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并了解其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 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集的28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P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AE的gyrA、gyrB、parC及parE基因,并测序来确定基因的突变.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中分离最多(76.3%);主要感染分布在重症监护室(29.3%)和呼吸内科(22.6%);且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均在70%以上;而对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分别达97.9%和44.9%.在45株(环丙沙星MICs≥32 μg/ml)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2株均存在gyrA基因突变,且28株存在着gyrA基因和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gyrA基因突变是PAE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淋病奈瑟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试验测定30株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PCR法检测30株淋病奈瑟球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和parC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淋病奈瑟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100%,所有耐氟喹诺酮菌均存在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20株高水平耐氟喹诺酮菌(MIC≥mg/L)均存在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和parC单(或双)位点突变。结论gyrA和parC基因突变在淋病奈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gyrA和parC基因同时突变会导致耐药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gyr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为靶序列,用PCR-RFLP、DNA测序等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在57株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中,有35株(61.4%)菌gyrA基因的83位出现突变,其突变方式为Thr83(ACC)→Ile(ATC),其余22株(38.6%)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基因位点突变.33株喹诺酮类敏感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未发现上述突变.gyr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Sac Ⅱ酶切片段与它们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gyrA基因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Thr-83→Ile)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十堰地区耐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PA)的药敏情况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Vitek32对110株PA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琼脂稀释法测定60株耐环丙沙星(CIP)的PA对CI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耐CIP的PA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68.3%)。在60株耐CIP的PA中有42株(70.0%)耐药菌株发生gyrA基因的83位点突变,密码子发生ACC→ATC改变,编码83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突变Thr→Ile(ACC→ATC),有38株(63.3%)耐药菌株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Ser→Leu(TCG→TTG),同时发生两种突变的共36株(60.0%)。结论耐氟喹诺酮类P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为其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系。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PCR HinfⅠ酶切分析,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等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gy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HinfⅠ酶切结果显示,所有13株环丙沙星耐药株,3株环丙沙星中介株中的2株,20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中的1株存在gyrA基因HinfⅠ酶切酶点突;SSCP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耐药菌株和中介菌株的gyrA基因基因HinfⅠ酶切位点突变密切相关,但gyrA基因突变不局限于该位点,在常规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开展gyrA基因突变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耐药机制。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查找来自中国的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723株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检出率在淮河以北地区分别为88.0%、13.3%、31.4%和16.7%;在淮河以南地区分别为64.6%、50.0%、35.4%和11.5%。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aac(6’)-Ib-cr淮河以北地区检出率为0(0/66),淮河以南地区检出率则为39%(25/64),主动泵出系统表达率为68.1%。 结论 在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以gyrA基因突变为主,其主动泵出系统是重要的耐药机制,而DNA拓扑异构酶Ⅳ的异常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是次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标本分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临床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该医院在2011-2013年期间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 335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92株,占检出总数的29.36%。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有72.21%的菌株检自痰标本;其次是分离自脓液和分泌物标本。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70%以上,对米诺环素和氨曲南的耐药率达50%以上。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出现明显耐药,提示应加强耐药菌监测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喹诺酮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其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和parC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方法验证;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2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8.0%和32.0%,对多黏菌素B全部敏感[最低抑菌浓度(MIC)≤2μg/mL];所有菌株检出gyrA和parC基因,25株菌株均存在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A→TTA突变(Ser→Leu),23株菌株存在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TCG→TTG突变(Ser→Leu),2株菌株存在parC基因第84位GAA→GGA突变(Glu→Gly);REP-PCR显示,所测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耐喹诺酮类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存在gyrA和parC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224株5年耐药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解放军第一一八医院2006~2010年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及耐药谱变化,为指导临床控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用自编Excel软件从LIS数据库中采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24株。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和药敏板条,并用Excel透视图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及耐药分析,率的差异性比较用u检验。结果 5年来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778份,共分离检出致病菌57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24株,占总检出菌的39.2%。亚胺培南耐药株166例,占铜绿假单胞菌的74.1%。按亚胺培南敏感程度分组后,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明显高于非耐药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监测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液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种和耐药情况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共分离出病原菌4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9株,占18.4%,革兰阴性菌331株,68.5%,真菌63株,占13.1%。排名前几住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31.6%,胞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均达100%;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较高,占65.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加强ICU感染管理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7%、22.8%和30.5%;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99.2%、97.3oA和92.3%。结论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不同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采用三维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多重耐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三维实验检测,其中15株产MBL、13株产AmpC酶。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加入MC-207,110后约38%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IC下降4个梯度。检测试验菌株,21株携带IMP基因,18株携带ampC基因;检测OprD2通道蛋白,159株中约有48%的菌株OprD2丢失。结论北京友谊医院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不是IMP、AmpC水解酶;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外排泵及外膜孔道蛋白。  相似文献   

15.
王秋菊  秦进  袁飞 《疾病监测》2014,29(6):454-457
目的了解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使用WHONET 5.5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的21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583株来自呼吸道,占73.22%;主要分布在ICU、呼吸内科,分别占27.80%和20.5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7.30%和62.1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18.59%。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2.10%,其中292株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检出率为13.51%,119株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5.5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ICU和呼吸内科为主,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重点监测,以便更好地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MIC测定。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62株,其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39株,占31.4%。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集中在ICU、呼吸科和烧伤科病房,分别占31.8%、22.2%和19.7%;标本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的痰标本,占59.0%,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占2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38.6%),其次为美罗培南(43.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在60%以上。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较高,多重耐药性明显,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预防管理,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58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黑马迪尔的96NE板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并对其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与t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8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菌有84株(占14.3%)。单危险因素及多危险因素分析得出既往入住ICU治疗、机械介入、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2种常用抗菌药物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27.4%,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0.5%、92.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由2008年的61.5%下降到2012年的39.1%,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由2008年的38.5%、38.5%、46.2%上升到2012年的52.2%、52.2%、78.3%。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临床应重视监测药敏结果,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还应重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心胸肿瘤外科(34.83%)、神经外科(20.22%);分离标本来源主要为痰(49.44%);菌株对多种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性,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加强医院感染监控,减少其引发的严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外科ICU内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确定为ICU院内感染137例患者的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137例患者中分离出感染病原菌22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为120株,占53.8%,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41株,占18.4%,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62株,占27.8%,前三位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升高,而敏感性降低,肺炎克雷伯菌表现了相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较好的敏感性及较低的耐药性。阳性菌菌株及真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耐药性上升,但目前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阳性菌株及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真菌菌株。结论该ICU的院内感染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构成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真菌的感染比例也较高,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