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54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并与34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 两组心率变异性(SDNN、SDANNIndex和RMSSD)和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冠心病组中DCG显示伴有ST段改变组与不伴ST段改变组比较,心率变异性(SD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和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加,DCG中伴有ST段改变的患者更为明显,同时地说明心肌缺血越严重,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越明显,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压变异性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比较2组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差异,研究TIB差异与血压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合并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T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sBP)、脉压差(PP)和平均动脉压(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异性包括sBP、舒张压(dBP)、PP和mBP的标准差(分别标记为D-sBP、D-dBP、D-PP和D-m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组中TIB均与sBP、PP以及D-sBP、D-dBP、D-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一定影响,在冠心病的治疗上,降低血压变异性,可能有助于改善冠脉供血。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和52例健康人行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对比,心率变异性分析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等。结果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各时域指标依次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心肌缺血改变了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而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室性早搏后心率变化情况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52例奎陛早搏患者奎陛早搏后窦性心率加速即震荡初始(TO)、窦性心率减速即震荡斜率(TS)以及心率是否相等。结果高血压、心肌炎及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O和/或鸭异常率较低,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异常率较高,3者与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冠心病病情危重患者室性早搏后心率相等,余141例患者室性早搏后心率均不等。结论室性早搏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对心脏疾病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方法 对60例健康者,50例心绞痛,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心绞痛以及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人,AMI患者低于心绞痛以及OMI患者.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受损,AMI患者更加明显,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而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增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伴心肌缺血 (MI)患者与心率变异性 (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6例CHD患者 ,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表现 ,分为MI组 (36例 )和无MI组 (30例 ) ,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对照 ,观察各组HRV的时域指标。结果 :(1)3组之间R -R间期无明显差异 (P>0.05) ;(2)CHD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3)在CHD患者中MI组SDNNindex与无MI组无差异 (P>0.05) ,其余指标MI组明显低于无MI组 (P<0.05)。结论 :CHD患者中HRV减低 ,尤其伴有MI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反映了CHD伴有MI发作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 ,这类患者更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7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 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 bid. 第1周每次5 mg, 第2周每次7.5 mg, 第3周增至每次10 mg. 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 tid, 每次10 mg. 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缺血及HRV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12周后, 两组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或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同时, 治疗组HRV指标[SDNN(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NNindex(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亦明显改善(均P<0.01),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HRV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卡维地洛治疗期间, 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卡维地洛不仅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 且能改善HRV.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探讨冠心病对自主神经损害情况。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对48例正常人和53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其心率变异指数(HRV1)和HRV各项时域指标:包括总体标准差(SDNN0,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均值(SDNN IDX),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 SSD)和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HRVI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改变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动态心电图中的时域指标SDNN(连续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等对200例健康者、501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研究,并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的频域指标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结果冠心病患者的24 h HRV时域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其频域指标LF、HF也显著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 相似文献
12.
心率变异性预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事件可靠性的研究山西省中医研究所(030012)牛天福,王裕颐心率变异性(HRV)研究,一是用频域分析法建立心率功率谱已有报道[1,2],其二是用时域分析法,建立HRV分析软件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同步记录[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70%定为中度狭窄组18例,>70%以上定为重度狭窄组20例,<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前行24h动态心电图,计算HRV时域指标。结果中、重度狭窄组HRV指标中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为(105.20±26.69)ms、(85.69±27.82)ms,每5m i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HRV指标中SDNN、SDANN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的降低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关,提示HRV对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0例中有88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仅2例改为肱动脉穿刺成功。并发症:出现前臂血肿3例,穿刺部位皮肤荨麻疹12例,未经特殊处置于2~4d自行吸收。无冠状动脉穿孔,急性血栓、闭塞和夹层形成。未出现桡动脉痉挛现象。平均卧床时间(3.2±1.2)h,平均住院(2.4±1.8)d。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容易使患者接受的冠心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全部病人进行24h心率变异性记录并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男、女性别心率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2P>0.05)。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病人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率变异性 (heartratevariability ,HRV)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判断自主神经活性 ,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肯定 ,特别是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尤其与猝死率有关。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变异性来阐明它们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 :2 8例 ,男 16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5 2 9± 9 6 6岁。经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 ,部分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组 :2 4例 ,男 2 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6 3 71± 10 2 4岁。为急性心肌梗死后 1~ 3周病例。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阿司匹林及单硝酸异山梨酯的基础治疗上,比索洛尔组加服比索洛尔10mg·d~(-1),qd,连用15d。用24h Holter资料对2组的心率变异性(HRV)、ST段偏移及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结果:比索洛尔组HRV明显提高,其中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节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比索洛尔组ST段偏移幅度较小(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冠心病HRV、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具有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进行了PCI治疗为PCI组,35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组。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12周HRV变化(包括SDNN、SDANN、SDNN Index、TP以及HF)。比较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再次AMI及再次UAP。比较PCI组3个亚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的SDNN变化。结果 PCI组HRV指标在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治疗后4周、12周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 <0.05),术后12周较术后4周也有所增加( P <0.05)。常规组HRV指标在治疗后1、4、12周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 P <0.05);但治疗后4、12周与治疗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4周与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PCI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次AMI或UAP的比率均较常规组低( P <0.05);但2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PCI组3个亚组的SDNN值在PCI术前无明显差异( F =3.121, P =0.081);但在术后12周均较术前有所增加( P <0.05);增加差值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457, P =0.034),单支组较双支组和三支组均高( q值分别为3.998、7.032, P <0.001),双支组较三支组高( q =3.946, P =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PCI治疗较药物治疗能更明显和持久的逐步提高HRV。在临床上可以合理应用HRV检查来评估PCI治疗的冠心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收集近1年来住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50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及心律失常。结论:对60岁以上不明原因发生的胸闷、气急、心悸及心律失常,应首先想到冠心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