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经鼻罩持续性无创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5年6月~2017年10月需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鼻塞进行无创通气;观察组使用鼻罩,两组患儿治疗时均接入人机连接界面。分别采集两组患儿通气治疗1 h末、12 h末和24 h末的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比较其p H、Pa CO2和Pa O2,记录人机连接界面显示漏气、脱落的次数。结果两组患儿的血气p H、Pa O2、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4 h内发生的漏气、脱落等不良事件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尽管在临床应用中,经鼻罩持续性无创通气在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的效果上与使用鼻塞相当,但在长时间进行无创通气时,使用鼻罩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鼻塞与鼻罩在无创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中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RDS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鼻塞组(48例)与鼻罩组(45例)。鼻塞组的无创通气连接界面选用短的双鼻塞,鼻罩组选用鼻罩。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调整FiO2等参数,记录各种参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鼻塞组无创正压通气后12~24 h血气分析的pH值为(7.32±0.06),PaCO2值为(48.2±9.0) mmHg,正压通气24 h时FiO2值为(0.39±0.08),腹胀3例,平均无创通气时间(54.1±16.8)h,无创通气失败12例;鼻罩组分别为(7.31±0.07),(47.2±10.2)mmHg,(0.38±0.08),5例,(54.8±13.6)h,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0.169,0.484,0.464,0.217,-0.226,0.332;P>0.05)。鼻塞组总脱落次数89次,总漏气次数352次,低于鼻罩组的48,4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8,44.644;P<0.05)。两组局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P>0.05),但皮肤损伤部位明显不同:鼻塞组皮肤损伤部位绝大部分在鼻中隔的内侧和鼻小柱,鼻罩组皮肤损伤部位绝大部分在鼻中隔与人中连接处及眉间。结论鼻塞较鼻罩更容易脱落,鼻罩比鼻塞更容易漏气,但这两种连接界面对无创通气时间及无创通气失败率等并无明显的影响。鼻塞和鼻罩导致鼻部损伤的发生率及程度基本相似,但损伤部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陈吾霞 《妇幼护理》2023,3(2):350-353
目的 分析无创正压辅助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实施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综合指标、通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无创正压辅助通气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无创鼻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国内已有个案报道[1].我们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及"肺开放"二大通气策略[2],成功抢救外伤后重症ARDS 1例,在此做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序贯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RDS早产儿临床资料,最终纳入123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取的无创通气模式分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59例)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64例)。对比两组1周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无创通气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结果①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1周撤机成功率高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再插管率、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则小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②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③治疗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患儿血氧分压值显著高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则小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P<0.05)。结论高频振荡机械通气序贯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无创通气是治疗早产儿RDS的一种安全有效方式,能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和降低机体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6.
马娟  朱玉婷 《系统医学》2022,(21):160-163+168
目的 分析无创辅助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儿童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住院的80例RDS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给予NCPAP治疗,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组给予HFNC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平均通气时间。结果HFNC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NCPAP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0,P<0.05)。治疗后,HFNC组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高于NCPAP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低于NCPAP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RDS的200例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nHFOV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初始治疗失败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93.00%(93/100)vs. 63.0%(63/100),χ2 = 68.923,P < 0.001],且研究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6.00%(6/100)vs. 15.00%(15/100),χ2 = 4.310,P = 0.038]及BPD发生率[1.00%(1/100)vs. 9.00%(9/100),χ2 = 6.737,P = 0.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气胸/气漏、消化道穿孔、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鼻损伤、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83、2.909、0.977、1.332、1.047、0.521、2.750,P均> 0.05)。同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氧分压[(89 ± 28)mmHg vs.(80 ± 29)mmHg,t = 2.151,P = 0.033]、二氧化碳分压[(37 ± 7)mmHg vs.(41 ± 10)mmHg,t = 3.386,P<0.001]及血氧饱和度水平[(97.4 ± 2.1)% vs.(90.6 ± 6.4)%,t = 10.049,P < 0.001]均显著改善,aEEG评分显著升高[(8.5 ± 1.5)分vs.(5.2 ± 1.9)分,t = 13.319,P<0.001],血清HMGB1水平显著降低[(578 ± 71)ng/L vs.(628 ± 72)ng/L,t = 5.071,P<0.001]。 