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皮肤、头面、四肢、全身浮肿的症状。《内经》己指出其为病“水”,《素问·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脏水之别。朱丹溪分为阴水、阳水。张景岳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寸),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内经  相似文献   

2.
水气病篇论述水气病(即水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水气病的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异;形成机理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三焦、膀胱气化障碍;分类除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外,还有五脏水、血分、水分、气分;治疗应采用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法则。本文重点论  相似文献   

3.
瘘证是由于五志六淫、房劳食滞等原因 ,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的 ,临床以肢体筋脉痿软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型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痿论篇》并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元代朱丹溪在《内经》及前人论治痿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即泻南方之火热 ,补北方之阴水的治疗原则 ,对今之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南方火盛、北方水亏 ,是痿证的主要病机《内经》认为 ,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 ,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 ,因而五体失养 ,产生痿软症候 ,《素问·…  相似文献   

4.
五脏各有所欲,各有所苦,《内经》早有明示。《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述五脏之所欲、所苦,后世奉为圭臬。然其文简而义深,前贤论述又多随文释义,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则浅析之。……  相似文献   

5.
冷治文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217-1218
正风水病,即因感受风邪而致的一种水肿病。属于水肿病的一种。其水肿常起于眼睑及头面,亦可延及下肢,重者可致胸水、腹水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医内科病多按五脏系统辨证,每个系统分若干个病,每个病又分为若干个证型,呈纵式结构。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临床中体会到,这种按病分证  相似文献   

7.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因全身气化功能障碍,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成。《温病条辨》说:“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景岳全书》亦说:“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都强调了调气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以《金匮要略》五脏分列水肿,根据五脏气化不利之虚实,采用气逆则降气,气虚则补气,气滞则行气等调理脏腑气机,使气机和调,水肿自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徐洁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107-108
湿之为病,甚为广泛,症状也较复杂。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部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别;证候性质有寒化和热化之异;且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病,如与风相兼为风湿,与暑相兼为暑湿,所以,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又人体五脏唯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如外湿束表,脾运被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潴留,湿从内生,故湿之为病,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但湿邪具有流动之性,常可累及他脏而产生多种病证,又当随证施治。可归纳为以下6种治法。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的《金匱要略》,开创了祖国医学异病、异证同治之先河。该书前22篇凡205方,其中的24方,可分別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病、证。本文所谓相反病、证,是异病、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临床证候或病位相反。本文就其同治,作一探析。一、相反病、证同治 1.小便不利与小便过多同治《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篇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从方药推知,小便不利乃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化气行水所致,故用之以益肾气,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相似文献   

10.
黄汗是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比较少见,本病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并较为全面地论述其症、因、脉、治,笔者治疗本病,获一得之见,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对阳痿、肺癌咯血、溃疡性结肠炎、子宫肌瘤等顽症从肝论治,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关键,并以此表明肝在五脏中之重要,“肝为万病之贼”。  相似文献   

12.
汗、泪、涎、涕、唾,称为“五液”,它们是体内的津液在五脏之气的作用下而化生的。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由于“五液”是五脏化生的,所以在临床上,不仅可以根据“五液”多少等情况判断津液的盈亏和疾病的寒热,而且还可以根据“五液”与五脏的所属关系,推断五脏的病变,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汗为心液:“汗为心之液”,是因“心主血脉”,而血与津液又有密切关系。津液在血脉中,是血液的  相似文献   

13.
由血液运行不畅、离经或停滞之血和水液运化输布失常 ,痰、饮、水、湿停积某些部位为临床特征的病证为瘀水互结证。血和水两者存在因果交错的病理关系 ,瘀病累水、水病及瘀 ,瘀水互结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的征兆。瘀水互结病证的临床表现是一个随病情演变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隐匿性更是瘀水互结的重要特点。要善于洞察其偏 ,显者求之 ,潜者觅之 ,方可谨守病机 ,明察秋毫 ,施治无误。1、瘀水互结的病理血与水在生理状态下是同源异名 ,“水主润之” ,“血主濡之” ,充养五脏六腑 ,滋润四肢百骸 ,二者互相维系 ,相互生化。病理上 ,血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证型复杂,迁延日久,并发症多。在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各有所侧重,病变亦可波及五脏,"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临床治疗消渴病时,应考虑肾虚这一关键,继而分别阴阳气血治疗,本文参阅了古代、现代中医典籍,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探讨从肾论治的病因病机、治疗特点、辨证方药,现简述之。1糖尿病从肾论治的病因病机中医论治消渴,虽然强调肺、脾胃、肾,但其病机  相似文献   

15.
中医科护理     
961363温热病的辨证护理/黄云平//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一1995,16(3)一51~53 该病主要分为卫、气、营、血四种证型。临床护理中应根据病位深浅、证型的不同,分别以“汗,,u清’,“调”为其重点。卫分证:突出“汗”字,即发汗驱邪,但应注意过汗伤正。气分证:突出“清”字,以清热为要务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关于“消渴”病的典籍浩繁,学术体系源远流长,加之糖尿病变证多端,病情复杂,溯流寻源,寻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探讨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提高中医疗效和学术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关糖尿病的中医文献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称之为“消渴”、“消瘅”、“热中”等,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王泰林认为“肝病是杂,而治法最广。”肝气、肝风、肝炎同出一源,但见症各异,提出有名的治肝三十法。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又为将军之官,易生嗔怒,所以其为病也,每每是气火有余,风阳上潜。王氏抓住肝气、肝风、肝火,是深得肝病证治要领的。但肝为刚脏,在正常情况下,有赖于肾水的涵养,营血的濡润,肺金的制约,脾土的栽培,方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在治肝病时,也必须调整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才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瘀血证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证,又称血瘀证,日本学者亦称“瘀血症侯群”(“Oketeu”Syndrome),是临床许多学科常见的证候。近二十余年来,有关瘀血证本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有一定进展,现概述如次。 关于瘀血证古典范畴的研究 中日两国学者都进行了相当系统的探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血脉凝泣” (《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凝泣”(《素问·调经论》及《离合真邪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及《素问·腰刺痛篇》、“留血”(《素问·调经论》)、“坏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等多种记载,以及《黄帝内经》关于损伤瘀血、寒凝瘀血、大怒  相似文献   

19.
林玲 《临床医学》2005,25(7):88-89
小儿发热临床甚为多见,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均有发热的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又很多,根据感邪之不同和体质的因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阴阳均属不足,因而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均易化热。外感发热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疬之气所引起,起病较急,多属实证,亦属儿科急症范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气血虚弱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成,起病较缓,多属虚证。临证时应整体辨证,明确病因,对症下药,疗效常能得心应手。辨证应根据发热的病邪、病位、病机及体质特点不同,可分别应用对证方药…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三消论》曰“三消者,其燥热一也”,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病机。邓小敏教授从事糖尿病科研及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最早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是基于内经“五脏柔弱”的五味消渴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发现,五味消渴方组方配伍,与刘完素提出的“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相一致,现从“三消理论”的角度探索五味消渴方组方机理,使本方更好的在临床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