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各种疾病,特别是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当今永久保存全基因组的首选方法。 目的:采用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技术,建立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3/10在中南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 对象:湖南怀化地区的一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目前存活的3代20人及4例Goldenhar综合征散发病例及其父母。 方法:收集Goldenhar综合征家系20人及4例散发病例及其父母外周血样品进行淋巴细胞分离,以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并加入环孢素A抑制T淋巴细胞生长,每个血样采用两线同时培养,转化后进行细胞株的冻存和复苏,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观察B淋巴细胞的转化情况。细胞冻存后复苏成功率及染色体G带分析情况。 结果:培养1周左右,可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B淋巴细胞明显母细胞化,细胞明显增大,细胞周边可见明显的胞质突起,形状各异,聚集成团。约15 d后,可见白色聚集生长的细胞团,1个月左右细胞增殖形成生长密集的细胞集落。共建成Goldenhar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永生细胞株8例,建株成功率100%,父母等家庭成员建系成功率为95.8%(23/24)。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1,3,6个月后复苏成功率为100%,经染色体G 显带分析未见异常,表明建立细胞株的方法稳定。 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Goldenhar综合征患者永生细胞系。  相似文献   

2.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对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病因、病态非常复杂的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能力,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压力,全社会应该共同致力于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本文采用文献法,为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提供参考标准,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Asperger综合征与儿童孤独症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5例Asperger综合征和30例儿童孤独症的症状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提示,Asperger综合征在语言交流、社会交往、运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于儿童孤独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作临床分析。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伴有或不伴有自伤行为的孤独症患儿各32例,按同年龄、同性别1∶1配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语言功能,智力水平,孕产期损害,伴发癫痫,以及疗效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语言功能,积极预防及治疗癫痫,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质量,对防治儿童孤独症的自伤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神经干细胞存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有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神经干细胞含有多种神经细胞成分,目前选择性分离纯化其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尚不完全成熟。在这里我们报告一种来自颈动脉体的克隆细胞系。方法我们用逆转录病毒转导SV40 T抗原和Cre/lox P到大鼠颈动脉血管球细胞使其永生化,然后这些原癌基因被腺病毒转导的Cre重组酶切除。结果克隆的血管球细胞表达高水平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物质并且选择性地释放多巴胺。这些克隆细胞几乎不表达多巴胺转运体(DAT)而且抵抗多巴胺和MPTP介导的神经毒性。结论克隆的血管球细胞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淋巴细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孤独症患者免疫功能状况以及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在免疫指标上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检测24例孤独症和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患者均未服过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为首次发作。结果孤独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P型异常淋巴细胞分别为12.7%±9.2%、17.6%±8.7%,均较各自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2%±2.3%、5.1%±4.3%)显著增多(P<0.01),而孤独症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孤独症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且在免疫指标上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某些相似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者全血微量元素含量,以及与儿童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被试的全血铜、锌、钙、镁和铁离子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对病例组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血镁和锌离子含量降低(t=-12.435,P<0.001;t=-11.44,P<0.001),而血铜离子含量增高(t=3.9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其余血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的得分与血镁、锌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01;r=-0.785,P<0.001),与血铜离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6,P<0.001)。结论:孤独症患儿症状的严重水平与血镁和锌离子含量降低,血铜离子含量增高有密切关系,血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可能是诊断儿童孤独症的敏感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前期DNA重组技术构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真核表达的质粒、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基因转染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基础上,得到永生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系,建立了稳定一致的细胞模型。 目的:端粒酶转染健康成年SD大鼠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建立均一稳定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系,为临床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奠定实验基础。 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2007-02/05在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取其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 方法:原代培养健康成年SD大鼠的胰岛素分泌细胞,采用Ⅴ型胶原酶消化和Ficoll 400纯化液纯化。经双硫腙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质谱分析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进行检测。采用含有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载体转染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经G418筛选后得到阳性细胞克隆,并在体外进行连续的传代培养。应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基因在细胞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对转染后的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行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①胰岛细胞在经过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前后的细胞生长情况。②转染后的细胞在体外的传代培养情况。③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情况。 结果: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后细胞与未转染的细胞对比活力良好并且仍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在体外连续的进行传代培养(目前已传至第15代,仍在进一步传代培养中),同时外源性的hTERT基因在转染后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中有稳定的整合并表达。 