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自制配方西药,局部涂溃疡面上治疗口腔黏膜溃疡。方法用吐温、维生素B12、地塞米松、地卡因配方配制药物治疗78例溃疡患者。结果32例用药一次治愈,28例涂药4次治愈,18例涂药数次无效复发。结论降低口腔黏膜溃疡的复发率,增加溃疡面的自愈,使黏膜层组织血管神经收缩,炎症吸收,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三叶肽在胃肠道溃疡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三叶肽的结构,分布,生理作用和机制,以及与胃肠道溃疡的关系作综述。结果 三叶肽可与黏液粘蛋白相互作用形成黏液胶样层,增强胃肠道黏膜的保护能力;通过调节细胞迁移,进行黏膜损伤后的修复,并具有抗增殖,抗凋亡作用。三叶肽在胃肠道溃疡病中表达异常。在胃肠道溃疡周围存在溃疡相关细胞(VACL),UACL可产生新细胞迁移到溃疡表面,促进溃疡修复,并表达三叶肽等。在动物实验性胃溃疡前后应用三叶肽,可保护或减轻黏膜损伤和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结论 三叶肽为胃肠道溃疡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内癌的EMR与ESD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些早期胃癌可采用缩小手术,甚至内镜下手术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胃癌内镜治疗的根治切除前提条件包括:1)无淋巴结转移;2)保证水平方向(黏膜内浸润范围)和垂直方向(浸润深度)有足够的安全切缘;3)术后切除标本可进行详细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内镜治疗具体适应证为:所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黏膜内癌,直径3cm以下的有溃疡糜烂的分化型及2cm以下的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直径3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黏膜下层癌,直径2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黏膜下层癌。ESD和EMR可能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且ESD的1次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θ���г������ǺϿ������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吻合口溃疡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笔者认为胃切除术后在吻合口及其邻近胃空肠黏膜出现的溃疡病灶,均应定义为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溃疡大多为消化性溃疡,可在术后10余日至10余年出现,多发生于术后2~3年。溃疡多发生在吻合口附近的肠侧,在BillmthⅠ式术后多位于肠侧的前后壁,BillrothⅡ式术后多见于鞍部和输出袢。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早期胃癌生物学特性和长期生存有助于术前评估淋巴转移程度和范围,从而探讨缩小手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 分析比较520例早期胃癌的癌肿胃壁浸润深度、癌肿大小以及是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黏膜内(m)癌和黏膜下层否伴发溃疡、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对淋巴转移和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黏膜内(m)癌和黏膜下层(sm)癌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5%和22.0%。在m癌中,除Ⅱc或Ⅱc加Ⅲ外,其它大体类型均无淋巴转移,小于2cm,亦无淋巴转移。sm癌和伴发溃疡的m癌易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并不明显影响淋巴转移,m癌和sm癌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4%和80.0%。结论 影响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有肿瘤侵及黏膜下层、肿瘤大于2cm,并伴有溃疡,以及Ⅱc或Ⅱc加Ⅲ型。故这些病例应慎行各种缩小手术,尤其是内镜下切除术,确定缩小手术适应证的前提,是术前对于浸润深度高精度的确定和术中病理学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病变主要侵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和溃疡。自2000—2004年,笔者对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中,以健脾化湿祛瘀汤为基础,结合镜检所见辨证加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目前UC病因尚未明确,西医治疗UC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8.
胃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59岁。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于2003年6月23日入院,偶伴反酸、嗳气,以饱食后为重。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胃镜见胃窦部前壁黏膜下有一肿物向腔内突出,突起的黏膜表面有溃疡灶,提示为胃窦部黏膜下肿瘤、胃溃疡,见图1。于6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窦黏膜下有一直径约3.0cm肿物,质软、色淡黄、有完整包膜、未侵及浆肌层,黏膜面可见直径约0.8cm、0.6cm、0.4cm的溃疡灶3处,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7月7日出院。病理报告为胃窦部脂肪瘤、胃溃疡,见图2。讨论胃脂肪瘤少见。偶有糜烂破溃形成溃疡,可伴发出血、梗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与…  相似文献   

