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高雅  潘天荣 《安徽医药》2017,38(9):1133-1135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安徽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被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FPG、餐后 2 hPG与HbA1c明显降低,HOMA-IR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观察组BM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BMI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沙格列汀不增加体质量且不良反应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焰  韩亮 《安徽医药》2017,38(4):476-478
目的 分析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血脂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糖蛋白(HbAl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FBG(7.12±2.05)mmol/L、HbAlc(8.21±1.26)%、2 h PG(9.52±2.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FBG(9.36±2.05)mmol/L、HbAlc(8.27±1.69)%、2 h PG(13.10±2.3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得到改善,观察组分别为(18.62±1.84)kg/m2、(13.25±2.36)mU/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1.65±2.05)kg/m2,(11.20±2.64)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2.2%,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杨萍  韩潇  田怀平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40(12):1790-1796
目的 系统评价二甲双胍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使用关键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收集以二甲双胍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组)相较于单用氨氯地平(对照组)治疗肥胖型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学分析,比较两组在降压、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方面的差异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5个RCT,计1 3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氨氯地平较单独用氨氯地平更能有效地降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RR=1.22,95%CI(1.14,1.29)],且联合用药组能有效改善空腹血糖水平[WMD=-0.42 mmol/L,95%CI(-0.69,-0.14)]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WMD=-0.11 mmol/L,95%CI(-1.81,-0.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0.22,95%CI(0.04,1.38)P=0.11]。结论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接受二甲双胍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较单用氨氯地平能有效地降压、改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的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口服二甲双胍片0.5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大蜜丸1丸/次,2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以此评价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肾阴亏虚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低血糖反应,观察组1例低血糖反应,1例轻度恶心,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糖尿病的临床症状,降糖作用明显,药品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纳入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分别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1 g/次,每日2次)和盐酸吡格列酮片(30 mg/次,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以及两组患者SOD、MDA水平。结果 给予降糖药4周后,两组患者FPG、PPPG、HbA1c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患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吡格列酮患者则无显著性变化。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MDA水平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并发症;吡格列酮降低MDA水平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但增加SOD水平仅见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利于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西班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宫腔灌注对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胚胎着床失败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39例)、B(40例)、C(42例)3组。其中,A组患者给予hCG宫腔灌注治疗,灌注后行冻融胚胎移植(F-ET)45个周期,B组患者静推阿托西班后,行F-ET44个周期,C组患者给予宫腔灌注联合阿托西班静推,后行F-ET45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胚胎着床率、活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胚胎着床率(43.53%)高于A组(21.84%)和B组(31.76%),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2,P=0.00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6,P=0.113);C组患者活产率(57.78%)高于A组(28.89%)和B组(45.45%),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7,P=0.006),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3,P=0.245)。结论 F-ET前给予阿托西班静推联合hCG宫腔灌注可提高F-ET着床率和活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治疗初发糖尿病病足的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就诊的初发糖尿病足的肥胖2型糖尿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二甲双胍1.5 g/d。治疗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同时,注射优泌林,起始剂量早15 U/d、晚10 U/d,严密监测血糖,如没有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逐渐加量至早40 U/d、晚30 U/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并测量计算治疗前后患者的踝肱指数(ABI)、餐后2 h血糖(2hPBG)、体质量指数(BMI)。同时于治疗12周后观察询问患者足部病变如干燥、皲裂、足癣以及胼胝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ABI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HbAlC、FBG、2hPBG和BMI均低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足部病变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患者的足部病变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优泌林的治疗对于初发糖尿病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血管改善、足部病变恢复及血糖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1个月的导入治疗,结束后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每2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1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hPG)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8.37%,与对照组的18.75%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FBG、HbA1c、2hPG水平,改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白内障患者79例(79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40眼)在植入人工晶体置换前房玻璃酸钠后,前房内注入曲安奈德2 mg/0.1 mL,对照组39例(39眼)前房注入平衡液0.1 mL。观察两组患者前房炎症反应及渗出、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情况,随访至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是否出现虹膜后粘连及人工晶体前膜等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后3天、7天、2周前房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3d2=18.89,χ7d2=23.75,χ2w2=16.08,P<0.05)。术后角膜内皮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P>0.05),术后两组眼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3,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对照组出现人工晶体前膜及虹膜后粘连5例,观察组未出现此类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2 mg/0.1 mL)可抑制复杂性白内障术后前房炎症及渗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稳定,对眼压及角膜内皮无明显影响,给药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12(Vit B12)、甲基丙二酸(MMA)水平和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 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入组前的剂量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此外,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年,通过定期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Vit B12、MMA和神经病变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PPPG、HbA1c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MMA均显著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B12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两组神经病变评分有所上升,但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二甲双胍不仅会降低血浆VitB12水平,还导致血浆MMA显著增加,血浆MMA增加与神经病变评分相关,提示临床应用二甲双胍时应监测Vit B12。  相似文献   

11.
