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冈组杂交技术分析14例贲门癌家族史阳性和28例贲门癌肿瘤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贲门癌家族史阳性患者DNA拷贝数扩增高于阴性(>20%)者的染色体部位为20p(FH+50%与FH-21%),5p(FH+50%与FH-18%),6q(FH+43%与FH-18%),16q(FH+36%与FH-14%);贲门癌家族史阳性患者DNA拷贝数丢失高于阴性(>20%)者为4q(FH+43%与FH-14%)(P>0.05).1q、3q、6q/p、7p、8q、13q/p、20q/p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和1p、17q/p、19p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贲门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均超过20%(P>0.05).结论 20p、5p、6q、16q、4q、17q、18q、9p、22q可能存在与贲门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1q/p、3q、6q/p、7p、8q、13q/p、20q/p、17q/p、19p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贲门癌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2.
河南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比较基因组杂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 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中染色体变化与预后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中基因组染色体的改变及相关因子与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评价GISTs预后提供较可靠的证据. 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检测20例GISTs的遗传学改变位点;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部分位点改变区域且与GISTs预后相关因子nm23、Cmyc、CerbB-2和E2F1等的表达情况. 结果 染色体缺失多于扩增,14q、22q缺失和17q、8q扩增与肿瘤侵袭危险性无关(P>0.05),而1p、15q、13q缺失和5p、20q扩增在高级别GISTs中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且可能与GISTs临床复发、转移、死亡的生物学行为相关.Cmyc和E2F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65%,二者与GISTs恶性度有关(P<0.05),其6例进行性疾病(pro-gresslve disease,PD)均为阳性;nm23阳性率为70%,与GISTs恶性度无关(P>0.05),CerbB-2未检出1例阳性. 结论 GISTs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缺失或扩增,14q、22q缺失常见,Cmyc、E2F1蛋白可能为8q、20q扩增的靶点,且二者可能为GISTs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染色体亚端粒重排在特发性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的病因学意义及发生率.方法:对46例诊断不明的MR患儿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染色体亚端粒分析.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MR伴以下条件2项或以上:头面部异常特征,手足、生殖器或内脏器官先天异常发现,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史,生后异常生长发育,阳性家族史;②>450显带分辨水平染色体分析结果正常;③排除临床可识别的遗传或环境致病因素.选用ToTelVysionTM DNA探针进行染色体亚端粒FISH分析,发现缺失或易位者,需由另一亚端粒特异性探针证实诊断,并用同一探针对父母样本进行FISH分析.结果:检测到2q和6q末端微小缺失各1例,本组样本中-重度MR亚端粒缺失的发生率为7.6%(1/13),轻度MR的发生率为3.0%(1/33),其中1例亚端粒微小缺失遗传自其有相同改变的父亲.结论:研究结果支持染色体亚端粒异常为MR的重要病因,FISH分析为发现隐藏亚端粒缺失的有力工具.建议对临床怀疑有染色体异常的MR,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亚端粒FISH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子宫内膜基质肉瘤(ES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在所有子宫恶性肿瘤中不足0.5%。本研究旨在了解这些恶性间叶肿瘤核型异常特征,以发现最终与组织学分级相关的染色体变异。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研究12例内膜基质肉瘤病例,其中9例为低分化ESS、3例为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 ES)。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83.3%)表现为染色体增益或缺失。缺失较增益更常见(63.4%vs36.6%)。低分级ESS中检测到,染色体1、6q、9q、16p、19、20q、22q的增益和染色体2、4q、6、7、11q、13q、15q、16q、20p、X缺失。CG H检测UES显示染色体2q、4q、6q…  相似文献   

6.
