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CT表现及分期与E-cadherin(E-cad)和P-selectin(P-se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62例术前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本中E-cad和P-sel 的表达,分析E-cad和P-sel表达与CT分期、病理分,E-cad和P-se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6%及32.3%.随大肠癌CT分期增加,E-cad阳性表达百分率逐渐降低,P-sel阳性表达百分率逐渐增加.E-cad和P-sel表达在大肠癌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E-cad阳性表达率在Ⅱ期、Ⅳ期之间及Ⅰ期、Ⅳ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P-sel阳性表达率在Ⅰ期、Ⅳ期之间,Ⅱ期、Ⅲ期之间及Ⅱ期、Ⅳ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E-cad和P-sel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肉眼形态、强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Ducks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E-cad和P-sel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术前CT影像表现,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肾透明细胞癌CT分期与PCNA和bcl-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CT分期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 2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采用免疫组化LD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PCNA和bcl 2的表达,并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级,分析其与术前CT分期的关系。结果:PCNA表达与CT分期及病理各分级间具有相关性(P<0.05),在CT分期中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Ⅱ与Ⅲ期、Ⅱ与Ⅳ期、Ⅰ Ⅱ与Ⅲ Ⅳ期的PC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bcl 2 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CT分期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PCNA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CT分期、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能较为客观、准确的反映肾透明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RCAS1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CAS1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89例宫颈癌、82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2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RCAS1蛋白的表达.临床分期:Ⅰ期34例,Ⅱ期41例,Ⅲ~Ⅳ期14例;病理分级:G1 37例,G2 28例,G3 24例;病理类型:鳞癌58例,腺癌31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36例;肿瘤直径:≥4cm 31例,<4cm 58例.另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的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4例作为对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级、CINⅡ~Ⅲ级和宫颈癌组织中RCA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1.4%、44.7%和77.5%.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和CIN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宫颈组与CI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CAS1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宫颈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P<0.01);RCAS1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中为94.4%,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为66.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肿瘤直径≥4cm的宫颈癌组织中RCAS1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者(P<0.05);但RCAS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结论 RCAS1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进展RCAS1的表达逐渐增强,RCAS1的过度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恶性程度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钙粘素 (E cadherin ,E Cad)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测定 42例前列腺癌及 3例正常和 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E Cad蛋白的表达。结果  42例前列腺癌组织中 2 1例E Cad蛋白表达阳性 ( 5 0 %)。随肿瘤细胞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程度的增高 ,癌细胞表达E Cad蛋白阳性率降低 ,高、中分化组 2 2例前列腺癌中 19例E Cad蛋白表达阳性( 86%) ,与低分化组 2 0例中 2例 ( 10 %)阳性表达 ;A +B期和C +D期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5 5 %( 19/ 2 9)和 15 3 %( 2 / 13 ) ,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χ2 =2 4 43 ,P <0 0 0 5 ;χ2 =9 0 3 ,P <0 0 0 5 )。而正常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E Cad蛋白均呈阳性免疫反应。结论 E Cad蛋白异常表达在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检测E Cad蛋白的表达有利于判断病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组织p16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新  赖大年  陆正明  陈新 《武警医学》2001,12(11):656-658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p 16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53例大肠癌组织中p 16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 16蛋白表达率为35.8%,p 16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弱(P<0.05).Dukes分期,AB期p 16表达率高于CD期,分别为51.5%和1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 16蛋白表达缺失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并可作为临床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GCT)影像学表现,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评价二者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结合X线平片评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4例GCT肿瘤标本检测PCNA,进行病理分级分析评估.结果 应用GCT X线平片评分法,评分低者(<5分)PCNA阳性表达率高(95%),而恶性趋势亦高.全部标本PCNA阳性表达随病理分级增加,PCNA阳性表达有增高趋势,Ⅱ、Ⅲ级与Ⅰ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级与Ⅲ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CT依据X线表现对明确术前病理分级、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癌螺旋CT与病理、nm23-H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nm23-H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65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将螺旋CT诊断结果 与病理结果 、nm23-H1蛋白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65例胃癌TNM分期CT的准确性为80.0%(52/6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8%(33/65).CT像上的病灶大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结果 一致性良好,与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增殖、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研究进展期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肿瘤组织分化及p53、P-糖蛋白(P-gp)表达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6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观察内容包括肿瘤部位、最大直径、胃壁浸润厚度、双期强化率、淋巴结转移等.术后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分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P-gp在胃癌中表达.比较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组织分化及p53、P-gp在胃癌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73.1%(19/26)均匀强化的胃癌为高/中分化腺癌,75%(30/40)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为低分化腺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T双期增强的强化率与胃癌组织分化无关(P>0.05);p53、P-gp在分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均匀强化的胃癌中阳性表达(P<0.05).p53阳性表达还与动脉期强化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胃壁浸润厚度、门静脉期强化率无关(P>0.05);而P-gp表达与门静脉期强化率有关(P=0.005),与动脉期强化率、胃壁浸润厚度、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胃癌不同的强化方式和双期强化率反映了胃癌的不同组织分化和p53、P-gp阳性表达,提示胃癌的多层CT增强征象与其组织分化及p53、P-gp表达有较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李海  张小川  徐松 《西南军医》2011,13(4):660-661
