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76年李镐旺等关于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抗体系统的发现,使得历时40余年。一直未获成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原学研究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他们首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朝鲜出血热(KHF)疫区黑线姬鼠肺、肾等组织中找到了一种抗原,能与KHF病人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后又报导从黑线姬鼠肺和EHF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朝鲜出血热病毒。除将病毒适应于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外,KHF病毒还被适应于Wistar大白鼠和A-549细胞。朝鲜出血热与苏联、  相似文献   

2.
何珺秀  何卓珊 《当代医学》2014,(12):109-110
目的:总结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5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及护理。结果本组病例治愈35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护理上做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心理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安排移行阶段的膳食、严格交接班制度,对出血热患者早日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胃肠透析治疗EHF肾衰(33例)与对照组(31例)相比,经透析治疗后,Cr.BUN下降,BPC上升,胃肠道与神经精神症状等改善较明显,胃肠透析治疗与血透、腹透疗效相似,但胃肠透析无明显副作用。我们确信胃肠透析可作为EHF肾衰的有效且简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 Vero-E。细胞从164份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或尿液中分离到126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 IFA 和 ELISA 法检查,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稳定地增殖,病毒效价随传代次数增加而升高,随意对其中两株病毒(来源于血浆的 EHFV_(435)株和尿液的 EHFV_(114)株)进行了初步血清学鉴定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①对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②抗原性与EHFVA_9株和汉坦病毒76-118株关系密切;与来自湖北疫区黑线姬鼠的病毒有抗原性差异;③病毒的感染性能被兔抗 EHFVN 清所中和。④当病毒传至第7代时,电镜下可见圆形和椭圆形颗粒。以上结果表明早期患者约80%存在病毒血症。还提示肾损害与病毒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探讨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上半年我区报告EHF共69例,发病率14.38/10万,农村高于城市,发病高峰为3~5月,以20~54岁青壮年为主,男高于女,农民和工人高于其它职业者。褐家鼠为本区优势鼠种,2005年10月底平均鼠密度为3.6%,鼠带毒率为4.5%。结论我区EHF流行符合家鼠型疫区的流行特征,应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报告疫情,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从湖北疫区不同动物宿主分离的5株EHFV,用21个单克隆抗体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5株EHFV均属野鼠型,但彼此间稍有差别,与国内其他省份和南朝鲜76-118等8株比较,抗原决定簇似乎要少些。  相似文献   

7.
以双盲法,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0例。对照107例,观察对血液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12例血小板α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唑对红细胞的生成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但对血小板有迅速而显著的升高作用,临床用于早期出血热的治疗有利于防止出血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转归.对升高血小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高于后者(1:4~32)。  相似文献   

9.
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黑线姬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乳小鼠,结果分离到一株能在乳鼠体内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_(1018)株)。经EHF单克隆抗体检查及排除呼肠孤病毒存在的可能性,证明HA_(1018)株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用乳小白鼠直接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受染的小白鼠可作为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兔抗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血清及EHF病人血清对野、家鼠型EHF病毒多肽抗原进行免疫识别,发现两型病毒多肽抗原间稍有差异。不同流行地区EHF病人血清大多数可与两型病毒49.6ku(50kd)多肽反应,提示该多肽可能是EHF病毒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抗原成分。并对EHF病人血清中针对两型病毒多肽抗原的抗体检出率与临床病程及病型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60例和农村54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作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经单因素配对分析和多元 Logistic 模型拟合,表明城区居民罹患本病的高危因素是接触鼠及其污染衣物、沟田边坐卧、家里或工作场所鼠患和蚤叮咬;而农村居民的高危因素则是手足皮肤破伤、接触家鸡、沟田边坐卧和吃鼠污染食物.提示城乡居民感染本病病毒的途径有所不同,在预防工作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2.
黄芪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黄芪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IgG,HgA,IgM,C3,腺苷敏感细胞(As),腺苷耐受细胞(AR),T细胞,B细胞,双标记细胞(DC)和无标记细胞(NC)的百分率及绝对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能显著提高IgM,T细胞,As细胞和AR细胞水平。相对减少NC含量,同时使IgG及C3含量迅速回到正常水平。提示黄芪既可提高EHF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终止病毒感染;亦可提高IgM和IgG水平,降低补体激活程度,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笃、病死率高。由于国内EHF病毒尚未分离成功,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弄清本病流行的一些未知因素,探索EHF防治新途径新方法,我们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对我省EHF疫区阳新县荆头山农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该农场原已设计进行的麻疹疫苗是否有防治EHF的可能性进行了人群血清干扰素(IFN)研究,现将调查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最敏感的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最早定位检测:国内最多的27例流行性出血热尸检组的组织中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9.2%,其中以7~15病程日出现阳性者最多,以及心、肝、肾三脏器出现强阳性最多,故可造成临床上多器官性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扶沟县1986年春季因革螨(柏氏禽刺螨)大面积侵袭人群引起螨性皮炎,同时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大流行。调查表明:(1)EHF病人大多有明显螨咬史,一般在螨咬一个月后发病。发病人数随着螨性皮炎的增加而增加,终止而终止。(2)该螨的季节消长与褐家鼠型EHF发病曲线相关。(3)当时鼠密度和带螨率均高,可在病人身上、被褥、鼠体找到大量该螨。(4)褐家鼠带毒率高。(5)在螨咬后的健康人群中EHF隐性感染率高达31.58%。(6)排除了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的可能性。结合苏州医学院实验证实该螨能经刺吸、经期、经卵传播EHFV。故认为柏氏禽刺螨在这次EHF流行中起着重要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病期血象变化,以及与病型间关系,对62例HFRS患者进行了各病期、病型血象检测。结果:从发热期开始WBC即显著升高,最高为休克期达(253±14.2)×109/L,随病期推移至多尿期降至正常。粒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除休克期增高外,其它各期均在正常范围内。异淋最高为发热期达015±0.06。Hb最高为发热期达(1548±253)g/L,BPC最低仍为发热期达(616±350)×109/L,以后随病期逐渐升高至正常水平;从病型看,血象随病情加重而呈现相应变化。WBC、异淋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BPC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上述结果表明:HFRS患者血象在各病期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早期WBC、异淋越高、血小板越低,则病情越重、预后差,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新洲、武昌等县捕获家栖鼠83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查,69只褐家鼠肺带有EHF病毒抗原者17只,阳性率为24.6%,其中新洲县为41.2%,武昌县23.7%,水果湖为17.1%。12只黄胸鼠和2只小家鼠均为阴性。经EHF病人双份血清,其他病人血清检查及免疫荧光阻断试验进一步证实鼠肺抗原为EHF病毒抗原。这一结果表明褐家鼠也可能是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重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安徽、湖北、山西、河南91份临床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与特异性病毒多肽成份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患者血清均可与分子量在68kd和66kd左右的两种多肽发生反应,河南及湖北部分病例血清尚可识别75kd和61kd左右的病毒多肽。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存在多种特异性抗原多肽,其中68kd和66kd左右两种多肽是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病毒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19.
从湖北咸宁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一株 EHF 抗原因子,经系统的血清学鉴定,与多个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起反应,排除了呼肠病毒Ⅰ、Ⅱ、Ⅲ型的污染,证实为 EHFV,并命名为 A_(24)株。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转印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抗原组份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两种不同来源的兔抗EHF兔疫血清和20份4~21病日的EHF病人血清,均可与分子量在68,000和66,000道尔顿左右的两种病毒多肽成份发生反应,正常人和非EHF病人血清以及正常兔血清则否,表明这两种多肽可能是EHF病毒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