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自行设计管状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为临床指缺损患者种植体式手指赝复体修复提供材料及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国产纯钛制做螺旋形柱状种植体,根据成人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借鉴Bmnemark螺旋型种植体,自行开发研制纯钛种植体。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0只,在麻醉显效后,胫骨髓腔内种植纯钛螺旋状种植体10枚,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材,X线摄片观察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种植体无脱落。制备出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型种植体组件及配件。①X线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到较明显透光间隙,种植体-骨界面未见骨小梁及新骨形成,术后4~6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透光间隙减小,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术后8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已无明显透光间隙,均被高密度区替代,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更完善的骨界面,界面骨成熟,术后12周与8周相比,变化不大。②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为软组织界面,未见新骨生成;术后4~6周,种植体周围大量新生骨样组织形成;种植体周围及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骨性界面;术后12周与8周相比,骨性界面进一步形成。结论:该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术后8周可以与周围骨组织形成完全骨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影像学手段分析种植义齿颈部牙槽骨丧失情况。方法观察27例患者共38颗种植体植入时、修复时和修复后3、6、12个月时的根尖片。结果种植体颈部牙槽骨于修复时平均丧失0.35mm,修复后3、6、12个月分别丧失0.57mm、0.67mm和1.01mm。上、下颌之间,埋植式和非埋植式之间,牙槽骨丧失量无显著性差异;修复时和修复后3个月ITI种植体牙槽骨丧失小于Replace Select种植体(P〈0.01),修复后6、12个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系统的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ITI系统种植体颈部骨丧失小于Replace Select系统。埋植式或非埋植式对骨丧失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志强  韩岩  卢丙仑  郭树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124-126,i0006
目的:自行设计管状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为临床指缺损患者种植体式手指赝复体修复提供材料及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国产纯钛制做螺旋形柱状种植体,根据成人正常掌骨和近节指骨及其髓腔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借鉴Bmnemark螺旋型种植体,自行开发研制纯钛种植体。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0只,在麻醉显效后,胫骨髓腔内种植纯钛螺旋状种植体10枚,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材,X线摄片观察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种植体无脱落。制备出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型种植体组件及配件。①X线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到较明显透光间隙,种植体一骨界面未见骨小梁及新骨形成,术后4-6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透光间隙减小,可见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术后8周,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已无明显透光间隙,均被高密度区替代,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高,种植体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更完善的骨界面,界面骨成熟,术后12周与8周相比,变化不大。②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为软组织界面,未见新骨生成;术后4—6周,种植体周围大量新生骨样组织形成;种植体周围及螺纹间新骨形成明显,形成骨性界面;术后12周与8周相比,骨性界面进一步形成。结论:该掌指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螺旋状种植体组件,术后8周可以与周围骨组织形成完全骨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评价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种植位点骨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轻度骨量不足(8 mm≤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46例,短种植体56颗,种植体长度为8 mm;对照组骨量充足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34例,常规种植体43颗,种植体长度为10~13 mm。随访5年,分别观察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和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8. 2%)和存留率(100%)与对照组(100%,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及5年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修复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折断;修复牙冠崩瓷、松动、脱落;种植体颈部黏膜红肿、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等情况。结论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与骨量充足患者应用常规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短种植体更有利于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直接影响着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及美观,除了过度负荷及病理性炎症两大因素外,种植体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目的:综述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关系。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SCI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种植体结构设计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design,marginal bone loss,bone loss,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种植体设计;边缘骨吸收;骨吸收;骨缺损”。