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在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很高,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2位,仅次于肺癌的发病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我国并不是高发地区,发病率较低,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收集自2004年9月至今CT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13例前列腺癌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颌骨骨内癌的认识.方法搜集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颌骨骨内癌6例,回顾性分析其CT、临床和病理表现.结果5例发生于下颌骨,1例位于上颌骨.3例CT表现为筛孔状骨质破坏,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表现为大块溶骨性骨质破坏,在一侧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2例为鳞癌,4例为腺癌,包括1例乳头状腺癌,1例黏液性乳头状腺癌;2例腺样囊腺癌.结论原发性颌骨骨内癌好发于下颌骨,CT表现为骨恶性肿瘤征象,在颌骨恶性肿瘤中应作为鉴别诊断考虑.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癌的诊断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986~1997年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22例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织在前列腺包膜内生长及突破包膜向外生长各11例,CT见肿瘤多呈不规则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增强后病灶显示更为清晰;局限于包膜内的癌组织以类圆形、结节形为主,突破包膜向外生长的癌组织以不规则形为主,并易向周围组织侵犯生长,其中侵犯膀胱的可见沿膀胱壁呈蔓状或包埋状生长。结论:CT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侵犯范围,了解是否有远隔脏器转移,对确定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炎性肿块CT表现与病理对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性肿块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及CT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8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肺炎性假瘤(24例)、限局性机化性肺炎(18例)以及限局性化脓性肺炎(6例)的临床、CT资料。结果:24例炎性假瘤中,20例直径在2~5cm之间,多呈圆形或类圆形,80%肿块密度均匀;3例行增强扫描,1例呈均匀强化,2例周边强化,中心低密度,5例可见“桃尖征”。18例限局性机化性肺炎中,16例邻近胸膜面,病变形态不规则,13例见向心性弓形凹陷及尖角状突起,3例可见气管血管束向病灶聚拢。6例限局性化脓性肺炎均邻近胸膜面,2例见小圆形透光区,无气液平面,3例行增强扫描,1例周边强化,2例除低密度区及空洞外,实性部分呈厚壁强化,6例均未见气管血管束聚拢征象。结论:肺部炎性肿块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表现不典型者,可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TET的CT表现,并根据WHO 2004年标准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分析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各类型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3例TET病理分型A、AB、B1、B2、B3型和胸腺癌分别为10、17、13、46、30和17例.A型(9例,90.0%)、AB型(15例,88.2%)、B1(10例,76.9%)和B2型(31例,67.4%)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形状规则且边界光滑;而B3型(21例,70.0%)与胸腺癌(15例,88.2%)肿块呈不规则形或铸型生长,且边界不清楚.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率最高(15例,88.2%),其次为B3型胸腺瘤(19例,63.3%)和A型胸腺瘤(6例,60.0%),B2和B3型胸腺瘤钙化发生率较高(32例,42.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TET(8例,14.0%;X2=12.20,P<0.01).A、AB、B3型TET及胸腺癌高度强化的发生率(39例,52.7%),明显高于B1和B2型(8例,13.6%;x2= 22.01,P<0.01).结论 根据WHO 2004标准,不同组织类型的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TET组织学类型、判断预后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肾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的螺旋CT(S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行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 34例,将SCT征象分组与病理征象进行比较。结果 (1) 34例RCC增强后均有显著强化,其中2 6例肿瘤在皮髓期密度等于或超过肾皮质,8例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SCT双期增强扫描对34例RCC的检出率为10 0 % ,定性诊断率为10 0 % ,分期的准确性为94 %。(2 )SCT上肿瘤边缘清晰者14例,病理检查12例有完整的假包膜(85 .7% ) ;细胞核分级在瘤体直径>3.0cm组、肿瘤边缘不清晰组、瘤体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组,分别高于瘤体直径≤3.0cm组、肿瘤边缘清晰组、瘤体内无坏死区组(P均<0 .0 1)。结论 SCT双期增强扫描是RCC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42例中胃部24例,小肠12例,结肠1例,胃肠外5例,4例见肝转移。高度危险1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2例,极低危险1例。肿瘤发病部位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肿块大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块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及强化方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与肿瘤的危险程度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肿瘤发病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情况、密度、强化方式可用于判断肿瘤危险程度,对治疗方案和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文波  林伟  傅凯  朱鸿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21-824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 (右肾 4例 ,左肾 2例 )。平扫为分叶状、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不均质实性肿块。有灶性坏死区 ,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 ,与正常实质分界不清。全部病例侵犯肾周间隙达肾周筋膜。 4例侵犯肾静脉或 /和下腔静脉。 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 2例远处转移。术后3月内复发 2例。半年内 4例因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 :肉瘤样肾细胞癌少见 ,多为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肿块 ;极易侵犯周围组织、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并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恶性度极高 ,愈后极差。CT是发现病灶、判断预后可靠和准确的方法之一。确诊依靠术前细针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小肝癌CT动脉期强化特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肝癌(sHCC)动脉期强化特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及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动脉期明显强化和不强化sHCC各11例,对照分析其病理学特点、CD34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所有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sHCC CT动脉期明显强化和不强化两组间肿瘤分化程度、脂肪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细胞透明变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74),坏死、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HCC CT动脉期强化特征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为其预后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CT表现与癌细胞核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从CT像上民鼻咽癌的恶性度。