法洛四联症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是一种复合性心脏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与右心室肥大.法洛四联症在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占11.9%[1].而目前对该类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除外科手术外,无其它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措施.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遗传率为55%~65%,但其遗传方式、外显率等均不清楚,因而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基因尚未确定[2].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不仅可为阐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学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开展产前诊断,提高人口质量,并且为进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近年研究证明染色体22q11缺失与心脏缺陷密切相关.22q11缺失可引起多种类型的心脏缺陷,并多数伴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先天畸形.建立22q11缺失的检测方法和得到法洛四联症22q11缺失的发生率,对临床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诊断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对相同实验对象分别使用高分辨G带染色和免疫荧光杂交技术进行检测,以对法洛四联症的患病基因有所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22q11.2微缺失综合征(22q11.2 deletion syndrome,22q11.2 DS)是由于22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一处微片段22q11.21-q11.23(大小约3 Mb)缺失所导致的先天性多器官发育异常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也是人类多种微缺失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大多数(约90-93%)为自发突变~([1-4])。根据不同临床表型可将本病分为多种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用Southern免疫印迹检测Raji细胞中EBV DNA,应用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Raji细胞gDNA经BamHI酶切消化后,与同位素标记的Probe-1(EBV基因组13 232~16 189)杂交,阳性片段大小为10 kb和4 kb,与Probe-2(EBV基因组5~3271)杂交,阳性片段大小为23 kb.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有1 P,1 q,2 q,3 P,3 q,4 q,5 q,6 q,7 P,7 q,9 q,11 P,14 q,15 q等,其中4 q,2 q,1 q,7 q为EBV DNA整合的高频位点.计数33个整合信号,分别有7,4,4,4个信号位于染色体4 q,2 q,1 q,7 q,这4个位点的信号占所有信号的构成比为64%,15号以后的染色体及2条性染色体均未见EBV整合.结论:本研究用G显带和FISH方法首次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了定位,Raji细胞中EBV整合具有一些高频位点,是一种非随机性整合.  相似文献   

9.
081628先天性心脏缺陷患者染色体22q11微缺失的检测/张志芬…∥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8).—488~490为通过建立先天性心脏缺陷患者染色体22q11微缺失的诊断方法,探讨各类先天性心脏缺陷患者染色体22q11微缺发生情况。应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22q11区域特异探针,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羊水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遗传检测和产前诊断。结果:在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有5例患者染色体22q11微缺失,缺失率为10%。5例孕妇产前诊断未发现染色体22q11微缺失。结论: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22q11微缺失可作为先天性心脏缺陷病因诊断的方法,通过产前诊断可以避免染色体22q11微缺失的心脏缺陷儿出生。图2参8(周继铭)081629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快速诊断常见染色体三体的价值/张慧敏…∥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611~613目的:探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STR-PCR)诊断染色体三体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2月对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染色体结果已知的50例正常样本和17例唐氏综合征(Downs')患者样本进行STR-P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染色体检查的意义。方法对84例初次就诊时进行了染色体检查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染色体正常,10例表现为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正常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主要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风湿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染色体异常患者中,4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型:3例t(9;22)(q34;q11),1例为t(8;9;22)(q22;q34;q11);3例表现为染色体缺失:1例为-18,1例为-19,1例为-21;2例表现为染色体增加:1例为+8,1例+9;另外1例为复杂核型。结论染色体检查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点状掌跖角皮病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大量过度角化的丘疹分布于掌跖部位。最近发现点状掌跖角皮病的两个基因位点为8q24.13-8q24.21和15q22-15q24.然而,该病的基因迄今为止还未得到鉴定。目标:对1个四代点状掌跖角皮病的中国家系进行研究,明确以前报道的基因区域并鉴定该病的基因位点。方法:使用小随体标记技术对该家系染色体8q和15q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两点连锁分析采用连锁程序模型5.10,用Cyrillic模型2.02软件构建单倍体。结果:作者无法证实作者以前在8q24.13-8q24.21的位点,但在15q区域作者观察到连锁的明显证据,在…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核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显带技术对124例CML病人进行了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动态观察部分病人病程进展中染色体核型的变化.结果 124例病人中,Ph染色体阳性(Ph+)占93.55%(116/124),Ph染色体阴性(Ph-)占6.45%(8/124).Ph+病人中,94.83%(110/116)为典型Ph染色体易位,即t(9;22)(q34;q11);5.17%(6/116)为变异型Ph染色体.11.21%(13/116)的Ph+病人出现额外染色体,其中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额外染色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48%(8/107)、33.33%(1/3)和66.67%(4/6),加速期和急变期额外染色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期(χ2=19.285,P<0.01).额外染色体以+8、2Ph、-21和i(17q)多见.个别病例同时存在多个异常克隆,多见于CML急变期.