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柱前衍生-HPLC测定白消安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测定家兔血清中白消安浓度和家兔体内药动学特征的柱前衍生化HPLC。方法 以1,5-戊二醇二甲磺酸酯为内标,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为衍生化试剂。流动相:甲醇-水(54∶46),流速:0~20 min(1.0 mL·min-1),20~27 min(1.3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5 μL。家兔分别以灌胃、静注的方式给予白消安,按本法测定血药浓度,DAS 3.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白消安的血药浓度在0.1~3.4 mg·-L1 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日内、日间精密度以及样品稳定性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低、中、高浓度的萃取回收率分别为90.0%,89.0%,91.5%。不同给药途径获得的药动学参数:单剂量口服t1/2=(2.26±0.66)h,k=(0.33±0.12)·h-1,ka=(2.54±1.3)·h-1,AUC0–t=(1.95±0.18)h·mg·mL-1;单剂量静脉注射t1/2=(1.53±0.09)h,k=(0.45±0.03)·h-1,AUC0–∞=(4.38±0.26)h·mg·mL-1。多剂量口服后Css=(0.48±0.03)mg·mL-1,AUC0–τ=(3.87±0.26)h·mg·mL-1结论 建立的柱前衍生-HPLC法适用于白消安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动学参数为临床药动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与静脉注射对比的方式,研究聚乙二醇-聚乳酸-α-细辛脑纳米粒(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血药动力学、脑药动力学及荧光标记法对比研究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经鼻腔给药与静脉注射后药物/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及鼻腔给药后血浆中的AUC(0-∞)分别为(11032.4±1 827.1)ng·mL-1·min及(5 992.9±717.5)ng·mL-1·min,Cmax分别为(421.9±100.2)ng·mL-1及(171.7±26.3)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54.3%。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Cmax与鼻腔给药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浓度Cmax分别为(217.9±29.9)ng·mL-1及(334.2±62.7)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与鼻腔给药后的AUCbrain/AUCplasma值分别为1.37和2.85,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药物脑靶向效率及鼻-脑传递百分比分别为208.03%及52.01%。荧光标记法结果显示,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性比静脉注射后更强。结论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适合于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新型姜黄素油酸复合物肝靶向纳米粒[Cur(OA)2-NPs],并对其小鼠体内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前期工作按最佳工艺,应用改良的溶剂挥发法制备Cur(OA)2-NPs并进行表征;以25 mg·kg-1小鼠尾静脉注射Cur(OA)2-NPs,分别于给药后0.05,0.25,0.75,2,4,6,8,12 h,经眼球取血200 μL,小鼠解剖后取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脑,经过液-液萃取法提取药物,HPLC测定姜黄素油酸[Cur(OA)2]和姜黄素(Cur)的含量,分析Cur(OA)2-NPs体内组织分布和药物释放特性;将Cur(OA)2和DiR荧光染料包裹到mPEG5000-PLGA中制得纳米粒,按Cur剂量25 mg·kg-1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正常小鼠和H22荷瘤小鼠,于不同时间点麻醉小鼠,将其置于785 nm激发波和820 nm发射波形成的活体红外成像系统中扫描成像,研究正常小鼠和H22荷瘤小鼠体内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特征。结果 纳米粒呈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3.39±1.71)nm,载药量为(19.35±0.12)%,包封率为(92.32±3.13)%。血浆中除脑组织外其余组织均可检测到Cur(OA)2分布,分布迅速,Cur(OA)2浓度4 h内从310.33 μg·mL-1减少到28.94 μg·mL-1,近90%从血管中被清除,肝脏中含量最高可达368.93 μg·g-1;肝脏、脾脏和肾脏可检测到Cur,分别为125.72,33.60,16.81 μg·g-1,而血浆、肺脏和脑中则无。纳米粒静脉注射后2 h左右出现峰值,其中肝脏Cur(OA)2和Cur的浓度最高;活体成像结果也表明,小鼠体内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肿瘤部位,肝脏2 h左右达到峰值随后慢慢下降,而肿瘤组织8 h左右可见强烈荧光,并于12 h左右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且其荧光强度显著强于肝脏部位。结论 本研究完善了Cur(OA)2-NPs的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难溶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开发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 RBL-2H3及 P815细胞系,选择 Compound 48/80(C48/80)为阳性药构建类过敏反应的体外评价模型,初步评价聚山梨酯80、维生素K1注射剂(VK1I)、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BL)导致类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方法 应用 CCK-8 法检测 C48/80(10、30、60、100 μg·mL-1)、聚山梨酯 80(2.5、5.0、10.0、50.0 mg·mL-1)、VK1I(0.625、1.250、2.500、5.000、10.000 mg·mL-1)、ABL(0.125、0.250、0.500、1.000、2.000 mg·mL-1)对 RBL-2H3、P815 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阳性药及受试物均选择<IC50浓度进行后续实验;结合中性红染色形态学观察,研究阳性药及受试物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及Fluo-4AM标记率;ELISA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及组胺释放量。