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因针刺颈部后出现右侧肢体运动障碍,排尿费力7小时入院。该患于发病前当日上午于砍树后出现右肩疼痛,颈背部不适,行走约1千米在当地乡医处就诊,并给予颈背部针灸治疗,在针刺中突然出现右上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继之出现排尿困难,故来我院。查体:T36.7℃,P70次/分,R18次/分,BP220/110mmHg,神清语利,颅神经无异常,颈略强,心肺无异常,膀胱区叩浊。右上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低下,右Babiski(+)、左侧正常,无感觉障碍。头CT未见异常。入院诊断:颈段脊髓损伤?经静滴甘…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7岁,既往体健.因颈背部疼痛2 d,突发昏迷1 h于2009年3月23日入院.2009年3月21日,患者饮酒后出现颈背部疼痛,伴随出汗、恶心及呕吐,非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抽搐、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3.
双侧带状疱疹在临床较为少见,笔者在临床遇到2例,报道如下。1病案举例例1:患者,男,50岁。因右侧颈、胸、背、腰、腹部及左侧颈、胸部出现疼痛10余天,先后发生水泡7 d就诊。患者初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颈、胸、背、腰、腹部出现针刺样痛,后左侧颈部渐出现针刺样疼痛,3 d后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本病多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因而导致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笔者采用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237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某,男,50岁,身体瘦弱,营养差.因颈背部疼痛到某个体诊所就诊.个体医生在其背部自上而下针刺6针,出针后又在针刺部分穴位拔火罐,约10min.第2d清晨,患者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气短,嘴唇发绀,即送医院.入院体检:左侧肋间隙饱满,胸式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右侧轻度移位,左侧语颤音减低,叩诊实音,左肺呼吸音弱.X线报告:左侧液气胸,左肺压缩50%,左侧胸腔抽出1500ml血性液体.  相似文献   

6.
因长期坐位工作引起颈背部疼痛不适的患者,本研究以银质针进行治疗并观察其远期效果。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8例)应用银质针治疗,如腰骶部压痛可使颈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则颈背部疼痛为传导部位,银质针治疗便在腰骶部进行。局麻后银质针刺达骨面并提插,针间垫布,针尾艾球加热,见图1。每次进针17~25枚,间隔5d治疗1次,4次治疗后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7.
黄明 《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57-157
1病历资料患者,男,59岁,退休干部,因背部疼痛5 月伴下肢乏力、二便障碍2 月入院。患者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肩部疼痛,左前臂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可使疼痛加重,有时伴有头昏头痛,在门诊行理疗,按摩效果差,2周后脐平面以下及双下肢出现麻木伴行走困难,大小便费力。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41岁.2006年出现右上腹间断性针刺样疼痛,疼痛向右后背部放射,在当地医院行腹部CT示:右侧后肋膈角处可见软组织肿块,推压下腔静脉,右侧胸腔积液.CA125 280U/ml,针刺活检病理提示腹部小细胞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5岁,1988年11月24日以背部肿物6年,双下肢不能行走5年为主诉入院。6年前自觉左侧背部有一小鸽蛋大小肿物,可活动,质韧、常有疼痛。半年后,双下肢出现无力,逐渐进展乃至不能行走。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遂行椎管探查术,诊为胸髓_(3-4)蛛网膜囊肿。术后背部肿物仍存在,伴有疼痛感。双下肢肌力有进步,感觉有所好转。术后1年双下肢肌力渐减,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9岁,因四肢乏力、行走不能、小便困难于2006年7月4日就诊.患者于2006年6月出现无明显诱因腹痛、腹泻,黄色稀软便,3-5次,d,腹痛无向他处放散,并有午后低热,伴颈部、后背部不适.弯腰不能并有触电感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病例资料毕某、女、32岁。因后背部疼痛1年双下肢麻木无力5个月,于1985年11月22日入院。1年前无何诱因出现后背部疼痛伴腹部束带感,症状逐渐加重。近5月逐渐发现双下肢由远向近心端发展的麻木、无力、行走困难而就诊。过去无外伤史。  相似文献   

