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通过对1个大样本的医院脑卒中注册资料的分析,观察各种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脏和动脉病变的因素进行比较。方法研究资料来自瑞士洛桑卒中注册的卒中患者共3901例,其中脑梗死3525例,脑出血376例,均预先对各项临床和辅助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的临床和辅助检查,心脏病变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证实;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病变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或常规脑血管造影确诊。结果高血压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3.7%和4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是本组脑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后依次是吸烟、轻度颈内动脉狭窄(≤50%)、高胆固醇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以及心脏缺血。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本组卒中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房纤颤、器质性心脏疾病以及动脉病变是脑梗死而非脑出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易患脑出血的惟一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OR=0.64,P<0.01);心脏和动脉病变患者更容易发生脑梗死,但是,器质性心脏病和轻度颈内动脉狭窄在全体卒中患者中均特别常见。结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不一致,心脏和动脉病变是脑梗死而非脑出血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某些危险因素还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3 102例脑卒中患者的个人疾病史、生活方式、临床检查及生化指标结果等资料,运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发病到入院时间、住院时间、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房颤史、脑卒中史,吸烟的OR值分别是3.36、4.953、3.375、2.224、2.394、2.362、3.573、2.076、2.885。脑出血组呼吸、体温、心率、血压、高血糖、Tbil、高血压史OR值分别是0.824、0.390、0.673、0.425、0.594、0.598、0.934。结论发病到入院时间、住院时间、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房颤史、脑卒中史、吸烟等对脑梗死的影响更大,而呼吸、体温、心率、高血压、高血糖、Tbil、高血压史对脑出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指征、用药途径和剂量、危险性仍没有定论。既往认为,血管阻塞时间是再通后出血性转变的重要因素,若阻塞血管在4~6小时内再通是安全的。然而,亦有阻塞时间仅2小时即发生出血性转变的报导,并强调残余脑血流量(CBF)是另一重要因素。为此,作者对23例病人溶栓治疗前采用~(99m)锝—六甲基丙烯胺肟(~(99m)Tc—HMPAO)进行SPECT检查,从缺血区残余CBF方面评估了出血性转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较大面积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后.方法 120例较大面积(梗死灶体积>45 cm3)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分组;分别观察发病后不同时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个月时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发病急性期头部CT低密度灶及恢复期软化灶体积,并分析出血性转化发生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入院第14天时,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24.25±1.18),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评分增加(38.74±1.72),病情加重,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随访1、3和6个月时,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和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减少 ,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病后3个月时,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及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Barhel指数(88.70±6.20,89.30±6.10)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52±0.78,1.53±0.76)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优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均P<0.01).经治疗后,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及阻塞动脉血管再通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无论低密度灶或软化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且无占位效应(均P<0.01),治疗总有效率达97.50%,预后优于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组和阻塞动脉血管未再通无出血性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并非都会使病情加重,早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为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的一种表现.经治疗后阻塞动脉血管再通者远期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阻塞动脉血管未通者.远期预后良好.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较差,其临床症状是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转化的叠加.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卒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1968年至1974年间苏联和欧美有关非外伤性脑出血文献的综述,内容包括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主要问题。非外伤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各国有明显差异,由8.7%(印度)到46.8%(瑞典)。在因各种脑血管病而死亡的病例中,脑出血所占的百分率更高,为19.2%~60.5%。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死亡率较低,为2.1~20.2%。Riishede综合文献资料:在卒中病例中,约25%有大脑内血肿,而且常发生于60岁以下的病人。根据Carpente等的观察,脑实质出血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8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以13亿人口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例,死于脑血管病者超过150万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8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我国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以13亿人口计,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例,死于脑血管病者超过150万例,幸存者600~700万例,病残率高达75%。更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康海  刘媛媛  王蕾  郭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197-1204
<正>卒中是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卒中的69.6%~70.8%~([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倡导五大中心建设,各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协同救治、多学科协作、急诊流程再造是卒中中心建设的精髓,其中急诊管理贯穿始终。AIS救治可以分为3个阶段:院前、急诊、住院治疗。2013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发  相似文献   

9.
在北美、欧洲及亚洲,卒中是造成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及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和卒中协会 1999年统计,现在仅美国每年就有>70万新发卒中[1],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出血性卒中占20%[2].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卒中给患者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及早使用溶栓治疗是IS最有效和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多种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合并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双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36例AIS患者; 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56例(23.73%)和非HT组180例(76.27%);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AIS患者继发HT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血清标志物水平预测HT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HT组比较,HT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D-二聚体(D-dimer,D-D)、间接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N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升高,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降低(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766,95%CI=1.283~2.432)、NLR(OR=1.381,95%CI=1.056~1.806)、D-D升高(OR=1.537,95%CI=1.169~2.022)及25(OH)D缺乏(OR=1.305,95%CI=1.078~1.579)是AIS患者继发HT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显示,D-D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21],其次为NLR(AUC=0.673),25(OH)D的预测效能最低(AUC=0.624)。结论 NLR,D-D及25(OH)D是AIS患者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可预测HT发生风险,其中以D-D的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缺血十牛卒中的抗凝治疗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综述了常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作川机制,并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近年来发表的一些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疾患,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也是成年人最主要的致残原因。目前国内卒中流行情况令人担忧,近期公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均表明北京市居民的卒中死亡率开始下降,而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则持续上升,意味着因卒中而致残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减少或减轻致残的主要方法是急性期的血管再通治疗。  相似文献   

16.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0,5(2):139-14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学说,并逐步建立了氧化应激重要标志物-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AS形成和斑块破裂中的关键地位。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但单纯从以上因素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所增加的血管风险;而其他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氧化应激/炎症则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控制血脂等因素后剩留血管风险的出现,提示我们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还有被忽略的重要靶点-氧化应激。在现有调脂、抗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氧化应激的风险管理,正日益显示出广阔的临床治疗前景。抗氧化治疗逐渐成为缺血性心卒中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依据改良TOAST分型方法作为标准,探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诊断标准,结合头颅DWI和/或TCD微栓子监测结果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AT)的诊断及病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M-TOAST亚型构成比例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71.48%,小动脉病变21.39%,心源性栓塞3.09%,其它病因明确0.86%,不明病因者3.18%。结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AT为主。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疾病谱中一直
处于前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障碍和经济负担。若能够早期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的预后,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最近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
后评分的研发及应用。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评分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待帮助临床神经科
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对患者预后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 I S)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准确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对医生制订治疗决策和患者及家属合理选择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关于AIS预后评分的研究[1-5],开发出许多新的AIS预后评分,有些预后评分已在不同人群中得到外部验证[1]。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被激活,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早期脑梗死的复发,减轻脑损伤的体积,降低早期死亡和改善存活者的长期预后。但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或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阿司匹林是证据最充分且得到各国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未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单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