目的 研究探讨大肠腺癌组织Ez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腺癌70例、大肠腺瘤20例和正常大肠黏膜10例中Ezrin 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1%( 54 /70)、大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5 /20),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为00.0%(0/10);Ezrin的表达在大肠腺癌与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肠腺癌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高分化腺癌为70.0%(14/20),中分化腺癌为78.0%(32/41),低分化腺癌为88.9%(8/9).(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Ezrin在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提示Ezrin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与发展.Ezr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判定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分级的66例前列腺癌、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MT的表达情况,分析MT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MT的表达率为100%(20/20),66例前列腺癌组织中MT的表达率为59.1%(39/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的表达随着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患者血清PSA水平、年龄无相关性(P>0.05);MT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螺旋CT浸润转移与病理及环氧合酶(COX)-2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原位杂交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蛋白、mRNA表达。将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COX-2表达进行对照。结果 57例胃癌螺旋CT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2.5%(47/57),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8.9%(45/57),4例胃癌发生远处转移螺旋CT均正确诊断,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46/57)。COX-2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5/57)和73.7%(42/57)。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病理一致性良好,与COX-2蛋白及mRNA表达率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可较准确地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从而可指导手术、化学预防和治疗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增强CT评价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fas,bax,bc1-2表达的价值。方法:对38例共40个经病理证实且行动、静脉双期CT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actorⅧrelated antigen,FⅧRA),fas,bax,bc1-2和bc1-x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将CT增强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fas,bax,bc1-2和bc1-x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40)、25%(10/40)、27.5%(11/40)和50%(20/40),bax和bc1-2,以及bc1-2和bc1-x1之间分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bc1-x1的表达与CT显示的病灶大小、以及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关系(P<0.05),病理分级与CT显示的边界类型以及瘤内的液化坏死有关(P<0.05)。结论:fas,bax,bc1-2和bc1-x1等蛋白在HCC组织中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通过CT反映调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咽癌MRI和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及对原发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比较101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患者的MRI和CT表现,应用其差异比较鼻咽癌靶区的体积对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咽后淋巴结、头长肌、蝶骨、枕骨斜坡、鼻窦等处的病灶在MRI的发现率高于CT(P<0.05).对鼻咽癌的T分期,MRI和CT之间有差异(P<0.05).根据MRI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大于根据CT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P<0.05).结论 MRI对发现鼻咽癌、鼻咽癌分期及勾画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体积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对各种CT征象及其组织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病灶的分叶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肺炎;腺癌病灶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胸腔积液;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平扫CT值,增强60s后CT值及CT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15.
56例肾细胞癌CT分期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术前 CT分期的方法 ,提高肾细胞癌 CT分期的准确率。方法 :5 6例肾细胞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用盲法根据 CT征象判断肾包膜、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区域淋巴结及邻近器官组织的侵犯情况 ,并按 Robson分期法进行 CT分期 ,将手术病理结果与 CT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T判断肾包膜侵犯的敏感性为 82 % ,特异性为 85 % ;静脉侵犯的敏感性 80 % ,特异性 93% ;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 91% ,特异性 88% ;邻近器官组织侵犯敏感性 86 % ,特异性 97%。 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总体符合率为 91%。结论 :CT是肾细胞癌术前分期的有效方法。采用薄层、动态扫描、仔细观察 CT征象 ,结合 MRI及超声检查 ,能提高肾细胞癌术前 CT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plast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癌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的L-plastin的表达。观察其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分析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在子宫内膜癌中L-plastin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内膜及正常增生期内膜组织( P<0.01)。在不同手术病理分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 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肌层浸润深度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plastin蛋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癌变的病理过程.L-plast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存在过度表达,L-plastin的过度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的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胰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患者的癌肿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6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Loyer的CT诊断标准,对受侵胰周血管进行CT分级,并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评价CT像上胰腺癌血管侵犯、胰周侵犯与肿瘤部位、淋巴转移、肝脏转移、UICC分期、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C、金属蛋白酶(MMP)MMP-2、MMP-9的关系。结果对于胰周血管侵犯,统计结果示UICC分期(P<0.001),病理分级(P=0.02),MVD(P<0.023),VEGF(P=0.01),VEGF-C(P=0.016),MMP-2(P=0.041)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胰外侵犯,统计学结果示淋巴转移(P=0.031),肝脏转移(P=0.025),UICC分期(P<0.001),MVD(P<0.001),VEGF(P=0.02),MMP-2(P=0.01),MMP-9(P=0.003)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非参数统计显示胰外侵犯,血管侵犯与未侵犯组的平均UICC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平均病理分级,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5,P=1.00)。结论CT影像上胰外侵犯、血管侵犯的表现与肿瘤UICC分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与肿瘤病理分级无直接联系。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肝转移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胰外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的恶性度和其瘤体CT强化程度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胰腺癌CT强化程度和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经手术切除有病理大标本的胰腺癌患者49例,手术前均行CT增强扫描,观察胰腺癌胰实质期强化程度和形式,并对胰腺癌的手术标本行HE染色.检测胰腺癌组织学病理级别。对胰腺癌的CT强化状况和病理级别作对照分析。结果胰腺高分化腺癌20例.中等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16例。cT呈等密度强化者18例,呈稍低密度强化者16例,呈稍低密度强化伴小囊性变者13例,呈稍低密度伴大片状低密度灶者6例。胰腺癌的病理亚型和瘤体CT胰腺实质期强化程度、形式的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为r=0.8527.t=8.2816,P〈0.001。结论胰腺癌的CT胰腺实质期强化状况和病理亚型有高度显著相关性,即胰腺癌恶性度和CT增强程度高低成反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肾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和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279例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肾癌.对肾癌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肾癌在CT增强扫描早期呈中度和显著强化者占90.32%,除颗粒细胞都为均匀强化外,其余细胞类型呈不均匀强化,32.26%肿瘤边缘有或多或少的短毛刺(χ~2=38.2,P<0.01),短毛刺征象与病理检查肾包膜侵犯有显著关系.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40%;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为0.84;肾癌的CT分型与癌肿细胞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更好地显示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肾癌的诊断准确性和分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