排除本综述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后按纳入标准筛选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口腔种植治疗中,避免种植体边缘骨是能确保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美学修复效果基本要求,优化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故种植修复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因素:合理匹配种植体的尺寸,不同种植体选择合理的颈部设计,一体式种植体,基台设计及种植体-基台连接等。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适应牙槽骨吸收严重,高度和宽度不足的病例,设计一种一段式新型牙种植体,通过动物体内种植体种植实验观察其与颌骨的结合力,并与圆柱状种植体进行对照。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动物中心完成。①材料:新型牙种植体由直径为3.6 mm的3个圆柱体并排,长14.8 mm,高6 mm,表面积为406.93 mm2,有效抗压面积为134.60 mm2;圆柱状种植体直径为3.6 mm,长为9 mm,基桩高度2 mm,表面积为117.06 mm2,抗压面积为10.174 mm2。2种种植体均由纯钛制成,由成都力威特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选健康成年雄性狼狗6只,随机分为1,2,3个月组3组,每组2只,分别拔除其双侧下颌全部前磨牙,3个月后每侧拔牙窝内种植新型种植体2颗,同时种植2颗圆柱状种植体为对照。于术后1,2,3个月各处死2只犬,拍摄X射线片观察种植体-骨界面愈合情况及骨密度变化,并利用万能力学实验机通过推出实验测试种植体-骨结合力。结果:狼狗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种植体-骨界面愈合情况:2种种植体和骨界面的一般观察、牙周检测和X射线表现均相似,均无骨质破坏。②种植体-骨结合力:新型种植体在植入后1个月,骨结合力已达承受正常力的水平;时间变化曲线表明2种种植体的骨结合力随时间均逐渐增加,但新型种植体的骨结合力明显大于圆柱状种植体(P<0.001)。结论:新型种植体因为其特殊的设计体部形态、圆盘状结构增加了支持骨组织的承载面积,较圆柱状种植体有更大的骨结合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尚缺乏临床实验数据支持。目的:观察种植体植入后周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评价时间因素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2010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病例的所有直接数字化全景片,筛选出其中可供分析的全景片,并将其分为种植后即刻,1,3,6和12个月片,对所有全景片进行测量,比较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种植体植入后1个月和6个月之间,3个月和6个月之间,1个月和12个月之间,3个月和12个月之间的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种植体植入后1~3个月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两种一段式骨内种植体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0例108颗前牙应用CDIC纯钛一段式的叶状及螺纹状牙种植体进行常规植入修复.并对两种种植体的存留率进行了比较。结果经8年的临床观察,总成功率为83%,其中叶状种植体的成功率为82%(41/50),螺纹状牙种植体的成功率为84.4%(49/58)。两种种植体的存留率基本相等。结论CDIC纯钛两种一段式种植体在前牙种植中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有效的前牙缺失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雌激素(骨吸收抑制剂)和辛伐他汀(骨形成刺激剂)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愈合骨计量的影响。方法:选用32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去势组。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正常对照组只进行耻区皮肤单纯切开术。卵巢切除12周后于大鼠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并将去势组随机分为4组:雌激素组(B组)、辛伐他汀组(C组)、序贯组(D组)和去势对照组(E组)。雌激素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辛伐他汀组:5 mg/kg,1 d灌胃1次;序贯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2周后,灌胃给予辛伐他汀5 mg.kg-1.d-12周,停药5周,再应用辛伐他汀5 mg.kg-1.d-1灌胃3周;去势对照组:单纯饲料喂养,无药物干预。种植术后12周全部处死,摘取胫骨。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不脱钙切片,行骨计量学观察。结果:比较结合骨板宽度,骨小梁直径,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接触率及松质骨区骨量,D组与A,B,C,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阻碍种植体和骨组织的结合,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减少,结合骨板和骨小梁变得菲薄,序贯疗法可有效促进骨形成,从而提高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低功率激光照射对种植体周骨愈合及骨结合的影响尚无确切的结论。目的:探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对骨内种植体周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6只Beagle犬,每只犬两侧胫骨分别植入3枚种植体,植入后分别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1周,2周或不照射。分别于第4,8,12周随机处死2只Beagle犬取材。结果与结论: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给予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的种植体周骨组织愈合优于未照射者。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植体植入时间的延长,种植体-骨结合率逐渐增高;在相同时间点,种植体-骨结合率以照射2周组最高,照射1周组次之。提示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能显著促进种植体周骨组织愈合及其改建成熟,同时增加种植体骨结合面积。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尚缺乏临床实验数据支持.目的:观察种植体植入后周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评价时间因素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2010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治疗病例的所有直接数字化全景片,筛选出其中可供分析的全景片,并将其分为种植后即刻,1,3,6和12个月片,对所有全景片进行测量,比较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性.结果与结论:种植体植入后1个月和6个月之间,3个月和6个月之间,1个月和12个月之间,3个月和12个月之间的种植体周骨吸收速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种植体植入后1~3个月内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补锌能够提高种植体的骨愈合率以及固位强度.目的:观察锌对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成年雄性家兔40只,双侧胫骨近心端各置入1枚钛种植体,建立钛种植体动物模型,分为补锌组和对照组.