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黑热病血液的改变,总结临床表现.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收住确诊黑热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共16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22岁:2岁2例;7岁6例;11岁4例;14岁2例,19岁1例,21岁1例.9例患者都有发热、乏力、肝大、脾大等表现.选例标准:黑热病血清学检查阳性,骨髓涂片找到利杜氏小体,来源于新疆的南疆地区患者.  相似文献   

2.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用骨髓检查和rK39试纸条2种不同方法对于临床黑热病现症患者检测的效果.方法:以rK39试纸条样品带区出现红色条带为阳性,骨髓检查中查到利什曼原虫为阳性,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对诊断黑热病的效果.结果:检测病例372例.354例做骨髓检查,阳性254例(阳性率(71.75%),阴性100例,未做18例(rK39均阳性);做rK39检测125例,阳性110(阳性率88.0%),阴性15(骨髓检查阳性13例);骨髓+rK39均做107例,双阳性51例,双阴性2例,骨髓阳性,rK39阴性13例,骨髓阴性,rK39阳性41例.结论:两种方法单一阳性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说明rK39试纸条法在诊断黑热病中更具有优势,该法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费用相对低、患者痛苦小,更适于黑热病的诊断.骨髓检查做为病原学检查,是确诊实验,两者结果应互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误诊、漏诊病例的分析,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黑热病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3例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在外院误诊、漏诊,转诊我院后行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而及时得到确诊.结果 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在网状细胞内及骨髓细胞间发现大量利什曼原虫,确诊为黑热病,及时转诊行专科治疗.结论 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细致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自1953年12月至1956年11月,在门诊病人中,经骨髓、淋巴结、肝脏或脾脏穿刺液涂片检查,寻获利杜体而确诊者共948例。其中二例,同时皮肤上发生病变,在这些病变结节中查见病原而确诊为皮肤黑热病。今将这948例黑热病的临床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6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提高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儿童黑热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黑热病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发热(100.00%)、乏力(73.07%)、纳差(88.46%)、咳嗽(69.23%)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主要以贫血貌(84.62%)、精神萎靡(84.62%)、淋巴结肿大(80.77%)、脾肿大(73.07%)、肝肿大(73.07%)为主;(2)脾肿大程度与血细胞降低程度呈正相关;(3)20例骨髓涂片检查到利杜体,另6例结合免疫检测提示阳性。结论儿童出现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黑热病,早期进行骨髓检查结合免疫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的误诊率非常高,误诊原因复杂。该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结合该院新近诊断的2例黑热病的诊断体会及患者的骨髓象特点,对黑热病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黑热病与常见误诊疾病的鉴别方法,以期降低黑热病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黑热病对儿童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黑热病患儿作为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择此期间进行健康体验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黑热病对儿童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中,出现贫血23例,血小板减少11例,粒细胞减少7例,异常淋巴细胞增多7例,肝、脾肿大3例。234例患儿均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镜检,均发现利杜体,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IgA、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全血细胞的减少情况与肝、脾肿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黑热病会严重影响患儿的造血系统功能,减少患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重要成分的数量,因此在黑热病的临床诊断中要结合骨髓检查及免疫血清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72年的调查表明,额济纳旗是内蒙古的一个黑热病流行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检查鼠类1025只,未查见利什曼原虫感染,动物宿主不明。1979~1982年,以该旗苏古淖尔公社策克南北两地约100平方公里面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目的目前国内外检查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的实验,大部分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方法。此法简便,快速易行。但一般获得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简称分裂相)较少。尤其对骨髓含量较少的小鼠就更为困难,所以在小鼠骨髓染色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2013年绵阳市404医院收治住院的18例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黑热病均为输入性病例,年龄为(35.6±10.0)岁,男女性别比2.6:1,大部分为农民。实验室诊断15例,临床诊断3例。发病到诊断时间平均19d。16例为首次诊断,2例为第二次诊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脾肿大和贫血。血细胞三系均降低者占83.3%,血浆球蛋白升高者占88.9%,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阳性率为68.8%,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阳性率100%。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率为88.7%。结论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遇有从黑热病流行区返回人员,临床医师要高度警惕黑热病的发生,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并进行病原学治疗及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大白鼠骨髓粒系祖细胞(GM-CFU-C)的体外琼脂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多种动物的粒系祖细胞(GM-CFU-C)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日趋广泛。但是,迄今对大鼠骨髓GM-CFU-C体外琼脂培养的研究方法国内未见公开报道,国外有关文献也为数不多。我们在小白鼠骨髓GM-CFU-C体外琼脂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初步建立起  相似文献   

17.
骨髓穿刺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有重要诊断意义,骨髓涂片可发现黑热病和疟疾的病原体,骨髓液的细菌培养对伤寒及其他败血症较血培养可以获得更高的阳性率[1].但因骨穿针比较粗大,容易引起患儿恐惧,家长也有顾忌,往往需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才能得到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我们自1990年以来,用8号头皮针代替传统的骨穿针行腰椎棘突穿刺8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Pianese(1903年)首先创用套管针在腓骨骨骺进行骨髓穿刺术,Ghedini(1908)年在胫骨上三分之一部位进行骨髓环钻术,Seyfarth(1923年)选择胸骨作环钻术,从1929年Arinkin使用骨髓穿刺针抽吸髓液涂片作为血液病的检查方法以来,骨髓活检似乎已由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所代替。但是由于抽吸骨髓往往被窦血所稀释,Berlin用同位素检查稀释度为40~100%,有时干抽或抽出的髓液不能确切地代表骨髓细胞的增殖情况;而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可以观察造血组织的完整结构包括细胞的多寡及其分布、脂肪组织、有无肿  相似文献   

19.
赵红光 《农垦医学》2011,33(3):286-287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常见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收住我院的6名患者。结果:6名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常合并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经骨髓涂片检查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新疆南疆流行区黑热病常年散发,应引起注意,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在山西省流行已久,据文献记载,山西省黑热病首先由 Young CW(1923)报告:在太谷县发现有类似黑热病的病例,但未作确定诊断。解放后,50年代初期,黑热病在山西分布广泛,流行严重。据调查当时有67个县市有该病发生(何凯增等1959)。随后采取大力防治措施,于1959年,黑热病得到基本控制。但是60~70年代,由于放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