/L, ID95 均为320.0 nm ol/L。在联合用药组中, 青蒿琥酯及氯喹的完全抑制浓度(ID95) 分别为3.2 及20.0 nm ol/L,为单用组的1/125 和1/16;青蒿琥酯及氨酚喹的ID95 分别为3.2 及5.0 nm ol/L, 为单用组的1/125 和1/64。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无明显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这2 种药物联用在体外测试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