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2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检测治疗前后2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升高(P均<0.05),循环阻力指数(RI)和脉动指数(PI)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运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及椎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记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定点旋转复位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对椎动脉血流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杜跃  万金来 《陕西中医》2006,27(12):1497-1498
目的:观察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本病8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5.35%。提示:本法对本病有理筋整复,舒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ASC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SCS评分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02-1004
目的:检测颈椎旋转手法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在颈椎中立位以及旋转45°、60°时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动脉的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T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影响。结果:在旋转至45°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著增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TV)增大,而椎动脉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变化。在旋转至60°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内径和中立位相比并无显著性变化,而椎动脉的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PSV增大,椎动脉的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EDV、MTV均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大。结论:颈部旋转手法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地的影响,而对不同的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经坐位定点斜扳手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定点斜扳手法治疗,对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进行比较.结果:VA、BA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位旋转手法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运用定点旋转的推拿手法结合针刺,再接G6805-Ⅰ型电针,疏密波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单纯针刺加电针治疗。两组每次均治疗30 min,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 d,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于每组随机抽取10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经颅检测治疗前后颅外段左、右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及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右侧椎动脉最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和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应更为明显,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4.44%和20.00%,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77.78%,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定位旋转手法结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其对左、右椎动脉最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及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8.
顾海琳 《陕西中医》2007,28(10):1303-1304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颅脑外伤后头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草木犀流浸液片、茴拉西坦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痊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左右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明显改善,由于收集病例较少,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手段中,针灸联合推拿手法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用针灸治疗,试验组患者治疗方式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之后的的颈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流速度提高更明显(P<0.05),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缩峰值血流速度,提高疗效,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定位旋转复位法)与研究组(定位旋转复位法+针刺),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但对照组仍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98.00%(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均较入院时提升(P0.05),但对照组仍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针刺应用效果较好,能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蚕芎甲参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祛痰开窍药物进行治疗 ,用药 1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 ,左右两侧椎动脉 (VA )、基底动脉 (BA )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 (Vpeak)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min) ,搏动指数 (PI) ,阻力指数 (RI) )。结果 :治疗后各值有明显改善 ,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结论 :蚕芎甲参汤能够明显改善脑供血 ,从而达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府逐瘀胶囊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采用血府逐瘀胶囊(大黄、红花、桃仁、柴胡、当归等)配合针刺(风池穴)治疗本病58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粘度改善有显著疗效,并优于对照组(P<0 0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的功效,有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 组,每组200 例.A 组应用标准旋牵手法治疗;B组应用旋转扳法治疗;C组应用颈椎牵引治疗.3 组治疗均1次/ 周,4次为1 个疗程.观察3 组患者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结果:总有效率A 组为92.00%,B 组为83.00%,C 组为63.00%.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eak、Vmin、PI、RI等血流参数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8 年 10 月登封市中医院 CSA 患者 98 例,依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9 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疏颈止眩针法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椎 –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 (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92 %,高于对照组的 81.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疏颈止眩针法联 合定位旋转复位法对 CSA 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椎 – 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定位旋转手法联合丹参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定位旋转手法和丹参川芎穴位注射法连续治疗2周。记录患者的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动脉血流状态。结果: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颈性眩晕症状以及功能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SA患者LVA,RVA,BA的Vs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位旋转手法联合丹参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更好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增快椎动脉血流,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采取郭程湘畅气通络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采取常规西药与郭程湘畅气通络法,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血流阻力指数较治疗前下降,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内径均有所改善(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取郭程湘畅气通络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头痛、眩晕、耳鸣等为主要症状.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10例,并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旋提手法对老年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案分为2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法,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血流相关指标,包括两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结果 2组治疗后两侧Vp、Vm、Vd、P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Vp、Vm、Vd、PI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可有效改善老年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椎动脉血供,改善椎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19.
衡雪丽  蒋烽炼  信楠 《四川中医》2022,(10):149-151
目的:探究夏麻祛痰止晕方结合火针补髓益脑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型)效果。方法:纳入82例痰浊上蒙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18年8月~2021年7月收治),将8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治疗采取Epley管石复位法,观察组患者采取Epley管石复位法+夏麻祛痰止晕方结合火针补髓益脑法治疗,数据分析:两组疗效、动脉血流变化(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中医证候积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及胸闷作恶等)变化、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49%)比观察组(95.1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中医证候积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及胸闷作恶等)、DHI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中医证候积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及胸闷作恶等)、DHI评分等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定位旋转复位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颈椎枕颌牵引及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本病.结果:颈椎牵引加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总有效率95.8%,优于单纯颈椎牵引治疗的8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