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并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1个月后有无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损伤组(32例,有肝损伤)和未损伤组(48例,无肝损伤)。将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损伤组患者中年龄≥40岁、有糖尿病史、有肝脏病史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脱氧核糖苷酸(HBV-DNA)水平过高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损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有糖尿病史、有肝脏病史及血清AST、ALT、TBiL、HBV-DNA水平过高均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针对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抗结核治疗中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转归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并进行随访的145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抗结核治疗后致肝损伤的情况,并对其年龄、性别、肝病既往史、营养不良、酗酒、痰结核分歧杆菌等相关危险因素经分析,对其肝损伤程度、有无肝病既往史的临床症状、对抗结核疗效、出现异常事件的影响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1例患者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药物致肝损伤,占28.27%。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现年龄、既往肝病史、营养不良、酗酒患者更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出现。在对单因素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纳入具有影响的单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既往肝病史、营养不良、酗酒均是在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4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深度研究,无肝病既往史的患者有18例(43.90%),患有肝病史的患者为23例(56.09%)。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发现,肝损伤程度与既往肝病史比较(P0.05),临床症状、肝损伤出现时间、肝损伤恢复时间、化疗方案的更改均于既往肝病史比较(P0.05)。抗结核治疗中药物对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症状黄疸表现率为85.36%,腹胀表现率为53.65%,恶心、呕吐表现率63.41%,瘙痒表现率为14.63%,浮肿的表现率为19.51%。结论年龄、酗酒史、营养不良、肝病既往史均是进行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根据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宁波市区域诊疗信息平台收集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人口学资料、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前疾病史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各类重症药物性肝病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评估与预后相关的重要预测因子。方法将我院1997年以来疑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实验室检查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对患病与药物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评价。结果265例药物性肝病中女性占52.8%。肝细胞型肝损伤是最常见的的类型,占72.1%,该组患者的病死率是9.9%;而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组的病死率是9.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无差异,男女比例及住院时间两组亦相似;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AST水平高于存活组。64例患者(24.2%)因为服用中草药而发生药物性肝病,9例患者因为服用抗结核药发生药物性肝病。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有:肝性脑病、腹水、黄疸、嗜酒、直接胆红素。结论我院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是9.8%。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是中草药。但是抗结核药物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肝性脑病、腹水、黄疸、嗜酒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与患者的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7.
谷会娟 《现代保健》2014,(22):52-54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的128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情况与患者年龄、吸烟嗜酒、既往病史、合并其他疾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肺结核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及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年龄大、嗜酒、有既往病史等均为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这类人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抗结核化疗对乙肝表面抗原(表抗)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乙肝表抗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随机等分为HRZE组和HBAL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每周和巩固期每月的肝功能.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L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结论:抗结核药物易造成肝损害,推荐肺结核合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建省15岁以下儿童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儿童HBsAg携带率进行调查,抽取其中6个县(市、区),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HBsAg阳性儿童为病例,同性别、同自然村或街道和年龄上下相差不超过2岁的HBsAg阴性的儿童为对照。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是否及时接种回归系数(β)=1.554,预防接种史β=-2.744,拔牙史β=2.974,家庭内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β=3.153。[结论]儿童有拔牙史、家庭内有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是儿童感染HBsAg的危险因素;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儿童有预防接种史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福建省<15岁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的影响因素,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3年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进行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调查结果,随机抽取其中6个县(市、区),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005年以临床确诊为新发乙肝的儿童为病例,其同性别,同自然村或街道和年龄相差±2岁的、无血缘关系的、排除为乙肝的儿童为对照,使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编码量化后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儿童新发乙肝病例对照调查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史β=-2.259,本次发病前是否是HBsAg携带者β=-4.103,静脉输液史β=1.005,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史β=1.005,家庭内乙肝病人或HBsAg携带者β=1.366。多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史β=-4.131,本次发病前是否是HBsAg携带者β=-6.709。结论家庭内有乙肝病人或HBsAg携带者、有静脉输液史、有肌内或静脉注射史,对儿童乙肝的发病有危险作用;而有乙肝疫苗接种史、本次发病前不是HBsAg携带者,对儿童乙肝的发病有相对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发生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85例肺结核患者,回顾其治疗过程,分析肝损伤发生情况,并探讨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共30例患者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16.