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原癌基因c-fos、c-myc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后大鼠心肌细胞中c—fos、c—myc 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 复制wistar大鼠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设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治疗组和对照组,烧伤后在不同时相点处死动物取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fos、c—myc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c—myc mRNA的表达。结果 各实验组c—fos、c—myc蛋白及mRNA表达随伤后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达到峰值后下降。组间比较,烧伤组、补液组、维拉帕米组c—fos、c—myc表达呈依次降低,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严重烧伤可诱导心肌内早期反应基因c—fos、c—myc的表达。不论是烧伤组、补液组还是维拉帕米组,c—fos、c—myc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不同于心肌梗死和压力超负荷病理状态下基因表达特点,提示三问可能有着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Cheng B  Fu XB  Gu XM  Sun TZ  Sun XQ  She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66-769
目的 观察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2 (MMP 1,2 )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2 (TIMP 1,2 )的表达规律以及其变化机制。 方法  150只Wistar大鼠 3 0 %深Ⅱ度烫伤后随机分为 5组 :(1)正常对照组 (n =6) ;(2 )单纯烫伤组 (n =3 6) ;(3 )激酶激活剂BDM组 (n =3 6) ;(4)蛋白激酶C制剂H7组 (n =3 6) ;(5)c fos抗体组 (n =3 6)。分别于伤后 3、6h和 1、3、7、14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 ,检测创面组织c fosmRNA与c fos蛋白的表达 ,以及MMP 1,2 /TIMP 1,2相应变化。 结果 伤后 3~ 6h ,c fosmRNA与c fos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 ,随后逐渐下降。MMP 1,2 /TIMP 1,2的表达滞后于前者 ,在伤后 3~ 7d表达较高 ,MMP 2 /TIMP 2的表达增加显著。使用BDM后 ,烫伤 3~6h组织c fosmRNA与c fos蛋白的表达增加 ,MMP 1,2 /TIMP 1,2的表达也增强。使用H7后 ,c fosmRNA与c fos蛋白的表达被抑制 ,MMP 1,2 /TIMP 1,2的表达随之减弱。c fos抗体中和内源性c fos蛋白表达后 ,MMP 1/TIMP 1,2的表达受抑制 ,MMP 2的变化不明显。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 ,MMP 1,2和TIMP 1,2的表达与蛋白激酶信号途径的激活有密切关系 ,c fos调节MMP 1和TIMP 1和TIMP 2的含量 ,完成对愈合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抑制原癌基因c-fos表达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3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f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使用外源性c-fos单克隆抗体及bFGF后二者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烫伤修复的影响。结果 烫伤导致内源性bFGFmRNA表达减少,而诱导c-fos蛋白表达增加,伤后1d其mRNA面密度为11.10±1.56。给予外源性c-fos抗体能抑制bFGFmRNA的表达,伤后1d其mRNA表达的面密度降为4.60±0.86,伤后14d创面皮肤虽然基本完成了再上皮化过程,但其基底细胞排列成薄层细胞,PCNA数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皮肤全层变薄。而创面应用外源性bFGF后,bFGFmRNA表达有一定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伤后14d创面皮肤组织基底层变厚,其中含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真皮层亦变厚,并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结论 bFGF表达受原癌基因c-fos的调节,它们的相互调控关系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烧伤大鼠早期血浆,皮肤创面及脏器TNFα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35%Ⅱ度汤伤大鼠模型,对烧伤大鼠早期8个时相点的血浆。皮肤创面及5种脏器的TNFα含量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比较,旨在探讨烧伤早期机体上述部位TNFα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血浆TNFα水平伤后均较伤前有显著升高,12小时到达峰值,8,72小时两个时相点升高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73和c fos蛋白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73和c 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血管瘤增生期中p73和c fos蛋白有较高表达 ;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 ,p73和c fos表达极弱。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相比 ,p73和c fos蛋白阳性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退化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 ,p73和c fos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p73和c fos蛋白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35%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对烧伤大鼠早期(72小时内)8个时相点的血浆、皮肤创面及5种脏器的 TNFα含量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比较,旨在探讨烧伤早期机体上述部位 TNFα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血浆 TNFα水平伤后均较伤前有显著升高,12小时到达峰值(P<0.01),8、72小时两个时相点升高有显著意义(P<0.05)。皮肤创面 TNFα水平自伤后1至12小时(四个时相点)均出现非常显著升高(P<0.01)。5种脏器的含量,伤后1、3小时无变化(P>0.05),自8至24小时分别出现异常增高,并达到峰值(P<0.01)。