结果 中性红染色结果显示,在C48/80作用下RBL-2H3、P815细胞部分皱缩或者偶有破损,但大部分细胞仍维持完整细胞形态;在聚山梨酯 80、ABL、VK1I高浓度的作用下,RBL-2H3、P815细胞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形态。C48/80在<IC50浓度时能够引起较强的细胞脱颗粒反应,模型建立成功。聚山梨酯80、VK1I在<IC50浓度时均出现了浓度相关性细胞脱颗粒现象,与对照组比较,2种细胞聚山梨酯80 2.5、5.0 mg·mL-1组及VK1I 0.75、1.50、3.00 mg·mL-1组Annexin V阳性率、Fluo-4AM标记率均显著升高(P<0.05、0.01);聚山梨酯 80 2.5、5.0 mg · mL-1 组及 VK1I 1.5、3.0 mg·mL-1组的组胺、β-Hex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0.01)。ABL 组 Annexin V 阳性率浓度相关性升高趋势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仅 P815 细胞 ABL 2.00 mg·mL-1组显著升高(P<0.05),且升高幅度不大 ;与对照组比较 ,2种细胞ABL 1、2 mg·mL-1组的Fluo-4AM标记率和组胺、β-Hex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聚山梨酯80、VK1I高浓度具有导致类过敏反应产生风险,ABL 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特性以及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按照筛选处方制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以市售左乙拉西坦缓释片(Keppra-XR)为参比制剂,采用相似因子(f2)法进行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度评价;并将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与市售普通片进行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参数比较。结果 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与市售左乙拉西坦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市售左乙拉西坦普通片和自制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的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75±0.50)和(5.50±1.00)h,Cmax分别为(30.33±2.00)和(17.29±3.56)mg·L-1,AUC0-t分别为(186.88±8.83)和(202.50±34.20)mg·L-1·h。结论 自制的左乙拉西坦缓释片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并考察氯沙坦钾对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对瑞格列奈的代谢进行研究;以洛伐他汀为内标,应用UPLC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瑞格列奈的浓度。采用底物减少法,通过GraphPad Prism 5.0软件计算瑞格列奈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VmaxKm;分别以系列浓度氯沙坦钾(2.5~50μmol·L-1)与瑞格列奈(44 μmol·L-1)于37℃水浴中共同孵育,并测定肝微粒体中瑞格列奈的减少量,考察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的抑制作用。结果 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的最佳孵育时间为40 min,最佳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1;瑞格列奈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Vmax=47.29μmol·min-1·(mg·protein)-1Km=51.41 μmol·L-1;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在体外肝微粒体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17.89 μmol·L-1结论 氯沙坦钾对瑞格列奈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具有诱发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单用不同剂量STZ(180 mg·kg-1单次给药和275 mg·kg-1均分5次,每次55 mg·kg-1,连续5 d)或4周高脂饮食联合不同剂量STZ(50 mg·kg-1单次给药;100 mg·kg-1单次给药;150 mg·kg-1单次给药;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间隔72 h),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日饮水量及日进食量,比较各组造模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得到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其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结论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是较为理想的1型糖尿病模型;4周高脂饮食联合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或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均是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白头翁皂苷B4栓剂对冰醋酸、巴豆油及细菌所致痔疮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混合脂肪酸甘油酯36型号和38型号制备含白头翁皂苷B4 5、10、20 mg·粒-1的栓剂。