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及应对方式、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安徽省某市方便抽取6所农村中学,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支持量表(PSS-F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 214份。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24.8%;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学习压力、消极应对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水地区农村留守老人高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从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档案中抽取农村60岁及以上患高血压的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对入选老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影响留守老人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老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非留守老人。影响留守老人血压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用药依从性、居住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经济情况等。结论天水地区留守老人高血压控制情况和自我保健行为较差,服药依从性低,应引起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编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二组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O.05),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有个人爱好的留守儿童之间生活质量存在差异(P<O.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因素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与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河南省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运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制的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2组小学生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与留守小学生相比,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2个变量未入选,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感压力3个变量入选方程。结论相对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更影响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市4所农村中学共2 075名中学生,运用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支持量表(PSS-Fa)及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压力、父母文化程度、心理问题、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自尊等。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生活质量总分影响因素前3位的依次是社会支持、自尊、积极的应对方式。结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85,P=0.000),前者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比例为71.7%)为主。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依恋风格上,安全型(t=-15.704,P=0.000)、惧怕型(t=2.118,P=0.034)、冷漠型(t=2.439,P=0.01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马鞍山市城乡老人生活质量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马鞍山市区及当涂县某乡镇作为本次研究现场,年龄≥60岁且无言语交流障碍者作为调查对象。现场调查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问卷、简版老年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结果 城乡老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抑郁状况、社会支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农村老人生活质量总分及其4个领域得分均低于城市老人,城乡老人生活质量受到性别、年龄、慢性病、抑郁、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P<0.05),但是在影响因素种类和影响程度上有所差别。结论 城乡老人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应根据城乡老人不同特点进行干预以便有效地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7±7.46),多因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疾病医疗负担、子女看望次数等.结论:徐州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应针对不同人群完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善社会支持现状,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贺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84-2187,2196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 487名河南省中南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他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年龄与精神病性因子显著相关。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留守老人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3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3项因子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其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SCL-90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其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与抑郁、人际关系和其他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状况、性别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皖北农村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典型抽样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感染史本底资料调查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对331名HIV/AIDS及其家属148名进行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不同乡镇、不同文化程度的HIV/AIDS及其家属的GQOLI-74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乡镇HIV/AIDS的S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年龄、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HIV/ AIDS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不利因素,而高文化程度、好的邻里关系、烦恼诉说是影响HIV/AIDS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有利因素。结论诸多因素在不同层面影响皖北农村地区HIV/AIDS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农村现有的艾滋病社区关爱、社会支持工作还亟需加大力度,以家庭、邻里为依托的社区关爱模式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鲁西南欠发达地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方法随机抽取鲁西南地区3~6岁留守儿童402名,非留守儿童398名,根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和素质指标的测定。结果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高于留守男童(P0.05),其余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是留守优于非留守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留守儿童形态指标优于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市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青岛市农村地区空巢老人134例、非空巢老人345例。结果空巢老人SCL-90得分高于对照组,SSR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差异不显著。结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与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了解凤凰县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体育锻炼、日常饮食行为现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凤凰县4所中学1 3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4次的报告率非留守初中生(16.56%)高于留守组(11.87%),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的留守中学女生(89.72%)高于非留守组(81.52%),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报告率城市非留守中学生(8.80%)高于城市留守中学生(2.35%),参加体育锻炼态度为不积极的报告率非留守高中生(25.07%)高于留守组(16.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喝牛奶行为报告率留守中学男生(73.61%)高于非留守组(62.02%),偏食行为报告率非留守初中生(31.88%)高于留守组(21.18%),常吃甜食行为报告率农村非留守中学生(30.61%)高于农村留守组(2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针对凤凰县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情况的不同问题,应积极开展促进身体健康的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15.
陶畅  李军  赵启然 《营养学报》2022,(3):247-251
目的 探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膳食多样性与膳食构成,并分析不同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中国多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调查的13 871名农村户籍学生1d 24h膳食回顾和个人家庭特征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膳食多样化评分(DDS)和膳食构成,并在不同亚组间进行差异检验。结果 样本学生DDS(7.39±1.95)处于较高水平。中低DDS水平组学生的膳食构成以谷物、蔬菜和肉类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学生DDS和主要膳食构成无差异。走读生的DDS和膳食构成均优于寄宿生。不同生活方式组间,留守组学生DDS最低;与非留守组和留守组相比,流动组学生的膳食构成缺少蛋类。不同地区间的学生DDS和膳食构成丰富程度按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内蒙古、云南、苏州和安徽。结论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膳食多样性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寄宿生和留守学生仍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建议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措施的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寄宿学生、留守学生和膳食欠丰富地区学生的支持,并设计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膳食质量。[营养学报,2022,44(3):247-251]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487名河南省中南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城市老年人存在统计差异,他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年龄与精神性病因子相关.他们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3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3项因子分上存在性别差异(P<0.01),其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SCL-90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其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与抑郁、人际关系和其它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性别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980名贵州省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独居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维度呈负相关;除了主观支持与正性情感不相关以外,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可能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对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对重庆市随迁老人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提升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西部地区城市家庭发展能力,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随迁老人人格因素、身体健康因素、文化程度因素、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支持因素等6个方面探索老人家庭幸福感现状,在重庆范围内共收集有效问卷654份,发现随迁老人家庭幸福感受到经济因素中的收入主观感受,社会支持因素中子女关系、子女交流,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呈现统计学显著性。为此,要提升随迁老人家庭幸福感,建议通过加强社会及政策的持续关注、注重代际关系的有效维护以及提升专业人员介入程度三个方面来提升随迁老人家庭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了解哈尔滨市45岁城市留守与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1—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哈尔滨市12所幼儿园208名45岁城市留守幼儿和按同班级、同性别、出生日期(3个月之内)匹配的城市非留守幼儿208名,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幼儿一般信息、儿童行为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等.结果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2%和15.9%(χ2=1.32,P=0.25);留守组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6.7%)高于男童(13.6%)(χ2=5.52,P=0.02).留守组(26.78±30.22)与非留守组(21.77±30.06)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1,P=0.00),且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6,-3.47,P值均<0.05).家庭功能量表各维度与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1);在非留守幼儿组仅家庭功能角色维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呈正相关(r=0.17,P<0.05).家庭功能沟通维度、角色维度对留守幼儿思维问题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和0.24,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对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18(P值均<0.05);家庭功能角色维度对非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17(P<0.05).结论 留守组幼儿思维问题和攻击性行为问题比非留守组幼儿严重,留守和非留守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行业及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河南省6个地市60个自然村共4 850名农村老年人,采用自编健康状况问卷和SF-36健康调查简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 850名老年人生活质量8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职能(70.20±25.81)分,活力(66.33±14.85)分,生理功能(63.46±22.45)分,生理职能(63.15±26.11)分,精神健康(61.2±11.1)分,一般健康状况(50.10±11.64)分,社会功能(44.60±13.00)分和躯体疼痛(36.06±22.04)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配偶情况、子女数、子女孝敬程度、是否患慢性病、居住方式(P<0.05)。结论 河南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子女的关心、照顾和家庭的温暖,完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和提高医疗水平,加大社会支持可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