结论:转染后的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并可以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在胰岛素分泌细胞中稳定的整合并表达,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永生化细胞系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5-HTTLPR)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ER),测定了82个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等位基因传递无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结论 5-HTTLPR与儿童孤独症没有关联,5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可能在儿童孤独症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孤独症血浆5-羟色胺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血浆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索5-HT浓度增高和5-HT浓度正常的孤独症儿童各自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33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定,并进行了血浆5-HT检测,以高出正常儿童平均5-HT浓度1.67个标准差的孤独症儿童为5-HT增高组,其他孤独症儿童为5-HT正常组,比较两组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特征。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ABC得分为72.30±29.91、CARS的得分为41.83±4.05、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得分为66.55±12.52。孤独症儿童5-HT浓度为0.77±0.33μmol/L;正常儿童5-HT浓度为0.62±0.18μmol/L,两组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t=2.23;P=0.03)。5-HT增高的孤独症儿童有9例,5-HT正常的孤独症儿童有24例,两组临床特征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 27.3%的孤独症儿童5-HI浓度增高,5-HT增高与5-HT正常的儿童孤独症临床特征相同。孤独症的病因可能是异质性的。  相似文献   

13.
我科从2009-08开展听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9-03-26-2011-03-26在我科就诊的50例孤独症儿童,全部经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按照DSM-Ⅳ标准确诊,并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发育障碍性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有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可能与β-内啡肽(β-EP)有关。本研究通过测定儿童孤独症患儿血清中β-EP的含量及其变化,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儿童孤独症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对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患者组)与6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填写儿童情况调查表,并分别进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SI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BRS)及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定孤独症患儿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伴感觉统合失调的占95.0%,而对照组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仅占3.3%;患者组与对照组的感觉统合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程长短不同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严重度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智力水平与感觉统合失调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是否诊断为儿童孤独症与CBRS总分、本体感、母孕期有无高危因素、既往有重大疾病史、有无窒息史、母亲文化程度有关.结论:儿童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在对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的同时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儿童父母生活质量与睡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夏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与睡眠状况。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对60例孤独症儿童父母及60例正常儿童父母进行对照研究,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GQOLI-74和PSQI得分情况,并将GQOLI-74得分和PSQI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孤独症儿童父母的GQOLI总分及物质生活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和社会功能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父母;而PSQI得分则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孤独症儿童父母总体生活质量及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均较差,应加强社会支持并积极给予心理援助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育水平,通过对5个能区的分析,为早期诊断,早期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京-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对50例符合ICD-10及DSM-Ⅲ-R诊断标准的孤独症儿童和50例非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结果早期确诊的典型孤独症儿童在三岁以前与非孤独症儿童发育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从各个功能区发育水平看,除0~24个月组大运动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它各项孤独症组与非孤独症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在早期即有发育滞后的表现,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S)和孤独症儿童(AC)在P300检测中的不同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2例AS患者和30例AC以及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NC).使用美国仪器以及"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为诱发事件,完成P300检测.结果 (1)AS组、AC组和NC组在靶潜伏期Oz脑区N2以及在靶波幅Oz脑区P3和非靶波幅Oz脑区P2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2)AC主成分N2表现为延迟,与NC组和AS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AS组和AC组靶波幅P3和非靶波幅P2均见降低,与NC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P300可作为AS和AC辅助评定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指标.P300检查可作为儿童精神科的必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儿童的心灵理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AS)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方法应用表情识别和虚假信念课题分别对21例高功能孤独症(HFA)儿童、54例AS儿童和70名正常健康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情识别题中, HFA组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AS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虚假信念题通过率为正常儿童组>AS组> HFA组(P<0.01)。结论 HFA和AS儿童基本能识别简单表情,但存在理解虚假信念的缺陷,说明他们的心理推测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20.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文献报道孤独症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检测儿童听觉障碍的重要方法,对评价神经系统功能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经临床确诊为孤独症的27例患儿的BAEP检测资料进行分析,明确脑干诱发电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