材料与方法:将81例鼻咽癌CT表现分为:鼻咽腔生长为主型、邻近超腔生长 腔生长型。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癌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含量,将鼻咽癌CT分型与DN倍体和增殖周期指数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癌肿向鼻咽腔深层蔓延,其非整倍体率逐渐升高,二倍体率逐渐降低,说明鼻咽癌CT所表现的Ⅰ、Ⅱ、Ⅲ型,其恶性程度呈递增趋势。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形态及脱氧葡萄糖(FDG)代谢特点,探讨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依据影像、临床或组织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PET/CT资料,总结骨转移瘤的分布、数目、大小、密度及FDG摄取等特点,分析病变大小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27例中,弥漫性转移11例,其中10例PET与CT检出病灶数目大致相符,1例PET发现病灶明显多于CT;多发及单发转移16例,选择测量病变51个,大小平均(1.9±1.0)cm,SUVmax平均为6.5±3.7,二者呈正相关.48个病变代谢活跃,其中成骨性46个(3个病灶PET浓聚范围大于CT所示),溶骨性1个,1个病灶CT未显示;3个病灶代谢与周围骨质接近,其中1个为成骨性改变,另2个CT未显示.结论 PET/CT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漏诊代谢不活跃的小病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咽癌MRI和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及对原发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比较101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患者的MRI和CT表现,应用其差异比较鼻咽癌靶区的体积对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咽后淋巴结、头长肌、蝶骨、枕骨斜坡、鼻窦等处的病灶在MRI的发现率高于CT(P<0.05).对鼻咽癌的T分期,MRI和CT之间有差异(P<0.05).根据MRI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大于根据CT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P<0.05).结论 MRI对发现鼻咽癌、鼻咽癌分期及勾画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体积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材料一方法:分析经CT扫描发现有肾周间隙异常的肾癌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主要CT征象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这些CT下象的病理基础为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和肾周间隙内桥间隙的流体淤积。结论:熟悉肾周间隙的解剖和仔细分析肾周间隙的CT征象有助于对肾癌的正确分期。  相似文献   

16.
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扁桃体淋巴瘤及14例扁桃体癌CT表现. 结果 16例淋巴瘤中,5例为双侧病变,14例边界清楚,15例密度均匀,行增强扫描的13例均呈轻、中度强化.14例扁桃体癌中,13例为单侧病变,11例边界不清楚,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后5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侵犯2个或以上口咽亚解剖区.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在边界、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周围侵犯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桃体淋巴瘤及扁桃体癌的CT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咽癌TNM分期的PET/CT表现与血清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搜集46例鼻咽癌患者首次放疗前行PET/CT检查的资料,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VEGF 的表达,并分析T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PET/CT表现与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46例中,经PET/CT分析T1期11例、T2期9例、T3期18例、T4期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5例.M0期37例,M1期 9例.鼻咽癌的血清VEGF表达的水平为(502.63±22.06) ng/l,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期血清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527.61±7.11) ng/l,与非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P<0.05);远处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522.00±1.54) ng/l,与非远处转移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0,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有较高的血清VEGF表达; VEGF 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发生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VEGF的表达水平随着TNM分期升高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TC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22~ 81岁,平均65.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侧18例,双侧2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22个病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腺瘤性增生1例;肿瘤最大径1.2 ~8.6 cm,平均(5.2±0.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个,不规则形14个;边缘光整者5个,边缘不光整者17个;6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16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肿瘤呈横向生长,纵横比<1,其中6个侵犯食管,4个侵犯气管,4个侵犯颈前肌群,2个包绕同侧颈总动脉.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17个,等密度5个;密度均匀6个,不均匀16个;5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3个病灶);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5个,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2个.14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 侵袭性生长、纵横比<1、钙化少见、易坏死囊变、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区肿块及伴有多区分布、环形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ATC的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73例CT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后复发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73例NPC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咽旁及颈动脉鞘区复发28例,颅底破坏、海绵窦复发22例,原发灶复发咽旁受侵17例,单纯咽壁复发6例。结论 NPC放疗后复发,以向咽壁深层侵犯为主,其次是向上侵犯,放疗后CT随访对比分析。对于NPC复发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的螺旋CT征象与组织分化之间的关系。方法55例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螺旋CT结果与术后病理及组织分化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螺旋CT上病灶大小、强化特点与胃癌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0.05);(2)邻近脏器侵犯者均为低分化癌(P<0.05);(3)高/中分化癌61.1%无淋巴结转移,仅16.7%N2转移;低分化癌86.5%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N2转移占71.9%(P<0.05);(4)高/中分化癌66.7%为Ⅰ、Ⅱ期,低分化癌89.2%为Ⅲ、Ⅳ期(P<0.05)。结论螺旋CT上病灶的浸润转移与胃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