结论nHFO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的脑功能、血气分析及呼吸支持相关指标,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升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0例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作为观察组,3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d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2、PaO2、PaO2/FiO2、WBC、CRP、PCT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d及7d时,观察组患者Pa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PaCO2、WBC、CRP以及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脓毒症所致的ARDS疗效确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撤机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后的无创通气模式将其分为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组40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38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30例。三组均给予气管插管,到达撤机标准后NHFOV组应用NHFOV,NIPPV组应用NIPPV,NCPAP组应用NCPAP。比较三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无创通气后12、24 h,NHFOV组的血氧分压(PaO2)高于NIPPV组和NCPAP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低于NIPPV组和NCPAP组(P<0.05);NIPPV组PaO2高于NCPAP组,PaCO2低于NCPAP组(P<0.05)。NHFOV组的7 d内撤机成功率高于NIPPV组和NCPAP组(P<0.05)。NHFOV组的呼吸暂停发生率低于NIPPV组和NCPAP组,且NIPPV组...  相似文献   

1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善疗效的因素。方法:23例ARDS患者按诱发因素分为肺内因素组(A组)和肺外因素组(B组)。选择不同呼吸机和鼻(面)罩行NIPPV,采用双相压力支持通气(BiPAP);多功能呼吸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PSV PEEP。通气3—10h,不适合NIPPV的患者改建人工气道通气。结果:全程进行NIPPV治疗的患者A组5例,B组12例;NIPPV治愈A组为55.6%(5/9);B组为85.7%(12/14),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呼吸机、呼吸模式和治疗参数,并改善对NIPPV不利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少人工气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探讨无创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高原地区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将58例反复呼吸暂停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nCPAP,对照组用氨茶碱加纳洛酮.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CPAP治疗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能更好改善肺的氧合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无创面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呼吸频数、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脓毒血症、重症肺炎、严重创伤等,预后差.两年来,我科共收治及协助诊治ARDS 14例,在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激素、抗生素、畅通气道及支持疗法同时,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技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RDS早产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分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组(44例)和同步鼻塞间歇正压(SNIPPV)通气组(4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无创正压通气前,通气后1、24、72h的血气分析和氧合指数(OI)结果、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NIPPV组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24、72h各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均低于nCPAP组(P0.05),PaO2、pH、OI均亦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h时大于nCPAP组(P0.05);SNIPPV组在拔管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和拔管失败率均低于nCPAP组(P0.05),SNIPPV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也较短(P0.05);但两组在正压通气相关并发症如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新生儿坏死性肠炎(NEC)以及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通气模式相比,SNIPPV通气模式在提高氧合作用、减少CO2潴留和降低拔管失败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更好地应用于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109-1110
目的探究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 O_2、血PH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经鼻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促进患儿康复,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ALI/ARDS患者实施NPPV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NPPV治疗成功率为55.6%(10/18),8例NPPV治疗失败患者中7例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总死亡率为33.3%(6/18)。NPPV成功组50%(5/10)为ALI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NPPV失败组均为ARDS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无明显变化。结论 NPPV对部分ALI/ARDS患者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尤其是ARDS早期的ALI阶段可考虑选用NPPV。如NPPV治疗失败,应及时转换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无创通气对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参照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研究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及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参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能缩短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运用于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一科收治的运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NRDS患儿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优质护理,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后其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都优于对照组患儿(P 0. 05)。结论:对于运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NRDS患儿来说,在运用优质护理后,临床效果更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4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7例。参照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研究组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水平低于参照组,氧分压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血气分析,降低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