余天强 《中国药师》2016,(11):2081-2082
摘 要 目的:评价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Det组(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和NPH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观察两组低血糖、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BG、2hB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t组低血糖及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NPH组(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门冬胰岛素30单用或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的影响及达标状况。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组)、门冬胰岛素30+阿卡波糖(简称阿卡波糖组)治疗,保持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平衡,观察血糖波动指标、达标时间、低血糖事件、胰岛素量及费用。结果 门冬胰岛素30组在晚餐后及2:00血糖高于二甲双胍组及阿卡波糖组;其余时间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8个时间点血糖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二甲双胍组及阿卡波糖组<门冬胰岛素30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则阿卡波糖组<门冬胰岛素30组。从治疗开始到达标时间门冬胰岛素30组较二甲双胍组和阿卡波糖组长,低血糖发生率3组无显著性差异,每日2次胰岛素比例二甲双胍组>阿卡波糖组>门冬胰岛素30组,达标后胰岛素日用量门冬胰岛素30组、阿卡波糖组均>二甲双胍组(P<0.05),日费用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结论 单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从治疗到达标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联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可以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联合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胰岛素日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安全性。方法 选取张家港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T2DM伴发NAFLD患者96例,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人。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起始剂量500 mg/次,2次/d,结合具体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早餐前60 min、晚餐前60 min 5 μg皮下注射,均连续用药2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ELISA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和FGF21表达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PPG、TG、TC、ALT、AST、BMI、腰围、B超肝内贮脂量均显著减低(P<0.05、0.01),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GF19和FGF21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且治疗组FGF19和FGF2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5.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6%(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2.5%,对照组的为10.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T2DM伴发N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临床使用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随餐同服二甲双胍0.5 g/次,2次/d,后依据病情以0.5 g/2周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5 g/d,同时早餐前口服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5 mg/d;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随餐口服维格列汀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SP)、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GLP-1和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和体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同时也可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硫辛酸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初次为0.4 U/kg,2次/d分别是每日早晚餐前,以后根据患者的治疗状况确定注射剂量的增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硫辛酸注射液,0.6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胰岛素用量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胰岛素注射剂量在早、晚餐前,全天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 h PBG、Hb 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承受压力评分、社会关系评分、营养状况评分、运动状况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剂量,能够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ioglitazone and metformi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During a 12-week observation period 23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etformin 500 or 750?mg/day. 169 patients with a confirmed HbA1c level ≥ 6.5% were randomized (stratified according to metformin dosage) to receive pioglitazone 15?mg/day for 12 weeks then increased to 30?mg/day for a further 16 weeks (n?=?83), or placebo (n?=?86).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HbA1c,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percentage of patients achieving HbA1c?<?6.5%, lipid profile,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Results: Mean HbA1c was reduced by 0.67% in patients receiving pioglitazone plus metformin versus an increase of 0.25% in those receiving metformin alone (p?<?0.0001). After 8 weeks’ treatment and until the end of the study, HbA1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pioglitazone plus metformin and more patients in this group achieved an HbA1c?<?6.5% (38.6% vs. 8.1%; p?<?0.0001). FBG was also reduced by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unt in patients receiving pioglitazone plus metformin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20.5 vs. 1.9?mg/dl; p?<?0.0001). Combinatio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DL-cholesterol, total cholesterol, and adiponectin,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evels of fasting insulin, free fatty acids, and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HOMA-R)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Overall, combination therapy and monotherapy were equally well tolera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possibly’ related to therapy was 15.7% and 11.6% (p?=?0.505), respectively. Edema occurred slightly more often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6.0 vs. 1.2%).

Conclusion: Pioglitazone plus metformi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HbA1c and FBG), and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number: UMIN 000001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