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988年3月~1998年6月我院收治的4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例均为女性,年龄39~50岁;3例发生在外阴,1例在盆腔底部.肿瘤最大径4~15 cm.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阳性反应分别为vimentin (4/4)、desmin (4/4)、 actin (1/4)、SMA (1/4)、CD34(3/4), S-100蛋白为阴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全部呈强阳性表达.随访4例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主要累及成年女性的会阴和盆腔,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不发生转移.肿瘤具有鲜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在其生长过程中激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CD44v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D44v6及HHF35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的表达,探讨CD44v6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肌上皮细胞的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33.3%,相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上皮性肿瘤细胞的CD4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5%,83.3%,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HHF35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9%,41.7%,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肌上皮细胞CD44v6及HHF35呈双阳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中,34/42例CD44v6在上皮性肿瘤细胞呈阴性;在肌上皮细胞CD44v6及HHF35呈双阴性的乳头状瘤癌变中,4/4例CD44v6在上皮性肿瘤细胞呈阳性。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蛋白表达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HHF35的检测,可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鉴别诊断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60例不同起源的肿瘤进行角蛋白酶标观察。结果表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移行上皮细胞癌均呈阳性反应;腺癌细胞角蛋白着色较鳞癌弱,绝大多数呈阳性反应(20/21);肺未分化小细胞癌部分呈阳性反应(4/7);而间叶起源的恶性肿瘤9例.除1例双向分化的滑膜肉瘤为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确定其组织来源等方面都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前列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组织学基础上,对112例前列腺穿刺标本进行P504s、34βE1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P504s在前列腺癌、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和良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组织中,P504s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βE1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呈阴性,在上皮内瘤变中呈不连续表达,在良性增生病变中呈强阳性表达.结论:P504s是前列腺癌特异性标记物,与CK 34βE12联合标记在前列腺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心房黏液瘤在心脏原发性肿瘤中最为常见 ,约占心脏肿瘤的 1/ 3[1] 。目前对心房黏液瘤的组织发生还不清楚。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了心房黏液瘤中 6种抗原标记物的表达 ,对心房黏液瘤的组织来源作了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 1990年~ 2 0 0 2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切除的心房黏液瘤标本 2 5例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14例 ,年龄为 5~ 5 7岁。1.2 方法  标本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 2 4h ,常规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厚 4 μm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MP 2 ,FⅧ ,S 10 0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NF-KB的表达.结果:30例多形性腺瘤石蜡切片NF-KB免疫组化染色中,10例(33.3%)呈强阳性(+ + +);12例(40%)强表达(+ +);6例(20%)弱表达(+);2例(6.6%)无表达.NF-KB的表达主要见于浆液腺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呈强阳性(+ + +)表达;黏液腺肌上皮样上皮呈强表达(+ +);间质成分中血管内皮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结缔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结论: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呈阳性表达,提示瘤细胞增殖力较强,可能是涎腺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和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病理特点.方法12例SPT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用组织学(HE和PAS)、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方法研究.结果光镜下,实性区肿瘤细胞呈假乳头状或片状排列,假乳头中心或肿瘤间质内有PAS阳性的粉染小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内α1-AT、α1-ACT阳性细胞呈弥漫分布(100%),Vimentin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83.3%),NSE和CHG在肿瘤细胞内呈局灶性阳性(分别为16.7%和33.3%),PCNA 2例呈阳性(16.7%),CK8阳性细胞局灶分布(8.3%),Insulin 1例呈阳性(8.3%),ER均为阴性.结论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检测ER表达均阴性,未显示肿瘤和雌激素有关系;肿瘤生长缓慢可能和瘤细胞多处于非增殖期状态有关;肿瘤可能是胰源性的,部分有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 CD4 4v6及 HHF35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的表达 ,探讨 CD4 4v6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4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 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 ,肌上皮细胞的 CD4 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6.7%、34.2 % ,相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上皮性肿瘤细胞的 CD4 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5 .6%、80 % ,相互之间差异有显著性。HHF35在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5 .6%、40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肌上皮细胞 CD4 4v6及 HHF35呈双阳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中 ,80 % CD4 4v6在上皮性肿瘤细胞呈阴性 ;在肌上皮细胞 CD4 4v6及 HHF35呈双阴性的乳头状瘤癌变中 ,98.6% CD4 4v6在上皮性肿瘤细胞呈阳性。结论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 CD4 4v6蛋白表达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39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以及良恶性.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81%,20%和16%.确诊该组39例GIST,其中可能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4例.结论 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肿瘤病理判定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 Desmin、 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肌内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吉林医学》2010,(34):6196-6197