提示;①严重烧伤后大鼠出现血浆、皮肤创面及五种脏器 TNFα含量的异常增高,其出现峰值与当今烧伤病理生理变化高峰期相一致(伤后24小时内);②皮肤创面无论伤前或伤后不同时间的均值显著高于血浆及五种脏器的2.75~86.7倍,它的异常增高可能是造成烧伤后机体TNFα异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采用35%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对烧伤大鼠早期(72小时内)8个时相点的血浆、皮肤创面及5种脏器的TNFα含量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比较,旨在探讨烧伤早期机体上述部位TNFα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血浆TNFα水平伤后均较伤前有显著升高,12小时到达峰值(P<0.01),8、72小时两个时相点升高有显著意义(P<0.05)。皮肤创面TNFα水平自伤后1至12小时(四个时相点)均出现非常显著升高(P<0.01)。5种脏器的含量,伤后1、3小时无变化(P>0.05),自8至24小时分别出现异常增高,并达到峰值(P<0.01)。提示:①严重烧伤后大鼠出现血浆、皮肤创面及五种脏器TNFα含量的异常增高,其出现峰值与当今烧伤病理生理变化高峰期相一致(伤后24小时内);②皮肤创面无论伤前或伤后不同时间的均值显著高于血浆及五种脏器的2.75~86.7倍,它的异常增高可能是造成烧伤后机体TNFα异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物质刺激培养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后生长因子bFGF、TGFβ1 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特点,探讨P物质调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Wistar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为SP组和对照组。在SP组的培养液中加入100M的P物质,对照组除不加P物质外,余处理同SP组。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刺激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bFGF、TGFβ1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P物质刺激后,bFGF、TGF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FGFmRNA在刺激后8h达峰值,TGFβ1 mRNA在刺激后5h达峰值,bFGF、TGFβ1蛋白在刺激后12h达峰值。结论:P物质对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上调作用,可能是神经肽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在组织修复瘢痕化程度方面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深Ⅱ°烫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PCNA蛋白及bFGF mRNA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外源性使用c-fos单克隆抗体及bFGF后二者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修复结局的改变.结果:烧伤诱导c-fos及bFGF mRNA的表达,从而启动修复过程.外源性应用c-fos抗体后,伤后各时间点基本探测不到bFGFmRNA的表达,伤后14d创面皮肤虽然基本完成了再上皮化过程,但其基底细胞排列成薄层细胞,PCNA数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皮肤全层变薄.而创面外源性应用bFGF后,bFGF mRNA表达有一定增加,但无明显差异.但伤后14d创面皮肤组织基底层变厚,其中含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真皮层亦变厚,并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结论:c-fo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启动bFGF基因转录,增加细胞的增殖活性.用c-fos抗体中和内源性c-fos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导致创面修复细胞PC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物质刺激培养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后生长因子bFGF、TGF β1 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特点,探讨P物质调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Wistar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为SP组和对照组,在SP组的培养液中加入10-7M的P物质,对照组除不加P物质外,余处理同SP组.分别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刺激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bFGF、TGF β1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P物质刺激后,bFGF、TGF 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增加,bFGF mRNA在刺激后8h达峰值,TGF β1 mRNA在刺激后5h达峰值,bFGF、TGF β1蛋白在刺激后12h达峰值.结论P物质对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上调作用,可能是神经肽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在组织修复瘢痕化程度方面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mRNA and its protein in burned rats and their effects of burn wound healing.Methods:A partial-thickness burn of 3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was created on the back of 40 Wistar rats.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exaluate the location and the amount of the c-fos mRNA and its protein in normal skin and the burned skin,respectively,at 3h,6h,1d,3d,7d and 14d after burn.Results:Under a light microscope,both the expression of c-for mRNA and its protein could be found in the normal skin,but their induction levels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burned skin.The level of for protein expression reached peak at 3h after burn while that of c-for mRNA reached peak at 6h after burn.Conclusions:The expression of c-fos can be induced by burns.And the peak level expression of c-for mRNA comes later than that of c-fos protein.It indicates that the action of fos protein is induced by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pre-existing fos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2.