补锌组动物肌注10 g/L硫酸锌,4 mg/kg,1次/d;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利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补锌能够在钛种植体置入后1~4周内加速种植体-骨界面的新骨形成,促进种植体骨愈合.提示种植体置入后适量地补锌能够促进新骨形成,提高骨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影响即刻种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不能形成种植体与拔牙创的紧密接触,解决这一影响因素的方法多采用诱导骨再生膜技术或应用植骨材料.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ogen,nHAC)复合重组入骨形成蚩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宝鸡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纯钛材料制成直径2mm,长10mm,螺距0.4mm,带自攻式螺纹的钉状螺旋种植体,无穿龈部分.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可吸收医用钛膜,大小为2 cm×2cm.胶原基纳米骨由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惠赠,加工成0.5 mm×0.5 mm×0.5 mm的立方体.rhBMP-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将rhBMP-2用盐酸胍溶解,将制备好的胶原基纳米骨浸入其中,抽真空,冻干,每粒胶原基纳米骨约复合1 mg rhBMP-2.方法: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分为以下6组:①阳性对照组植入自体牙槽松质骨.②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物质,只覆盖钛膜.③nHAC组仪植入nHAC.④nHAC+钛膜组植入nHAC,表面覆盖钛膜.⑤nHAC+mBMP-2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⑥nHAC+rhBMP-2+钛膜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表面覆盖钛膜.每只动物的每侧下颌骨各形成6个缺损区,将6组材料随机植入.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采用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12周时各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骨创均由新生骨所充满,种植体稳固,骨整合良好.nHAC+mBMP-2组及nHAC+nhBMP-2+钛膜组成骨较早,骨成熟较早.nHAC+钛膜组、空白对照组、nHAC+mBMP-2+钛膜组,钛膜下骨生成较好,牙槽嵴较丰满.nHAC+rhBMP-2+钛膜组不但成骨较早,骨形成量最多,而且牙槽嵴最为丰满,12周时骨密度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较自体骨移植牙槽嵴更丰满,成骨量更多.空白对照组成骨最慢,阳性对照组成骨最快,但牙槽嵴顶稍有吸收.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较好,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颌中切牙种植体植入方向在与牙冠长轴不同夹角情况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变化值和最大安全角度的临界值,以此来指导种植前设计。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倾斜角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影响。结合临床病例,使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算出患者理想牙冠长轴的位置,以此轴线与种植体长轴的夹角作为倾斜角度分析在不同角度下种植体的骨界面应力变化和中切牙种植病例的周围骨吸收情况。倾斜角0°-20°范围内边缘骨吸收值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适合使用角度基台修复;倾斜角大于20°或25°以上时,应力值有明显升高趋势,种植体唇侧颈部应力集中区骨吸收明显。结论:建议做牙槽骨改建手术,改变种植体植入角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刘福祥教授自行设计的新型种植体在较短种植体长度上给出了较大骨接触面积,同时考虑到种植体的抗扭转能力、抗侧向力能力,种植体与骨弹性模啦的匹配及加工和植入、修复的使易度。目的:观察自主设计的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种植体骨界面I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探讨新型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能力。方法:拔除成年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于两侧拔牙位点牙槽骨分别植入新型种植体和I圆柱状种植体各2枚。结果与结论:随时间增加两组周围骨组织惭度逐渐升高,新型种植体组劂微结构问出现常艘逐渐升高的影像组织。两组种植体一骨界面均有I型胶原表达,均于术后4周达高峰,且新型种植体组术后2,4周I型胶原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圆柱状种植体组(P〈0.05)。表明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能够取得牛物性成功,种柿体一骨界面成骨较圆柱状干叶一植体更快,更活跃,骨结合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等改性,可以显著提高种植体表面的生物学活性和骨结合强度。目的:综述并比较不同纯钛表面改性方法对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纯钛、种植体、种植、种植体表面、表面改性、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骨结合、研究进展”为中文关键词,以“pure titanium,implants,plant,the surface of the implant,surface modification,biological activity,biocompatibility,osseointegration,research progress”为英文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结果与结论:钛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较高的抗断裂强度,因而在种植修复中被广泛应用,但钛种植体是一种生物惰性材料,直接植入人体后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较差,影响其与骨的结合。为提高种植体骨结合强度,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纯钛表面进行改性。大多数研究表明,经过改性后的种植体具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可促使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增殖、分化及矿化。钛种植体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改性处理后,其表面形貌、化学成分、表面粗糙度及亲水性能等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促进了骨结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与即刻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患者分情况即刻植人Replace,Straumann TE和Osstem GS种植体共45枚,其中拔牙后立即植入种植体共28枚,对于附着龈较窄、牙龈厚度较薄及根尖周有炎症的患者,在微创拔牙后唇腭侧牙龈“8”字缝合,减小拔牙创,2—4周软组织愈合后再作即刻延期种植。修复完成后,进行定期的临床和放射学检查,观察种植体周围有无阴影,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同时检查软组织愈合情况。结果45枚种植体经6-60个月观察,全部成功,美学效果好,两者之间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处理在前牙区即刻种植与即刻延期种植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