结论 CML 病人病程中继发额外染色体的异常改变与其病程进展密切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M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G显带技术对我国第一个小细胞肺癌细胞系(SCLC)LTEP-sm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共分析分散及显带良好的55代和99代中期相细胞各30个,并对55代及99代各50个中期相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该细胞系55代细胞染色体众数为51~53条,99代为51~54条,基本是一亚三倍体。恒定出现的标记染色体有6个,其中3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即del3p14-23在30个中期相中高达26(55代)及28(99代)个;另5个标记染色体是t(1;15)(1qter→1p22∷15p12→15qter),del(1)(qter→p31:),del(7)(pter→q31:),t(6;9)(6pter→6q14∷9q21→9qter),del(12)(qter→p12.3:)。99代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与55代基本一致,且标记染色体完全相同,表明该细胞系遗传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李其林 《广东医学》2003,24(9):908-910
特应性皮炎 (atopicdermatitis ,AD) ,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 ,皮损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本病近 3 0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约占人群的 0 1%~ 0 5 % ,但病因未明。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是一种多基因病 ,遗传因素在AD的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发现在染色体1q2 1,3q2 1,5q3 1-q3 3 ,13q12 -q13 ,17q2 5和 2 0p上均存在特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多发畸形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和诊断。方法: 对一例多发畸形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 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N,t(12;13)(q22;q32)。SNP array显示胎儿存在1q42.13q44重复(20 192 kb)及15q26.1q26.3缺失(13 293 kb),核型分析与基因芯片结果不一致。FISH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母亲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为隐匿性46,XX,t(1;15)(q42.1;q26.1)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15号染色体der(15)t(1;15)(q42.1;q26.1)。即胎儿遗传了父亲的t(12;13)(q22;q32)平衡易位及母亲的隐匿性平衡易位形成的衍生15号染色体。结论: 1q42.13q44重复和15q26.1q26.3缺失是导致本例胎儿畸形的遗传学病因,产前诊断时多种遗传学技术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证实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属于多基因病.连锁分析发现IgAN与染色体6q22-23和2q36等连锁,关联研究发现多个候选基因(如血管紧张素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本地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培养的骨髓细胞,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制备、分析。结果在全部29例慢粒患者中共检出27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3.1%,其中具有典型t(9;22)(q34;q11)易位即简单型25例,2例涉及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型分别为伴6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和6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各1例,简单型和复杂型所占比例分别为92.6%(25/27)和7.4%(2/27)。结论本地区Ph染色体阳性慢粒患者染色体核型仍以简单型为主,但复杂型与以往其他地区报道的核型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22q11缺失患者(del22q11)综合征患者通常有心血管畸形(CVM s)发生(~75%)。为了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缺失未被发现,作者研究了两个大的血缘家族的染色体缺失个体的表型特征,重点研究有无CVM的表现。研究设计:在确诊了两个伴有CVM的del22q11不相关的先证者后,对其家族成员进行临床评估和遗传学分析。结果:在13个个体中发现了del22q11,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了特征性的同质异形面貌,但13例中仅有6例存在有CVM。结论:作者推测,由于缺少CVM,del22q11综合征谱系缺乏可识别的心外表征妨碍了dell22q11的诊断。研究结果提示初次接诊医师和专家要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2q11.2区微重复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丽水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报告为22q11.2区微重复的8例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胎儿超声检查情况、染色体核型、父母CMA检测结果、妊娠结局、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胎儿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21三体高风险6例、胎儿颈项皮肤皱褶(NF)增厚1例、母亲染色体平衡易位1例。胎儿超声检查结果胎儿NF增厚1例,胎儿侧脑室增宽1例,未发现异常6例。CMA检测结果提示,22q11.2区域微重复片段大小为651 kb~3.2 Mb。6例胎儿通过父母的CMA溯源,均来自正常表型的父母一方,2例父母拒绝溯源。引产2例,继续妊娠6例。继续妊娠胎儿出生时外观正常,随访至今最大年龄3.5岁,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正常5例,生长迟缓1例。结论: 本组22q11.2区微重复胎儿出生前后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均遗传自无任何异常症状的父母一方,提示对22q11.2微重复胎儿应当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个中国汉族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进行遗传研究,为找到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先对这一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的遗传模式进行判断,再根据侯选区域法,对1p36、6q25、19p13.2、1p22.1、3q26.2、11q22、12q13.13、12q23区域利用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对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分析此次实验家系的下颌前突致病基因是否存在于这些侯选区域。结果此家系共21人,有11例患者,其中10例是直系家属,5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该家系在1p36,6q25,19p13.2,1p22.1,3q26.2,12q13.13,12q23区域分析结果LOD值均小于0。而在11q22区域,微卫星位点D1IS1886与D11S4206之间(遗传距离为3.1cm),LOD值分别为0.59和0.63,NPL值分别为1.18、1.19。结论该汉族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为单基因遗传。最有可能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不完全外显性遗传。中国汉族可能存在其他未报道过的基因位点,拟下一步做全基因组扫描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