12.
尹凤华 《中外医疗》2014,(19):81-82
目的 比较运用针刺与利多卡因阻滞治疗颈背部肌筋膜扳机点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菏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12月MPS患者100例,通过PEMS3.1软件按照1:1的比例获取随机数字,随机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结果 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次以及治疗后3次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次和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次以及治疗后3次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次和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PPDT与PPT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次后以及治疗3次后PPDT与PPTO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次和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扳机点可降低VAS和NDI,提高患者的压痛阈和耐痛阈,临床效果明显,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治疗颈背部MPS的一种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经络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工作和我们过去实验都证明经络的存在,但是关于经络的本质,一般还研究得不多,我们以前的工作曾证明针刺合谷穴能引起鼻中隔前部痛觉敏感性的降低,这种现象在颈部脊髓横切(颈4-颈6)后即不复出现,这就证明中医理论中关于合谷穴的刺激,能治疗口面疼痛的这种经络关系中,似乎有脊髓的参与.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脊髓与经络的关系,我们观察了针刺内庭对鼻中隔前部痛觉敏感性的影响.根据中医理论,内庭为胃经原穴,而胃经则起于鼻部,经上齿龈、颈、胸、腹而下达足背人次趾之间,故胃经亦与口面相联,针刺内庭对口面疾患亦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脂肪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交界性肿瘤,术后易复发,但不转移,因少见易造成误诊。本病国内外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缓慢肿块[1-2]。本文报告1例颈背部弥漫性脂肪纤维瘤病患者的诊治。1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2005年因颈、背部肿物(约10 cm×10 cm)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脂肪瘤,遂行手术切除。2008年患者颈背部肿物复发,就诊于我院。超声及CT检查提示:颈、背部脂肪样组织堆积。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太汲神风湿骨病辨证用药技术中的中医技术治疗方法如下. 平衡针灸:颈痛穴配合肩痛穴治疗,效果显著. 颈痛穴定位:半握拳,手背部第4、5掌骨结合之前凹陷处.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针刺手法:一步到位,平行进针1.5~2寸,呈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颈型头痛、头晕肩痛.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常见压痛点及封闭后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旭清  邹展 《广西医学》2005,27(11):1738-1740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位于颈肩背部位的常见压痛点及行压痛点封闭后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与颈椎活动受限相关的肌肉韧带上寻找压痛点,并按常规行压痛点封闭。结果发现位于肩胛骨上角、肩胛骨内侧缘、斜方肌颈肩移行处这3个位置的压痛点出现机率最高,行压痛点封闭1~5次后,本组1048例颈椎病患者有90.27%获得优良的治疗效果。结论颈椎病患者于颈肩背部有1~6个压痛点,封闭这些压痛点对颈椎病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2岁.主因不能行走6 d于2005年3月入院.入院前9 d曾从斜坡滑下,当时能行走自如,常诉腰背痛疼,喜抱位,夜间常哭闹,不愿平卧.体查:生命体征平稳,神清.不愿独立,不能行走.背部散在红色皮疹,颈软,心肺腹无异常.脊柱无畸形.四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张力略低.神经反射均未发现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9.1×109L-1,N 0.73,L 0.22;ESR 100 mm/1 h;肝肾功能、电解质、尿便常规均正常.胸片示支气管肺炎.骨髓像示感染性骨髓像.胸腰椎正侧位片及腰部CT未见异常.双下肢肌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颈椎病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患者分别采用推拿和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颈痛量表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颈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效果显著,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女,24岁,右侧背胸部放射性痛3天入院。3天前右侧背胸部剧烈针刺样痛,向前胸和上腹部放射。次日右侧背部可见少量呈带状分布红色小丘疹。入院诊断带状疱疹,经镇静、止痛、维生素 B 族治疗欠佳。入院第3天胸廓与上腹部束带感,颈强直,下肢肌力Ⅳ级。腰穿后渐出现胸8以下痛觉过敏,下肢肌力Ⅲ级,尿潴留。  相似文献   

20.
针罐与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走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西比灵片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罐组32例,西药组31例.两组均每日静滴丹参注射液,针罐组以针刺头颈部腧穴和配合颈背部走罐治疗2个疗程共14 d,西药组服用西比灵片治疗14 d,观察临床疗效和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起效时间、治疗后两组间主要症状积分比较,针罐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走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起效快,主要临床症状比药物组改善明显,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