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在患儿治疗前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的变化,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38例根据其临床分型分组:A组(黄疸组)14例;B组(胆汁淤积组)24例。予抗病毒及常规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常规进行肝功生化检测。结果治疗后,淤胆组预后不良例数较黄疸组多,差异有显著意义。二组γ-GGT差异有显著性,淤胆组γ-GGT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总胆红素(TB)及直接胆红素(DB)明显下降,γ-GGT水平与TB及DB呈显著正相关。结论γ-GGT可作为反映胆汁淤积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γ-GGT对于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2.
罗丽平  高雁翎 《河北医药》2012,34(5):743-744
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是目前我国婴儿中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临床分为黄疸型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胆汁淤积症、无黄疸型肝炎及亚临床型肝炎[1].其中前两型是婴儿期CMV肝炎中的重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CMV感染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炎40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峰 《淮海医药》2002,20(4):274-275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50例确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保肝等对症处理,另外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q 12h,连用14d。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肝功能,黄疸消退差异有显性(P<0.05);治疗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治愈率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结论 更昔洛韦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分析及更昔洛韦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兰 《中国医药》2006,1(7):442-443
目的 分析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更昔洛韦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巨细胞病毒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由巨细胞病毒所致先天和围生期感染患儿肝损害发生率(75.0%),明显高于出生后感染患儿(18.7%)。更昔洛韦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18.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占比例较大,是造成新生儿肝炎、婴儿肝硬化、先天性胆道病变的主要病因,对新生儿及婴幼儿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本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峰 《儿科药学》2002,8(1):40-4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确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均给予保肝等对症处理,另外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2次/日,连用4d。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肝功能,黄疸消退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愈率80%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婴儿采用更昔洛韦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共28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其肝功能和肝脏大小,CMV-IgM,部分检测CMV-DNA。结果:治疗后患儿肝功能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显著性降低,肝脏肿大明显缩小。治疗28d后CMV-IgM转阴率为69%,CMV-DNA转阴率为44%。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在恢复肝功能、缩小肝脏肿大和抑制病毒复制有一定疗效,副作用较小。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致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3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以及胆管闭锁、溶血,且病情重,易致肝硬化,日后有可能引起智力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母婴传播是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途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降低病死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邓慧玲  谢燕  符佳  王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28-2129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osechain reaetion,FQ-PCR)动态检测尿巨细胞病毒-DNA(CMV-DNA)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Q-PCR法检测怀疑CMV肝炎婴儿血、尿CMV-DNA,分析阳性检出率、病毒含量及治疗后的病毒含量变化.同时与ELISA法检测CMV-IgM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0例婴儿中,FQ-PCR法血、尿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00%、62.00%,尿阳性高于血(P<0.01);ELISA法阳性检出率为31.00%,FQ-PCR法尿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治疗前后尿CMV拷贝数均高于血(P<0.01),治疗后血、尿CMV拷贝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尿CMV-DNA定量测定在婴儿CMV肝炎的诊断与抗病毒治疗动态监测及疗效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确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均给予保肝等对症处理,另外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2次/日,连用14d。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肝功能、黄疸消退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愈率80%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更昔洛韦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7月收治的7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病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保肝、退黄以及维生素K1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实施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肝脏回缩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我院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婴儿巨细胞病毒 ( cytom egalovirus,CMV)肝炎 32例 ,将其与 2 0例败血症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对照来阐述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中男 19例 ,女 13例 ,入院时平均日龄 6 9d,其中<6 0 d16例 ,6 0~ 90 d12例 ,90~ 180 d3例 ,>180 d1例。对照组为以婴儿肝炎综合征收入院 ,经血培养及治疗观察证实为败血症者 2 0例 ,平均日龄 5 3d。1.2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血 CMV- Ig M及尿 CMV- PCR均阳性 ,按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1 ] 可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 ,本组…  相似文献   

13.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8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病年龄主要在3个月以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是婴儿期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大多患者预后较好,极少病例预后差,早期诊断及防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岁以内婴幼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因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感染因素中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3.9%~78.3%不等[1].目前国内已较广泛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患儿排出病毒明显减少[2].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多沿用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的方法,包括诱导、维持、巩固共三个阶段.本文动态定量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尿液CMV-DNA的含量,以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适宜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中的变化。方法CMV肝炎26例,根据血生化分为胆汁淤积型组(淤胆组)和肝炎型组(肝炎组)各13例,即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TB)>0.5,r-GT>ALT,大便淡白至陶土色者纳入淤胆组,反之为肝炎组,对照组26例为肝肾功能正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分别收集血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标本(空腹插鼻饲管至十二指肠降部接负压引流袋3~4小时),采用放免法测定标本中EGF含量。结果肝炎组、淤胆组、对照组血清中EGF含量分别为(0.72±0.35)μg/L、(2.35±1.19)μg/L和(0.79±0.40)μg/L,十二指肠引流液中EGF含量分别为(20.96±6.14)μg/L、((9.93±5.41)μg/L和(2.75±0.40)μg/L,所有观察对象中EGF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浓度(P<0.01),肝炎组和淤胆组患儿十二指肠引流液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且EGF浓度和血清中ALF水平正相关,肝炎组中十二指肠液中EGF浓度高于淤胆组(P<0.05),在胆道排泄通畅时血清中EGF水平不受肝胆局部浓度变化影响。结论肝胆组织中分泌的EGF通过胆道系统排泄,CMV肝炎可使局部EGF释放增加,故十二指肠液中EGF水平是一项能灵敏反映肝胆炎性受损的指标,小婴儿行十二指肠引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静脉应用;对照组68例仅以更昔洛韦静脉应用。治疗14d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CMV-DNA载量以及尿素氮(BUN)、肌酐。结果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组血清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但巨细胞病毒阴转率、BUN、肌酐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8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病年龄主要在3个月以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是婴儿期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大多患者预后较好,极少病例预后差,早期诊断及防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32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尤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见,占59%,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第2位,为25%;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以及胆道闭锁、溶血,且病情重,易致肝硬化,日后有可能引起智力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降低死亡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桂荣 《药品评价》2006,3(6):463-464
淤胆型肝炎易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的一个难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们应用复方甘草甜素(美能)联合山莨菪碱(654—2)治疗淤胆型肝炎34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早孕先兆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3例早孕先兆流产妇女(观察组)和134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进行巨细胞病毒检测。用FQ-PCR法检测HCMV-DNA,对外周血液标本进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观察组203例,检出巨细胞病毒阳性46例,阳性率为22.33%(46/203);对照组134例,检出巨细胞病毒阳性19例,阳性率为14.28%(19/13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HCMV与先兆流产的发生有关。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早孕先兆流产有相关性,应孕前进行检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