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罗大伦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08,(12)
[编者按] 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医是如何妙手回春?是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终其一生,淡薄名利,济世为民?作者以亦庄亦谐的手法再现了古代中医大师一生的心路历程,用新的视野研读这些大师的医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窥中医药殿堂的途径,妙趣横生的故事使我们学到切实有用的中医药知识,让我们在迭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到可歌可泣的高尚医道.本刊首发连载罗大伦博士的全新力作,带您走进那段历史,叩响中医之门.本文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集结成书,即将于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6.
7.
王燕昌医案选作者简介:王燕昌,字汉皋,清代医家,河南固始县人,生活于清·道光~光绪年间。燕昌家学源远,七世为医,他辨证精当,善用单方。对急危重症,多妙手回春。晚年将其家传七世医术及其临证经验著成《王氏医存》,一百多年来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流传甚广,1983年经江苏科技出版社点校出版,深受中医界欢迎。 相似文献
8.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9.
1.什么是温病学,说明研究温病学的任务及其地位。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与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研究温腐学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并进而研讨其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 80年代初 ,也就是父亲过世之后 ,静心回顾父亲一生。在中医理论上造诣颇深 ,学验俱丰。在秦、晋、豫周边地区享有盛誉。然留下来的文字验录 ,则微乎其微。在南头地段医院其间的病历记录 ,处方全部毁掉了。在家看病的十多年 ,病人求诊则开一处方 ,病人带走自己去买药。父亲过世后 ,现在想找到他的一张亲笔写的处方都很难。沉思在三 ,下定决心 ,要把父亲一生的经验 ,自己的临床心得总结出来。根据自己的喜好 ,潜心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对熬制膏药情有独衷。研制成功“芥草园贴”系列十二种。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11 毛茛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毛茛Ranuculus JaponicusThunb.多年生草本,以带根全草入药,夏秋季采集。性味:辛、温、微苦。功能:利湿消肿、止痛。临床应用:严氏认为毛茛含原白翁素,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有强烈刺激性,外用可使皮肤发泡且能反射性引起内脏器官神经机能活动的变化。严氏以新鲜毛茛全草阴干切碎加入食盐少许捣成药糊备用(但应在4小时内用完,否则影响疗效)。将药糊放入青、链霉素瓶盖凹内倒扣在列缺与肝俞或上臂三角肌范围内及足三里,二组交替使 相似文献
12.
6.顺气降逆法:用于肝胃气逆或肺痰上壅等证。肝脉挟胃贯膈,布胸胁,经喉咙环口唇系鼻腔,注于目中而上交巅顶。胃以和为善,以降为顺。若七情所伤,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脾)而致胃气不降,上逆为病。证见,胁胀呃逆、胸闷嗳气、纳减、善怒、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等。当疏肝理气、和胃降 相似文献
13.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14.
1.应如何理解苦味药的“坚阴”作用?“坚阴”可理解为使阴液坚强起来,但不是甘味药的直接补阴作用,故类似于补,但又非同于补。《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本草备要》云“苦能泄热而坚阴,泻中有补也”, 相似文献
15.
一、小柴胡汤药物组成: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十二枚。煎服法:水煎适量,一日二次服。余业医四十多年来,临床诊治病家,惟小柴胡汤证,颇为多见。当患者如见弦脉,审其病证,若见有少阳一证者便是,不必悉具,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即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常常取得较好疗效。倘病情有所变化,出现兼变之证,可观其脉证,详加明辨,随证治之。兹将以小柴胡汤加 相似文献
16.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国历史上,热病曾多次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历代医家在与热病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防治经验和独特的创见.兹就热病初期的治法作一选析,以温故知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20.
三、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的关系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基本原理正在不断地被现代科学实践所证实。据朱玫等(《中医杂志》(8):26,1981)报道:对中医认为是阴虚、阳虚的病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发现,血清中铜的含量明显增高,锌/铜比值明显降低,而阴虚病人血清中铁的含量明显增高,阳虚病人血清中溴的含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又据刘慰祖等(《上海中医药杂志》(4):3,1986)报道:对慢性肾功衰竭患者治疗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