目的:研究肌内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肌内粘液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VIM、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肿瘤有粘滑外观,镜下见肿瘤由丰富的粘液样基质及稀少的星芒状、短梭形细胞构成,血管结构稀少,部分区域可见浸润周围骨骼肌;免疫组化Vim(2例均阳性),CD34(其中1例阳性),S-100、SMA均为阴性。结论:肌内黏液瘤是少见的来源不明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以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加以诊断,需与一些肿瘤做鉴别诊断;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CMS的组织起源,本文对19例CMS作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全部病例的肿瘤血管及肿瘤间质细胞对Vimentin显阳性反应;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对UEA显阳性反应;部分粘液瘤的间质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对Desmin和Myosin显阳性或弱阳性反应;少数病例的部分瘤细胞对S-100蛋白显弱阳性或阳性反应;全部CMS的上皮性标记物AE_1和AE_3均为阴性。研究表明,CMS具有多种间充质细胞成分,它们均可能同源于多潜能原始间叶组织。瘤细胞对免疫组化反应的差异,反映了肿瘤组织的分化和成熟程度可能有差异。文中对CMS的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也作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年半期间收治14例心脏粘液瘤的临床分析,13例手术切除。其中11例左房粘液瘤,1例右室粘液瘤,1例肺动脉内粘液瘤。术后死亡4例,成功的病人没有复发,远期心功能良好。对粘液瘤诊断、手术方法和远期复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83年~1991年用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的13例心脏粘液瘤,其中左房粘液瘤12例,左房及左室粘液瘤1例,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详细描述了心脏粘液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与心腔内其它占位性病变如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其它心脏肿瘤和心外恶性肿瘤心腔内转移的鉴别要点。认为超声心动图诊断本病优于其它影象检查,可作为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1979年9月至1987年3月手术治疗左房粘液瘤24例,死亡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心脏粘液瘤虽属良性肿瘤,但也可恶性变。肿瘤碎块脱落,引起肺循环或体循环栓塞或猝死,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手术。作者认为,经右房切口切除左房粘液瘤较为方便并利于探查右房,排除粘液瘤穿越间隔。24例全部切除卵圆窝处房间隔,18例直接缝合,6例用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平均随访27个月,效果满意,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术中发现二尖瓣返流的左房黏液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二尖瓣返流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和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因左房黏液瘤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切除肿瘤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有10例。术者在切除肿瘤后常规对二尖瓣进行探查,术中应用食道心超对瓣膜情况进行评估,如发现存在中度以上的返流,则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者置换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0例同期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在切除巨大肿瘤[长(5.0±1.9)cm,宽(4.1±1.0)cm]后发现均存在二尖瓣中重度返流,其中9例患者在术前检查中并未提示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患者9例,二尖瓣置换机械瓣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无死亡、再次手术和肿瘤复发病例,未发现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结论:对于行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巨大黏液瘤的患者,在术中应警惕存在肿瘤切除后合并二尖瓣返流的可能,应在肿瘤切除后常规对二尖瓣进行探查,并且利用术中经食道心超及时动态地评估二尖瓣的功能情况,如发现存在严重的返流,推荐同期进行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心房粘液瘤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粘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21例心房粘液瘤均经B超确诊,在全身麻醉、中度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体外循环时间38~98min,平均45±1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9~78min,平均34±11.3min,实行左房粘液瘤切除15例,右房粘液瘤切除6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年,1例复发,二次手术治愈。结论心房粘液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术中完整切除瘤体,避免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颅底黏液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LW  Zhang MS  Zhang JT  Luo L  Xu ZL  Li GL  Wu Z  Wang Z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592-1596
目的提高对颅底黏液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3例颅底黏液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全部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对8例病人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对1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平均时间为64.5个月。结果颅底黏液瘤多位于鞍旁中颅窝底和颈静脉孔,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颅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出钙化或骨性成分位于肿瘤中心。手术入路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次全切除16例,大部切除7例。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变化11例;加重9例;死亡1例。随访结果:恢复正常生活6例;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黏液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黏液基质是肿瘤的实质部分。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颅底软骨性肿瘤及脊索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 5 6例心脏黏液瘤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 ,结果发现 :黏液瘤发生于左心房 4 8例 ,右心房 6例 ,右心室 1例 ,多发性 1例。均行手术切除 ,1例于手术 15个月后复发 ,再次手术切除。除 1例术前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外 ,余效果良好。提示手术切除是治疗心脏黏液瘤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17例心房粘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