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Masura等于1998年报导采用新型Amphtzer封堵器治疗PDA获得成功以来。我院从1999年2月~2001年12月应用该项技术治疗38例PDA均获成功,现就护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穆莉  侯传举 《武警医学》2004,15(2):132-13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主张早期手术治疗。PDA手术治疗后外科主要关注手术成功率,很少关注手术后左室容积和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我们应用超声心动图(UCG)对36例成人孤立性PDA手术前后左室容积和左室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50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除1例4月龄患儿重度肺动脉高压因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第1天死亡外,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均健在,生活质量改善,心脏杂音消失,未发现导管再通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确诊后除有禁忌症外,原则上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加强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的临床分析,对封堵治疗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估并探讨适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33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开始均静脉注射氯胺酮,一组(Y组)以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异丙酚维持,另一组(K组)先静脉注射力月息后以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氯胺酮维持,术中观察患儿肢体活动、眼脸反射、呼吸、HR、Bp、ECG、SpO2变化,调整药物用量。结果:封堵治疗效果满意,成功率98.3%;异丙酚组患儿术中安静、经过平稳,可较好地耐受手术,且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诱导及苏醒迅速,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封堵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异丙酚静脉麻醉是先心病患儿封堵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严重的复合型心血管畸形,临床少见,既往均用手术治疗。自1967年Porstm ann等首先采用经导管封堵PDA的非手术方法及1982年S inger等首先报告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外科术后再狭窄获得成功后,单纯COA及PDA介入治疗屡见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随着国产器材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能治愈.本文系统介绍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弹簧圈和封堵伞的操作方法与并发症防治,特别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外科手术后再通等各种不同类型PDA的处理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性导管术始自1966年Rashkind 的胶囊间隔造口术。此后,其他治疗性导管术亦相继问世。这些导管术不仅可直接用于先天性心脏和大血管疾患的治疗,也可做为手术治疗前后的辅助措施。本文将讨论迄今已建立的治疗性导管术的现状,并论述某些将来可供应用的革新技术。心内操作术:房间隔造口术—婴儿Ra-shkind 气囊间隔造口术应用最广且疗效满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规范化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居第二位。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正常血管,大多数出生后管腔闭锁,如1岁后仍未闭塞,则为病理状态。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压力相差悬殊,PDA引起连续性的左向右分流,致肺循环及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右室负荷均加重。  相似文献   

9.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TE筛选出26例房间隔缺损(ASD)、23例室间隔缺损(VSD)以及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并应用TTE在封堵术中监测及在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共61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即刻TTE及X线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各瓣膜未见病理性反流.术后1个月及3个月TTE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3例室缺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经治疗后好转.2例ASD、2例VSD及1例PDA未完成封堵.总成功率为93.8%(61/65).结论 TTE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疗效评价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每年约有 15~ 17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 ,约 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传统认为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 ,取得优良效果。但是 ,我国先心病每年手术量只有 3万例 ,而且手术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以及围手术期等问题 ,始终制约着手术成功率也困扰着医患。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发展 ,逐步拓宽了先心病治疗的方法 ,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领域。先心病治疗的新领域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始自 2 0世纪中期。196 6年Rashkind和Miller首先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转位 ,介入治疗开始进入小儿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 ,Porstmann于 1971年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1974年King及 1977Rashkind成功进行了经导管房间隔封堵术。 1982年Kan首先报道球囊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 ;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1985年Inoue研制了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成功开展了经皮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 1992年 ,Cambier率先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 1997年Amplatz...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占第2位,开胸手术结扎已成为治疗本病常规方法。自1967年porstmann最早应用导管技术闭合未闭的动脉导管以来,国外先后已有200余例报告.国内目前仅有个别医院开展,我院自1988年3月以来,共治疗5例,取得较满意结果,现初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堵闭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用Amplatzer堵闭器对12例先天性心脏患者在局麻或基础加强化麻醉下经导管进行堵闭术,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年龄2~20岁.结果12例患者堵闭1次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结论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堵闭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性、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给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困难。本文总结了我院1973年12月至1981年1月1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资料,并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手术进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冉迅  吴立荣  张蓓 《西南军医》2016,(5):401-404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经导管介入治疗的6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08例,房间隔缺损(ASD)230例,室间隔缺损(VSD)217例和肺动脉瓣狭窄(PS)7例。结果介入治疗总成功率为97.73%(647/662),其中PDA、ASD、VSD封堵术成功率分别为98.56%、98.26%和96.31%,PS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成功率100%。各种类型的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2%(18/662),其中封堵器脱落3例,残余分流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III° AVB )5例,严重血小板减少3例,心包填塞1例,与介入治疗无关死亡1例。平均随访6个月,PDA和VSD完全闭合率达到100%,ASD完全闭合率均达到99.12%,PBPV跨瓣压差进一步降低至正常范围,血小板减少和III° AVB在3星期内完全恢复。结论严格把握适应症和注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经导管介入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手术治疗风险和难度较大,术前准备、术后管理非常重要.我院于2002-05至2009-04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82例,临床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高原地区发病率较平原高,由于西藏地区低压、低氧特点,新生儿出生后即处于低氧状态(氧饱和度只有88.0%左右),致使动脉血氧含量低,很有可能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接原因。PDA封堵术是不经过外科手术开胸而直接通过股静脉和股动脉穿刺建立动脉导管未闭的钢丝轨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运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到2006年3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0岁,PDA最小直径3mm,最大8mm。结果:42例PDA封堵术均获成功,造影显示分流完全消失,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后3月达100%。随访未出现PDA再通、封堵器脱落、溶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发病率最高,其左→右分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程度是决定患儿手术时机和预后的重要依据。肺高压导致的右室肥大可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来。笔者选择反映右室大小的心电图指标对比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压力,以探讨这种间接、无创性估测肺动脉压力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82~1989年在我科行右心导管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PDA17例,ASD32例,VSD74例,  相似文献   

19.
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6.8%,占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第4位,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约2%,因此手术曾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1979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ASD和PDA封堵术患资料20例,其中ASD10例,PDA10例。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食管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将患术前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前组,术后6个月的X线、彩超资料作为术后组.且对术前组和术后组从心脏大血管各径线、血液分流、各房室内径、压力及肺血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全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封堵术后X线检查示所有患心胸比率、心脏表面积、右下肺动脉干宽径、右心房心高比率、右心房宽径(RAI)、肺动脉段基线(P1)、肺动脉主干横径(P2)、肺动脉段突出度(P3)等值均变小.肺血均减少,透视下“肺门舞蹈”征消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全部病例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各房室内径缩小.压力降至正常。结论:X线与彩超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内到外、从形态到功能分析手术前后心脏状况.尤其可观察肺血的改变.从而可以全面地评价手术疗效。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PDA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各年龄组ASD及PDA的介入治疗,其临床应用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