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2010年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1196例,对其中检出6例Dieulafoy病病例的临床特点、胃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eulafoy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0.5%,6例Diuelafoy病中,病灶位于胃底及胃体上部4例,胃窦1例,十二指肠1例。其中5例于胃镜下可直接见破裂血管,有3例有活动性出血,均于内镜下行病灶部位0.8%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局部喷洒,若仍出血,予以钳夹止血,出血停止后退镜。其中3例因再出血复查胃镜见活动性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Dieulafoy病。结论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而重要的原因,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钳夹和胃楔形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内镜确诊Dieulafoy病13例(76.5%),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确诊2例(11.8%),手术探查确诊2例(11.8%).5例于内镜下止血成功;12例行外科手术止血,其中局部缝扎止血8例,胃壁楔形切除2例,B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2例.结论 急诊胃镜检查是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在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的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胃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Dieulafoy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9例胃Dieulafoy病的诊治经过。结果 :9例病人中 6例通过胃镜明确诊断 ,3例通过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动脉。 1例经内镜止血 ,2例经介入栓塞止血 ,6例行手术止血。结论 :急诊胃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 ,而内镜治疗、介入栓塞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文岩  雷晓薇 《农垦医学》2005,27(5):396-397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顺性分析6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结果: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胃镜确诊5例,手术确诊1例,胃镜下治愈5例,手术治愈1例。结论:提高对本病认识,急诊胃镜是首选诊断方法,内镜下止血为首选治疗主法,反复出血应及时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魏宁  祖茂衡  徐浩  沈剑敏  王林友 《当代医学》2010,16(23):475-477
目的分析Dieulafoy病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机制和介入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2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胃镜和血管造影确诊为Dieulafoy病,经微导管行胃左动脉明胶海绵和弹簧钢圈栓塞。结果 2例动脉造影均表现为胃左动脉分支造影剂外溢,经栓塞后止血成功。结论 Dieulafoy病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和重要的原因,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诊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Dieulafoy 病与胃肠血管走行异常有关,主要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认为急诊胃镜检查是术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手术探查也是诊断本病的手段之一。4 例中3 例行出血血管缝扎术,1 例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胃大部切除术,疗效确切。治疗体会:出血血管缝扎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内镜治疗值得推广,一旦失败,应果断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术在Dieulafoy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收治的42例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33例术前行胃镜检查确诊胃Dieulafoy病,5例术前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而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4例因病情危重术前无法行胃镜检查而直接行血管造影栓塞术.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其中38例行1次血管栓塞术,4例行2次血管栓塞术,无一例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率为100%,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血管造影栓塞术在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议将血管栓塞术作为Dieulafoy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治方法及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中6例经初次胃镜检查确诊(60%),第二次胃镜检查发现3例,1例经过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病灶。2例经内镜止血,8例行外科手术。结论胃镜可作为诊断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栓塞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综合国内19篇文献中资料较全38例和作者3例病例,本文共报道Dieulafoy病41例。本病是一种少见的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本病病灶隐匿,80%以上病灶位于胃底粘膜下浅小溃疡中的恒径小动脉溃破,使其诊断极端困难。紧急胃镜检查,及时胄前壁切开探查,施行溃破小动脉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或手术缝扎术,包括病灶在内胃部分切除术,是本病简易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Dieulafoy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及漏诊。急诊内镜及出血间歇期内镜检查诊断,内镜介入治疗采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或5%孟氏液喷洒加用微波治疗7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诊断为胃Dieulafoy病11例;空肠Dieulafoy病1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1例复发。急诊胃镜是诊断Dieulafoy病的最好方法,内镜下介入治疗随访效果好,减少了对外科手术治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因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收集本院自1998年1月-2006年12月发现的肝硬化合并Dieulafoy病患者16例,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16例患者最初均诊断为肝硬化所致的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溃疡病出血,但由于治疗效果不好,反复经内镜、血管造影检查,最终确诊为Dieulafoy病,后经内镜下止血或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好转。[结论]由于Dieulafoy病的诊断困难,当合并肝硬化时更容易误诊或漏诊,故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可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刘健 《当代医学》2009,15(34):75-76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疗效。