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营养状况、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饮酒史、护肝药物应用、乙型肝炎史均为肺结核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发生肝损伤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0.168,P=0.001)、营养不良(OR=2.206,P=0.000)、合并HBV感染(OR=3.142,P=0.002)、饮酒史(OR=2.871,P=0.001)、未应用护肝药物(OR=6.527,P=0.000)、肝炎史(OR=7.319,P=0.000)均为肺结核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发生肝损伤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营养状况、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饮酒史、护肝药物应用、肝炎史均为肺结核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发生肝损伤的相关因素,临床上予以肺结核患者治疗时,需注重其病情、全身状况的了解,并施予相应护肝措施,以实现肝损伤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3月-2006年3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43例肺结核病人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平均天数为57d,大多数为轻度肝细胞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病人,并短期密切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致合并心脏病的晚期妊娠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住院的合并心脏病的晚期妊娠孕妇中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晚期妊娠期合并心脏病但未发生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血压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肺动脉高压、定期产检、血浆BNP的异常升高、射血分数的下降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血压升高[OR=2.076,P=0.030]、贫血[OR=1.588,P=0.006]、低蛋白血症[OR=1.312,P=0.000]、中度肺动脉高压[OR=1.452,P=0.036]、重度肺动脉高压[OR=2.137,P=0.001],射血分数50%[OR=1.103,P=0.035]、孕期规律产检[OR=0.446,P=0.016]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孕期血压升高、贫血、低蛋白血症、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射血分数50%为导致合并心脏病的晚期妊娠孕妇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孕期规律产检为其保护性因素,孕期规律产检能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改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进而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改善整体患者的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M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变肺野数与低蛋白血症对敏感肺结核患者规则化疗2个月痰菌未阴转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痰结核菌涂片检查阳性且药物敏感试验全敏感病例中初治2个月痰菌未阴转的肺结核病人100例为病例组及初治2个月痰菌已阴转的肺结核病人100例为对照组。分析病变肺野数、低蛋白血症与敏感肺结核患者规则化疗2个月痰菌未阴转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病人病变肺野数与低蛋白血症暴露情况较对照组要多,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变肺野数与低蛋白血症是敏感肺结核患者规则化疗2个月痰菌未阴转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新发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广东省6个乙肝监测点确诊的新发乙肝患者作为病例,选取同性别、年龄±1岁、HBs Ag和抗-HBs 2项指标同时阴性者作为对照,进行既往肝病史、6个月内输/献血史、医源性接触史、免疫史、生活接触史等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广东省6个乙肝监测点共报告确诊急性乙肝病例213例,完成病例对照配对123对,其中男性90对,女性33对;病例组平均年龄为(42.02±18.11)岁,对照组为(42.46±17.98)岁,2组的年龄构成一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急性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OR=0.013(95%CI:0.001~0.169);既往肝病史、家庭(宿舍)内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肌肉或静脉注射是急性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2.144(95%CI:11.473~2 017.590)、5.182(95%CI:1.073~25.033)和21.097(95%CI:3.407~130.656)。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急性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而既往肝病史、家庭(宿舍)内有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肌肉或静脉注射是急性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高危人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56例SLE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同期住院的SLE非感染患者56例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各观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LE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肺结核多见(43/56),起病隐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易诊为SLE活跃或其他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既往结核病史、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低蛋白血症. [结论]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SLE患者易合并结核,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结核的活动,一旦发现,应加强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检测75例各类乙型肝炎病人的抗-HCV,结果12的阳性,在现为HBV感染后HCV重叠感染,发生率占16%,与单纯HBV感染组对照,前者低蛋白血症占33.3%,慢性肝病患病率为9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慢性化趋势,重叠感染组中无丙肝病毒时HBV复制抑制现象,多数人有输血史。因此,本文认为,输注血制品为乙肝病人重叠感染HCV的危险因素,HBV、HCV重叠感染在加重原有肝病及引起在性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探寻可能的诱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收治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人口学、治疗方案、生化指标等数据。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正态分布)、Mann-Whitney法(非正态分布)和Fisher精确检验(非数值型),相关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结果筛选后共4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药物性肝损伤组18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6.65±21.62)岁,男女比例为2∶1。5.56%(1/18)病例为肝细胞损伤型,22.22%(4/18)病例为混合型,72.22%(13/18)病例为胆汁淤积型。重度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及以上)患者占50.00%(9/18)。以"异烟肼+乙胺丁醇"组合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物方案采用率较高(16.67%vs.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及性别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OR=50.04,95%可信区间1.35~1 852.83,P=0.03;OR=128.36,95%可信区间1.33~12 347.14,P=0.04)。外周血基线IgG水平升高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亦可能升高(OR=26.38,95%可信区间0.99~706.25,P=0.05)。结论年龄及性别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外周血IgG水平升高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亦可能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