分别用冰醋酸、巴豆油、细菌建立急性痔疮大鼠模型,每种模型制备完成后大鼠均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栓剂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阳性药,1 g·kg-1)组和白头翁皂苷B4栓剂(5、10、20 mg·粒-1)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白头翁皂苷B4栓剂各剂量组每天给药2次,给药3 d,共6次;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每天1次,给药3 d,共3次。3 d后取大鼠肛门组织,HE染色后比较各组大鼠肛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血常规检测仪检测血液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肛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B4栓剂明显改善大鼠肛周组织充血肿胀及肛周组织病变,显著降低血液中WBC、LYMPH和NEUT水平,显著抑制血清和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白头翁皂苷B4栓剂能有效改善急性痔疮模型大鼠的组织病变,调节免疫细胞,抑制炎症因子反应,对急性痔疮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不同粒径聚乙二醇化维生素K1(VK1)脂质体,并对其进行制剂学表征,考察体内药动学和促凝药效。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不同粒径的VK1脂质体,采用马尔文粒径仪测定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以粒径为指标,考察脂质体在4℃下储存1个月、在磷酸缓冲液(PBS,pH 6.8)及pH 1.2水溶液中48 h的稳定性;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与载药量;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考察肠吸收特性;ig给药考察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以华法林钠诱导大鼠低凝血酶原血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II、V、VII和IX含量,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评价不同粒径VK1脂质体(2 mg·kg-1)促凝效果。结果 制备了3种VK1脂质体(Lip-180、Lip-120、Lip-60),粒径分别为(182.40±2.17) nm、(114.38±0.60) nm和(68.42±0.73) nm,PDI分别为0.21±0.01、0.12±0.00和0.17±0.01 ,电位分别为(-27.67±1.58)、(-22.93±1.81)、(-26.63±1.37)mV,脂质体均呈球形,分布均匀,包封率均>90%,载药量均>2.90%,稳定性良好。与Lip-180相比,Lip-120和Lip-60表现出更缓慢的释放性能和更好的跨膜吸收速率。Lip-120及Lip-60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是Lip-180的1.52和1.80倍,并且Lip-120与Lip-60的AUC0-∞分别是维生素K1注射剂(市售对照)的1.24与1.46倍。与低凝血酶原血症模型大鼠比较,经ig给药Lip-180、Lip-120、Lip-60及维生素K1注射剂后,PT显著降低(P<0.001),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水平均升高,其中,Lip-60作用最显著,除给药后6 h的凝血因子Ⅹ外,均差异显著(P<0.05、0.01、0.001)。结论 聚乙二醇化VK1脂质体分布均匀,稳定性高,释放缓慢,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体内促凝效果较好,优选粒径最小的Lip-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灌胃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取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大鼠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经甲醇沉淀蛋白后离心,采用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甲醇(A)-0.3%磷酸水溶液(B)(74:26)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30 nm,以吲哚美辛为内标液,萘普生为测定对象,分析大鼠体内血浆中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灌胃给药萘普生混悬剂后t1/2α为5.12 h,t1/2β为10.13 h,Tmax为2 h,Cmax为112.92 mg·L–1,AUC(0-t为1 091.01 mg·L–1·h;大鼠灌胃给药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后t1/2α为5.64 h,t1/2β为69.32 h,Tmax为1 h,Cmax为135.97 mg·L–1,AUC(0-t为1 305.79 mg·L–1·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9.686%。结论 大鼠灌胃萘普生胆碱离子液体后,萘普生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萘普生混悬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GAMCLCL)肝靶向性以及抗肝癌作用。方法 制备甘草次酸(GA)配体——GA和十八胺盐(SGO),用红外光谱和质谱检测;并进一步利用SGO制备GAMCLCL,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Nano ZS90纳米粒度仪测定脂质体粒径与电位;采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GAMCLCL小鼠体内荧光分布。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阳性药,2 mg·kg-1)组、姜黄素(20 mg·kg-1)组和GAMCLCL低、高剂量(2、4 m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Walker-256细胞种植法制备肝原位移植瘤模型,每天1次,尾iv给药,连续7 d ;另设GAMCLCL (4 mg·kg-1)给药14 d组;称肿瘤质量,计算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E)水平,试剂盒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leaved Caspase-3、Bcl-2、p53、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红外光谱和质谱的结果可以验证GA与十八胺的反应生成了SGO;GAMCLCL外观呈球形,其粒径为(194±0.25)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0.02,电位为(31.9±0.31) mV;GAMCLCL在2个月内呈黄色透明溶液,无沉淀析出; GAMCLCL与血清混合未出现任何聚集和沉淀现象;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给药后各时间点荧光主要集中在肝脏,10、30、60 min时肝脏荧光较强,120 min时肝脏荧光明显减弱,240 min时肝脏荧光基本消失。