结果17例经局部喷洒9例出血止,止血成功率53%。15例经注射HEL10例出血止,止血成功率67%。28例经钛夹夹闭24例出血止,止血成功率86%。结论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是Dieulafoy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1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7例通过胃镜明确诊断,2例通过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动脉,后经胃镜证实,1例通过内镜+手术探查后病理证实,1例通过肠镜明确诊断。6例经内镜止血治疗,3例经介入栓塞止血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结论:内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手术探查及病理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而介入栓塞、内镜治疗以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因呕血和(或)解黑便病人行急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病灶位于食管下端8例、胃底14例、胃体5例、胃窦3例、十二指肠球部4例、十二指肠球部降部交接3例,十二指肠降部5例。对Dieulafoy病灶进行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病人进行第二次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结果内镜下止血术后即时止血42例(100%),5例病人(11.9%)72h内因再次出血进行第二次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2例病人出血停止,72h总的止血有效率为(92.85%),3例(7.15%)病人因效果欠佳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下钛夹闭合联合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止血率为(92.85%),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粘膜下恒径小动脉破裂出血(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04~2008-02胃镜检查诊断的22例Dieulafoy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用HLE液内镜粘膜下注射治疗,1次注射止血有效率77.3%,2次注射止血总有效率86.4%,有3例注射治疗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行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11.7d。结论对于Dieulafoy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HLE液粘膜下注射治疗是有效的;诊断上需与消化性溃疡、肿瘤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国内312例Dieulafoy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探讨Dieulafoy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无选择地收集国内近12年公开报道的301例及含本例确诊的1l例,共312例Dieulafoy病加以综合分析。结果:全组312例中男:女=7:1,中位年龄50.3岁。诱因以饮酒、药物及刺激性食物多见,临床常见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腹痛及腹胀。首次内镜检查确诊率为53%,部分经2—4次确诊其余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病变部位以胃部(269/312)多见,绝大部分位于食管与胃连接部以下6cm范围(218/269),死亡原因多为失血性休克及伴发疾病。结论:Dieulafoy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中年男性无明显先兆的突发消化道出血又无相关病史,应高度怀疑本病。并尽可能及早进行内镜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Dieulafoy病的内镜及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搜集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101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的20例胃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eulafoy病好发于男性,男:女为3.5:1,平均年龄41.3岁;本病以反复发作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出血前无明显腹部不适或疼痛;内镜检查及治疗为本病主要诊疗手段;镜下表现特点为:片状黏膜糜烂,中央有血管断端显露(3/11),胃底见喷射样出血点(3/11),胃体上部前壁见点状血痂(2/11),胃体上部后壁见红疹样隆起(2/11),胃体上部前壁有浅小溃疡(1/11)。内镜治疗以内镜下电凝止血为主(7/11),病变部位局部楔形切除在基层医院也应受到重视。结论消化科医师尤其是内镜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患者进行细致、反复的内镜检查以及及时有效的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我院确诊的33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21例患者首次内镜下止血成功未发生再出血,4例内镜下止血效果不佳行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1例直接外科手术治疗,7例无活动性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未发生再出血。结论iDieulafoy病可经内镜检查确诊,内镜治疗是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行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进行EFR治疗,评价肿瘤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8.3~70.6(52.3±4.3)岁。肿瘤位于胃底者25例,胃体者9例。34例固有肌层肿瘤均经EF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无1例转手术治疗。肿瘤直径1.0~5.0 (2.8±1.2)cm;EFR完成时间为50~100 (76.5±18.2)min。气腹患者行腹腔穿刺排气缓解;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3~5 (3.6±0.8) d。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除1例胃体后壁瘤体为胰腺组织外,其余33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2例为中度侵袭危险,31例为极低度、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近贲门口病变具有平滑肌分化倾向)。34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EFR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诊治原发性胃淋巴瘤(PGL)中的作用,以提高PGL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可疑PGL患者16例,记录患者胃镜下病变部位及形态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胃镜下获取标本诊断率、PGL治疗、ESD情况,比较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与ESD诊断正确率。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行ESD,2例拒绝行ESD后失访;12例确诊为PGL。14例行ESD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较多,未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术中及术后穿孔。12例确诊为PGL患者中,病变部位≥2个者6例,仅局限于胃体者3例,仅局限于胃窦者2例,仅局限于胃底者1例;胃镜下胃体多发浅表糜烂者4例,多发溃疡、表面附有白色薄苔、有时可见渗血者4例,胃皱襞增大、增粗者2例,黏膜蕈状突出、多孤立存在、隆起表面有糜烂或溃疡者2例;11例HP检测结果为阳性;2例根据胃镜下表现确诊为PGL,5例行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GL,11例行ESD后确诊为PGL。ESD诊断正确率高于胃镜联合多点深挖掘式活组织检查(χ2=6.750,P<0.05)。结论 采用ESD辅助诊断PGL,可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