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鑫  高智 《光明中医》2013,28(6):1238-123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白昼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名医掌指·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张景岳以来,历代医家多承其说,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名老中医高智临床治疗汗证,往往能越此篱  相似文献   

2.
更年期汗症是妇女在更年期前后常见的一种病症,修老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精渐亏,阴阳失衡。根据《黄帝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基本可分为阴虚、阴阳两虚两种证型。因阴虚者,阴不能内守,阳气运行无度,时而浮越,造成汗出;或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之证,此时的多汗现象,既责之于阴虚阳气浮越,又责之于阳虚不能固摄,阴津外泄。临床中,修老师常用自拟的"收敛固涩"方与"秘益精气"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浅论汗出     
<正> 汗出,除暑热、劳作之正常出汗者外,其致病因素多端,发于阴而出于阳,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阳虚宜固,阴虚应育,此其常治。但从实践来看,亦不尽然,阳虚者或见盗汗,阴虚者亦有自汗。除此,尚有大汗、额汗、脱汗等,临证须详辨,各随其症而调之。自汗乃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等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其因多由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或脾阳不振、内湿外蒸,或肝虚兼郁、疏泄失调,或心血不足、不能自濡,或肾阳不足、无阴以滋、乏阳以助等,均致自汗出。治疗宜用益气固卫止汗为法,方以黄芪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芍药、茯苓、党参、浮小麦、甘草)调之。肺气虚者倍党参,脾阳不振者加白术、干姜、附子,去芍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5.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6.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7.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5,46(7):553-553
答: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床以自汗、盗汗多见.肺气不足,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或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心液不藏,皆可发生汗证.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其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当以补脾益肺,养阴清热为治.  相似文献   

8.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在临床上又分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昼时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一般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亦有不循常道者。魏军平教授从事临床2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  相似文献   

9.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馕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  相似文献   

11.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2.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则分为"头汗"、"半身汗"与"手足心  相似文献   

14.
小儿汗证,无论自汗、盗汗多由阳虚不固、阴阳失调所致,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龙牡萸肉五味汤治疗小儿汗证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论汗证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三因素即汗出的动力、汗源、汗路。本文论述了汗证三因素及其生理、病理:①阳加于阴则汗,阳盛蒸迫津液则汗多,阳虚失于蒸化则无汗。②津血是汗出的物质基础,津血汗同源,津血不足则汗出不全,少汗或无汗,并可因此而阻遏表证的自我向愈。③汗路即津液从内达外的道路,与肌表、半表半里、膜原、三焦密切相关。并论述了汗路洞开与痹阻的症状与机理。  相似文献   

16.
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1]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2]吴瑭亦云:"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从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所以,无论生理性病理性的汗之有无多少,都应从阴阳盛衰及其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外感发热无汗之证.有属太阳表实,亦有阳明病兼太阳表实者,均宜用汗法驱邪外出以解表退热,此乃常法。然临床上时有使用汗法而不见汗出的情况。遇此,必细加斟酌,切忌蛮加汗药之力强行发汗。因为这在小儿使用西药退热剂汗出过之后最为常见,且以营养不良,虚胖、缺钙等平素体虚的易感儿居多。《内经》云:“阴加于阳为之汗。”《温病条辨》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  相似文献   

18.
汗出异常乃阴阳失调所致,与脏腑气化失和有关。周德生教授治疗汗出异常,强调病证结合,虚实并调。原发病并发汗出异常,应结合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鉴别原发病,以治疗原发病为根本,标本兼顾。汗出异常有虚有实,虚者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者多为湿热、痰饮、瘀血。营卫虚弱者,用桂枝汤;阴虚者,用当归六黄汤;阳气虚者,用玉屏风散;心血过耗者,用归脾汤;里热炽盛者,用白虎汤;湿热中阻者,用茵陈蒿汤;湿热流注下焦者,用龙胆泻肝汤;清阳不升者,用参苓白术散。汗出异常,还需结合汗液性状、颜色、质地、味道用药,结合汗出部位用药。周教授根据汗液性质、颜色、汗出部位不同,辨别正邪虚实进退,选择不同药物,佐以敛汗药物,扶正祛邪,畅达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19.
<正>小儿汗证,无论自汗、盗汗多由阳虚不固、阴阳失调所致,自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龙牡萸肉五味汤治疗小儿汗证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辨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根据证候的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随张兰教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两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