烫伤大鼠创面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皮肤创面神经肽P物质 (S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来源。  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烫伤大鼠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的改变及其神经肽的分布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 烫伤后 15min在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明显下降 (P <0.0 5 ),烫伤后 6~ 12h达到最低值 ,以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 ,在创周恢复过程中SP出现较早 ;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 ,SP免疫反应阳性的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 ,烫伤后 12h该细胞与局部含SP的神经关系密切 ,伤后 2 4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S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 ,而后这些细胞在烫伤后 4 8h消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伤后 6h相同大小细胞内表达编码合成P物质前体的前速激肽A(PPTA)mRNA。  结论 皮肤烧伤后 ,SP不仅从皮肤内神经末梢释放 ,也可能从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NFαmRNA及其蛋白在心肌细胞的原位表达,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心肌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20%TBSAⅢ度烧伤复合内毒素血症多脏器损害模型,时相点设为伤后0.5、1、3、6、12、24和48h。将178只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复合内毒素注射组(烧注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单纯内毒素注射组(单注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光、电镜观察,ELISA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等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功能变化、血清TNFα含量变化、TNFαmRNA及其蛋白在心肌细胞的定位及分布。结果烧注组致伤早期心肌出现一系列损害性改变,如波浪变性、收缩带形成、肌纤维断裂和灶性胞浆内溶解等。左室收缩压(LVSP)及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1)。血清TNFα水平于1h明显升高(P<0.01),3~6h达高峰。TNFαmRNA主要定位于心肌细胞和部分炎细胞。而单因素组病变程度轻,心肌损害不明显,血清TNFα峰值滞后以及心肌组织TNFαmRNA表达相对较弱。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状态下,心肌本身可表达TNFαmRNA及其蛋白,并可能作为机体TNFα产生来源之一,参与早期心肌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烫伤后创面组织中生长相关因子c-fos、c-myc和bFGF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蛋白激酶C通路对上述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188只,制成30%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单纯烫伤组、c-fos抗体处理组、bFGF治疗组、蛋白激酶C通路抑制剂(H7)组以及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剂二乙酰一肟组(各36只).采用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创面组织c-fos、c-myc与bFGF基因及蛋白表达规律.结果(1)烫伤诱导c-fos表达增加在前,其次是bFGF,最后是c-myc,分别于伤后3h、1d以及3d到达面密度峰值(14.5±1.3,t=13.306;0.15±0.04,t=3.460和0.11±0.05,t=2.292;与单纯烫伤组比较均P<0.05).(2)应用外源性c-fos抗体减少创面组织3种因子的表达,其中c-myc与bFGF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80%和85%.(3)?H7明显抑制?c-fos?与?bF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而使?c-myc?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高峰时间延迟至伤后?6h;?二乙酰一肟作用与?H7?相反,?它可以使c-myc表达高峰提前至伤后6h,同时使c-fos与bFGF表达量分别增加至0.23±0.07(t=2.942)和0.69±0.07(t=5.134,与单纯烫伤组比较均P<0.01).结论烫伤可以激活3种生长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c-fo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蛋白激酶C通路在创面修复的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黄芪和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Mφ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按伤后时间及处理方法分为烧伤前及烧伤后2、6、12、24、48、72、120h组,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对照组(B组)、正常黄芪给药组(C组)、正常参麦给药组(D组)、烧伤黄芪给药组(E)、烧伤参麦给药组(F).应用吞噬法、RT-PCR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伤后不同时间及给予中药后烧伤小鼠Mφ各种功能的变化.结果(1)伤后120h内小鼠Mφ的吞噬功能下降,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IL-15mRNA表达发生波动,TNFαmRNA表达显著增高.(2)给予黄芪(2500mg  相似文献   

16.
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用不同方式处理的效果。方法33只家兔均用550g/L氢氟酸造成5%TBSA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13只,静脉输注等渗盐水5ml·kg-1·h-1;B组10只,给予等渗盐水的同时在不同时相点静脉注射50g/L葡萄糖酸钙,每次20mg/kg;C组10只,处理方法同B组并于伤后0.5h手术切痂。各组兔均于伤前及伤后不同时相点抽静脉血检测血氟、血钙,统计其死亡率。结果(1)A、B组家兔伤后1.0h血氟浓度达峰值,分别为(8.37±262)、(8.59±2.25)mg/L,B组是伤前值的107倍。24.0h后B组低于A组(P<0.05)。C组伤后1.0h血氟浓度明显下降为(6.20±0.23)mg/L,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家兔血钙浓度伤后呈下降趋势,8.0或12.0h为低谷。与伤前值比较,12.0h时A组下降了46%,B组下降32%,C组下降26%,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0h后各组血钙浓度开始回升。(3)A、B、C组家兔72h内死亡率分别为30.8%、12.5%、0.0%。结论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采用补钙 切痂术,可以迅速降低体内血氟浓度,逆转氟中毒致死性低钙血症及多系统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s a potent regulator of numerous processes in wound healing. The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requir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rowth factor with two classes of cell surface receptors, namely the type I and type II receptor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 burn wound healing, we undertook a study to localize this growth factor and its cell surface receptors within dermal burn wounds. Partial-thickness burn injuries were made on the backs of Wistar rats. At 1, 3, 5, 7, 10, 15, and 20 days after burning, samples of wounded and control skin were removed for the isolation of total RNA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rmal injury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mRNA f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both type I and type II receptors.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peaked 5 to 7 days after injury, then gradually declined. Of note,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s returned to normal befo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growth factor.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protein levels paralleled mRNA expression, and the protein was primarily localized to the migrating epidermal cells and dermal fibroblas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its receptors in the later stages of healing thermal injurie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 well-controlled mechanism to limit the effect of the growth factor on repair cells.  相似文献   

18.
巴曲酶对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巴曲酶对大鼠烫伤早期创面淤滞带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及巴曲酶治疗组 ,在各组动物背部均造成 4cm× 4cm大小深Ⅱ度烫伤。分别于伤前、伤后 0 .5、2、4、6、12、2 4、72h测定创面局部皮肤血流量 ;于伤后立即、伤后 14、18d测定烫伤面积及残留创面面积 ;于伤后 30d将大鼠处死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毛囊计数。 结果 大鼠伤后 2 72h皮肤血流量进行性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 ,给予巴曲酶后皮肤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 ,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愈合后皮肤附件明显增多。 结论 巴曲酶能逆转烧伤后创面淤滞带循环 ,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皮肤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