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蔓荆子炮制沿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现代常见蔓荆子炒炭后入药,故对蔓荆子的炮制作了历史沿革探讨。据查历代文献记载,蔓荆子有酒蒸,单蒸,清炒,酒炒等方法。其中酒蒸法出现最早,现代已无沿用。清炒法出现虽晚,而沿用至今,且有不同的炒制程度要求。笔者经文献考证,认为蔓荆子炒炭欠妥,临床除生用外,以微炒入药为宜。  相似文献   

2.
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从而测定蔓荆子各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蔓荆子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炒过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8‰、5.85‰、7.89‰、8.02%.、0.31‰.结论:随着蔓荆子炒制程度的加重,总黄酮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炒制太过总黄酮基本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3.
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从而测定蔓荆子各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蔓荆子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炒过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8‰、5.85‰、7.89‰、8.02‰、0.31‰。结论:随着蔓荆子炒制程度的加重,总黄酮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炒制太过总黄酮基本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蔓荆子不同炮制品对大鼠的解热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酚30mg/kg皮下注射造成大鼠发热模型,造模1h灌胃给予2.43g/kg云南蔓荆子和山东蔓荆子及不同炮制品1次,于药后1h、2h、3h、4h测大鼠肛温,观察蔓荆子不同炮制品对2,4-二硝基酚致大鼠发热的影响。结果:2.43g/kg云南蔓荆子和山东蔓荆子的生品能明显降低大鼠体温,2.43g/kg山东蔓荆子不同炮制品(微炒、炒焦、炒炭品)也能明显降低大鼠体温,且以微炒品作用时间最长。结论:蔓荆子生品及炮制品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以微炒品的解热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1辨气味炒制山植、焦山碴、山值炭山植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医且依其辨证用药,故有生山植、炒山植、焦山植、山植炭的炮制饮片之分。除生山植外.余3种饮片都需以不同的火力、不同的火候才能炒制(炙)出符合z中国药典》(199年版1部)规定的饮片质量。陈嘉漠说:“制药资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在炮制中常常出现炒的炒山植似焦山植,而焦山植又似山植炭,或炒之过轻则炮制不及,怎样才能炒制适中呢?笔者现将其炒制的操作要领介绍如F。炒山植:取净山植冲倒入热锅内用文人翻炒至表面颜色加深,且酸气浓烈.有酸香气溢出时,外表有明显…  相似文献   

6.
炒制对栀子饮片中鞣质含量及吸附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炒焦、炒炭后的鞣质含量及其吸附力的变化规律,为揭示栀子饮片炒制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比较测定栀子及炒焦、炒炭品的色素吸附力、鞣质含量、pH与电导率的变化。结果:栀子炒制后吸附率与鞣质含量明显上升,以炭药最高。栀子炒炭品的pH普遍高于炒焦品。栀子及其炒制品电导率没有规律性的变化。结论:栀子及其炒制品的吸附率及其鞣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研究炒焦、炒炭品的指标,pH可以作为栀子焦品与炭品的区别指标。为栀子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蔓荆子炮制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不同炒制程度蔓荆子的水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变化比较,初步证明蔓荆子微炒捣碎入药能够提高用药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芩 ,根据药材性状 ,有枯芩、条芩 (子芩 )之分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的炮制在中草药的发展史上未曾占据过什么重要的位置。尤甚在炮制方法上更常为人们所忽略 ,直至唐代 (外台 )才开始记载有切法 ,而且一直延续了三四百年之久。到了宋代 ,才有了酒炒、炒焦与煅炭的叙述。元明时代增加了猪胆汁炒和土炒、醋炒法。清代除上述方法外又有了吴茱萸制、米泔水制的记载。现代黄芩的炮制除继承传统切制与炒制外 ,开辟了蒸切和煮切的新途径 ,增添了炒、炒焦、炒炭、酒灸、蜜炙等各种炮制方法 ,在诸多炮制方法中经过反复试验 ,不断筛选几…  相似文献   

9.
蔓荆子炮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蔓荆子生品,炒品,酒制品等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有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蔓荆子炒制后,水浸出物及醇浸出物含量降低,不利于成分蒸出,酒制后尤以10%酒拌碎品总黄酮含量较高。综合考虑,蔓荆子入药以疏散风热的主时,以生品打碎为宜;而治疗上焦病证,以镇痛作用为主时,诸如太阳头痛等,则以10%黄酒拌打碎品为宜。  相似文献   