9.
胃淋巴瘤的临床影像特点分析和不同检查对确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胃淋巴瘤的胃镜、钡餐造影等临床影像特点,以提高胃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1996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4例胃淋巴瘤患者的胃镜及X线表现,对照病理结果.结果 胃淋巴瘤最常累及部位是胃体(75%,18例)及胃窦(67%,16例),表现为:①溃疡(71%,17例),尤其是多发的形态各异的浅溃疡;②结节隆起(67%,16例),有些表现为黏膜下巨大隆起;③黏膜皱襞粗大(54%,13例);④可沿消化道纵轴蔓延(21%,5例).结论 胃淋巴瘤的表现有溃疡、扁平隆起及粗大黏膜皱襞等.胃镜检查、钡餐造影、内镜下黏膜切除、超声内镜及腹腔镜相结合对确诊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保留幽门的胃窦黏膜切除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迷切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对实施该术式的48例患者术后3~6个月及8~12年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3~6个月及8~12年VisickⅠ~Ⅱ级分别为93.8%和95.3%。术后胃酸及胃窦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胃液胆酸及血清胃泌素无明显改变,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复发。结论保留幽门的胃窦黏膜切除加高选迷切术不仅能保留胃窦、幽门功能,使胃内环境保护相对稳定,而且能有效、持久地降低胃酸分泌,减少溃疡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食管溃疡在消化道溃疡中发病率较低,本病主要由于不同病因所引起的、发生于食管各段的炎性坏死性病变,表现为食管黏膜层、黏膜下层直至肌层被破坏。因为近年来人们对疾病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胃镜检查的普及,该病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食管溃疡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剧痛,溃疡多发或病变严重者可出现中、重度上消化道出血等。现对于食管溃疡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和内镜下表现,以及一般治疗和并发症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内镜下整块切除病变黏膜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早期胃癌的治疗选择之一。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较为积极的指征为:(1)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表面未形成溃疡,则病变大小不受限制;(2)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表面已经形成溃疡,则病变直径≤30mm;(3)分化型sm1癌,病变直径≤30mm;(4)未分化型黏膜内癌,表面未形成溃疡,且病变直径≤20mm。尽管长期随访的资料较少,但目前看来,如果合理地把握ESD治疗指征,早期胃癌的治愈率与手术相当,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于直肠与结肠部位的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本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中药液保留灌肠法治疗UC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病人男,6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查体无显著体征。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示食管下段长约5cm不规则狭窄,局部黏膜中断,内见纵行腔内龛影,管壁僵硬。电子胃镜显示距门齿33—37cm处一溃疡病灶,边缘不齐,底部不平,触之易出血。术前诊断为溃疡型下段食管癌。  相似文献   

15.
1病历简介男性病人,57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加重3d,于2005年8月20日入院,无畏寒、发热,无意识障碍。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口腔黏膜溃疡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外伤和腹部手术病史。查体:T36.5℃,P64/min,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5岁。发现左下腹包块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7月13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左下腹部可扪及一直径约6cm包块,质中偏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活动,压痛明显。肛门指诊检查:直肠空虚,未扪及包块及溃疡,指套退出少许暗红色血迹。结肠镜检查:距肛缘24~28cm见黏膜肿块。侵犯肠壁四周,表面溃烂坏死污苔,肠腔轻度狭窄。结肠镜取材病理检查:(结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坏死。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溃疡、手足皮疹水疱为特征。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诊治了89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有21例曾在村医或其他医疗单位误诊为水痘、单纯性疱疹、疱疹性咽峡炎、药疹。为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现将21例误诊病例的资料分析报道如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溃疡腔内隔绝术治疗难以切除的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期间邵阳市中心医院实施的22例溃疡腔内隔绝术(14例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出血, 8例为球降交界处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5例, 中位年龄63.5(42.0~87.0)岁;首次大出血7例, 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大出血者15例。溃疡腔内隔绝术是直视下缝扎止血后, 将溃疡隔绝于功能肠腔及腹腔之外的一种手术方式, 其关键步骤是:切开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后, 直视下缝扎溃疡止血, 在溃疡远端0.5~1.0 cm处于十二指肠腔外进针, 完全黏膜下潜行围绕肠管一圈后肠腔外打结, 电刀毁损溃疡周围肠黏膜后, 于溃疡近端闭合十二指肠残端, 将溃疡与肠腔及腹腔隔绝。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116.4±18.6)min, 术中出血量(42.7±13.6)ml;其中16例一并行逆行性十二指肠造口术+营养性空肠造口术。2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顺利康复出院;仅1例87岁高龄患者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  相似文献   

19.
为预防血液病患儿鼻出血,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常需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和预防鼻黏膜溃疡[1]。临床常规使用液体石蜡涂搽鼻腔,能起到保持湿润的作用,但不能预防溃疡,甚至有可能使感染加重导致溃疡糜烂,更易引发鼻出血。为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