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肿瘤质量均明显减轻(P<0.05、0.01);各给药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0.01),游离姜黄素组、GAMCLCL 4 mg·kg-1(7、14 d)组脾脏系数显著下降(P<0.01);阿霉素及GAMCLCL 4 mg·kg-1(7、14 d)组的RBC和PLT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WBC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ALT、CRE均显著降低(P<0.05、0.01),除游离姜黄素组外,各给药组LDH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IL-6、TNF-α均显著降低(P<0.01、0.05);各给药组VEGF、Bcl-2、Akt、p-PI3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0.01),cleaved 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0.01); GAMCLCL (4 mg·kg-1)给药7 d与14 d的抗肿瘤效果相似,明显强于游离姜黄素。结论 GAMCLCL能显著增强姜黄素的肝靶向性和抗肝癌作用,有利于提高荷瘤大鼠的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刘帅英  王益民  王慧玉 《中国药师》2013,(10):1505-1507
摘 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妇炎愈合剂中芍药苷、丹参酮ⅡA的方法。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XDB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0 nm(检测芍药苷),268 nm(检测丹参酮ⅡA)。结果:丹参酮ⅡA、芍药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16~2.581 μg(r=0.999 3),0.364~1.819 μg(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4%(RSD=1.14%,n=5),96.2%(RSD=1.04%,n=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妇炎愈合剂中芍药苷、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青蒿琥酯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青蒿琥酯的HPLC-MS/MS测定方法,并研究青蒿琥酯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单剂量分别灌胃(50 mg·kg-1)青蒿琥酯自微乳和青蒿琥酯原料药,以格列吡嗪为内标,用LC-MS/MS测定给药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青蒿琥酯血浆样品的线性范围为1.0~1 000.0 ng·mL-1,回归方程为A=294.74C-439.33(r=0.999 6),定量下限为1.0 ng·mL-1。日内、日间变异系数(RSD)均<10%,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青蒿琥酯原料药和青蒿琥酯自微乳的药动学参数Cmaxt1/2和AUC0→t分别为:(87.6±8.80)ng·mL-1,(1.88±0.33)h和(43.3±1.74)h·ng·mL-1;(421±41.6)ng·mL-1,(1.48±0.17)h和(282±17.7)h·ng·mL-1。其中,Cmax和AUC0→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可用于血浆中青蒿琥酯的含量测定,经灌胃给药后,与原料药比较,青蒿琥酯自微乳能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神经系统作用的一般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小鼠协调运动实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实验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250.0,50.0,10.0 mg·kg-1 ATRA组,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ATRA,给药体积为0.02 mL·g-1。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6,120,180 min小鼠在5 min内的活动次数。小鼠协调运动试验,测定给药后120 min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试验,给药后120 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观察睡眠小鼠的例数。结果 ATRA 250.0 mg·kg-1作用120 min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给予50.0,10.0 mg·kg-1 ATRA 120,180 min后均可见小鼠自主活动减少的趋势;而250.0,50.0及10.0 mg·kg-1 ATRA对小鼠的协调运动均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结论 ATRA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对协调运动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测定肌瘤化消颗粒中淫羊藿苷和丹参酮IIA的HPLC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TM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40℃;体积流量为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 淫羊藿苷在7.5~50 μg、丹参酮IIA在3~20 μg与峰面积的线性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1%,RSD值分别为0.9%、1.3%(n=9)。