10.
地榆成炭过程中无论是机器炒还是手工炒,均会出现过渡色,即断面银灰色.继续炒制,银灰色消失,变为焦褐色. 按炒炭存性这一理论来说,银灰色的地榆炭更符合存性这一要求,而焦褐色的地榆炭质地过于空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主要化学成分蔓荆子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同一批次蔓荆子进行加工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品蔓荆子、清炒蔓荆子、酒浸炒制蔓荆子、酒制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品蔓荆子及其他三种不同炮制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分别为生品蔓荆子(0.050%)<清炒蔓荆子(0.051%)<酒浸炒制蔓荆子(0.054%)<酒浸烘制蔓荆子(0.056%)。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酒浸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炒蔓荆子的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长强  李月英 《中成药》1996,18(8):17-17
对不同地区的炒蔓荆子进行了外观性状、醇浸出物、挥发油含量比较。表明因各地蔓荆子炒制程度不同,致使上述被分析指标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剂型以前的必要加工过程。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 ,大体可分为五大类 :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在这几种制法中 ,火制方法应用最广泛最常用 ,所以显得尤为重要。火制法分炒、炙、煅、煨。现将火制方法的实际运用及对药物功效的影响简述一下。1 炒制1.1 炒制程度炒制中又有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清炒。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并能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最常用此法。如决明子为清肝明目药 ,生用滑肠 ,炒后缓和药性 ,并易煎出有效成分。炒炭作用是缓和药物的烈性 ,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蔓荆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生品与不同炮制样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变化。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用Hypersil B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60∶40),检测波长为258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对不同地区生品与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蔓荆子黄素线性范围为0.1525~0.7625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9%,RSD=1.48%。蔓荆子经清炒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含量略有上升;经炒焦、炒炭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下降,以炒炭法含量最低。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使蔓荆子炮制前后蔓荆子黄素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炭药的炒制与临床应用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421001)郭彩凤主题词炭药/治疗应用炭药的炒制,关键是要掌握火候,将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以"存性"为度。炭药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具有炒炭前的固有的治本作用,同时通过炒炭,可出现新的功效,具有固涩,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藕节炒炭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藕节炭中总多酚、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为指标,结合成品性状,对藕节炒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并进行中试实验。结果:小试优选藕节炒炭投料300g,投料温度200℃、炒制时间22min。中试炒炭投料10kg,炒筒转速26r/min,炒筒温度预设下限195℃,上限205℃,炒制时间约10min。结论:小试炒炭的工艺条件与中试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 棉子辛热,有毒,为温肾、补虚、止血药,用于治疗阳痿、睾丸偏坠、遗尿、痔血、脱肛、崩漏、带下等。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枯存性、洒拌炒、酒浸润蒸透、醋炒、童便浸等。临床上治疗阳痿不起、乳汁少时,多用酒拌炒或酒润蒸透;治疗肠风、下血、痔漏、血崩等多用炒炭或煅炭。民间有用棉子饼炒炭治疗崩漏的经验,并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棉子饼炒炭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槟榔不同炮制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生槟榔及不同槟榔炮制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正常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及有阿托品负荷的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及胃液分泌实验测定.结果:生槟榔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有轻微抑制作用,炒黄槟榔、炒焦槟榔、槟榔炭促进胃排空;炒制程度较深的焦槟榔有明显促肠推进作用;槟榔炭、炒黄槟榔、焦槟榔对肠推进迟缓均有改善作用;各槟榔组胃液量均增加,其中焦槟榔组最明显;除槟榔炭组外各槟榔组胃液PH值均降低,其中焦槟榔组胃液PH值最低.结论:槟榔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有不同的胃肠作用功效,炮制过后槟榔有促胃排空及小肠推进作用,且对阿托品负荷有抑制作用,尤以焦槟榔作用为佳.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20,(2)
目的:研究不同火力炒制过程中白术多糖、还原糖及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可控温式电炉,设置"文火"、"中火"、"武火" 3种炮制火力,在线式红外成像仪实时监控药材表面温度,在"炒黄"、"炒焦"、"炒炭"的火候点取样。采用苯酚-硫酸法和DNS法分别检测炒制过程中多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情况,采用HPLC法测定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文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7.62℃/min,炮制13 min为"炒黄",17 min为"炒焦",21 min为"炒炭";中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14.58℃/min,6 min为"炒黄",9 min为"炒焦",11 min为"炒炭";武火炮制时药材表面升温速率为20.04℃/min,4.5 min为"炒黄",6 min为"炒焦",8 min为"炒炭"。多糖含量在文火炒黄时最大,增加率为23.96%,还原糖在文火炒炭时最大,增加率为175.13%。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火力火候对白术多糖和还原糖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白术内酯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蔓荆子不同炮制品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对蔓荆子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减少,质量发生变化。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生品和微炒品均检出26个。炒焦品检出20个,炒炭品检出16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