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肌瘤化消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制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特性以及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以羟丙甲纤维素为缓释材料制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测定其体外释放度和Beagle犬口服单剂量及多剂量后的血药浓度,推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备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口服单剂量和多剂量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 304.23±1 043.30)μg·L-1和(3 760.86±754.77)μg·L-1,T1/2分别为(7.37±4.09)h和(6.04±2.63)h,AUC(0-t)分别为(15 052.91±3 878.01)μg·L-1和(15 374.91±2 712.20)μg·h·L-1结论 制备的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具有较明显的缓释效果,多次给药未出现明显的蓄积现象,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玻璃瓶、聚氯乙烯软袋(PVC)、聚丙烯可立袋(PP)、非聚氯乙烯复合膜软袋(NPVC)4种包装材料在葡萄糖和氯化钠两种溶媒大输液中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吸附情况。方法 将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分别配制于4种材质的0.9%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中,于0、0.25、0.5、1、2、4、6 h取样,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吸光度值,考察其量的变化。结果 6 h内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4种材质两种输液中量的变化低于±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4种不同材质的输液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HPLC-MS法鉴定制霉素和制霉菌素中组分,并对其潜在毒性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HPLC-MS法测定,Sepax Bio-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38%乙酸铵溶液–乙腈(71∶29)]–[0.38%乙酸铵溶液–乙腈(40∶60)],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5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 μL。采用电喷雾正离子化(ESI),扫描范围m/z 100~1 700,碎裂电压100 V,毛细管电压3 500 V,雾化气压45 psi,干燥气流速10 psi,干燥气温度325℃;无二级质谱。结果 制霉素中主要成分为制霉菌素A3、多真菌素B、制霉菌素A1和白诺菌素,制霉菌素A3、多真菌素B分子中具有L-洋地黄毒糖结构,白诺菌素分子中具有2,5-二酮哌嗪结构。制霉菌素以制霉菌素A1为主要成分,制霉菌素A1分子中无洋地黄毒糖或2,5-二酮哌嗪结构。结论 制霉素、制霉菌素中主要成分和含量均不相同,制霉素组分中的L-洋地黄毒糖结构和2,5-二酮哌嗪结构可能分别导致心脏毒性和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移植性白血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性分选法(MACS)从K562细胞中分离、纯化CD34+CD38-人白血病干细胞(CD34+CD38- L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细胞纯度,台盼蓝染色测定分选细胞活性。将6~8周雌性NOD/SCID小鼠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200 mg/kg)组,每组9只,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组通过尾iv移植CD34+CD38- LSCs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ip给药30 d。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腹部包块变化;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脾脏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细胞周期;CCK-8法检测各组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细胞CD34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分选前K562细胞中CD34+CD38- LSCs细胞群百分比为(9.64±1.14)%,分选后CD34+CD38- LSCs纯度可达(96.45±1.63)%;台盼蓝染色显示分选后细胞活性为(95.26±2.16)%。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腹部包块明显,生存情况较差,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显著增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P<0.05);肝、脾脏结构被破坏,有大量白细胞浸润;骨髓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0/G1期比例显著下降(P<0.05),S期比例显著升高(P<0.05);骨髓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小鼠腹部包块明显减小,生存情况好转,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均显著升高(P<0.05);肝、脾脏结构明显恢复;骨髓细胞G0/G1期比例显著升高(P<0.05),G2/M期和S期比例显著下降(P<0.05)。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组中小鼠的骨髓细胞中存在大量的人源白血病细胞。结论 NOD/SCID小鼠尾iv移植CD34+CD38- LSCs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人参皂苷Rg1能有效缓解NOD/SCID小鼠的白血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