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或胆管手术后,放置胆汁引流管,常因残余结石或其他原因一时不能拔除,给患者带来痛苦,现有二例经中药治疗后,得以顺利拔除,特介绍如下: 例一:徐××,男,57岁。患者因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总胆管结石,急性发作而行手术治疗,术中于总胆管中置“T”字管引流:术后一般情况较好,唯“T”字引流管,经三个月而不能拔除,以致身边常挂一瓶,一昼夜流出胆汁达三百毫升。舌苔白腻,脉象濡软,方拟茵陈蒿汤加除疸丸,用清热利湿法。处方:除疸丸10克以淡姜汤分二次吞服,茵陈蒿30克、黄柏7克、焦山栀10克、陈皮7克、茯苓10克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是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诸病的经典方,对梗阻性黄疸、胆汁瘀积、脂肪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部分皮肤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方面有明确优势。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本文对茵陈蒿汤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6):525-528
综述了茵陈蒿汤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方面:茵陈蒿汤及其衍生方以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为指导,在肝炎、胆管炎、黄疸等疾病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研究方面,多项研究试图寻找茵陈蒿汤的有效作用成分,并尝试进行提取,基于有效成分分析及动物研究结果,认为茵陈蒿汤对胆汁成分及胆石的形成有一定的干预,对肝细胞内各反应蛋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并能有效保护肝细胞,为其临床疗效,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4.
茵陈蒿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为治疗黄疸的主方.唐千金、外台及历代医家,都以茵陈蒿为治黄疸的要药.我们根据前人的理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以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肝炎,有着一定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共划分为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5.
利胆灵新方刊于1989年《中西医结合杂志》第9卷第3期,由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茵陈蒿汤化裁而来,该方由茵陈30g 丹参20g 大黄10g 甘草10g组成,对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消黄保肝作用。裴德恺等对茵陈蒿汤的利胆效应进行的实验研究证明,大黄与茵陈配伍可增加胆汁流量,但大黄、茵陈分别与桅子合用时,表现为抑制胆汁流量的效应,故减去茵陈蒿汤中的栀子,加上一个典型的活血化瘀药丹参,以利于改善肝脏功能及可望提高利胆效应。从黄疸型肝炎急性期的病理机制看,黄疸属肝细胞性,因肝功能损害,肝脏摄取和排沙胆红素的功能减弱,故胆红素滞留于血液;又肝细胞肿胀,汇管区  相似文献   

6.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发热畏寒、或伴有恶心呕吐,巩膜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西医常采取手术治疗。笔者在西医外科临床实习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采用《金匮要略》茵陈蒿汤为主方、加金钱草、海金砂、生鸡内金,以利胆排石,自拟为“茵陈三金汤”,治疗效果满意,免除病人手术之痛苦、很受病家欢迎。现将病例摘录介绍如下: 例一、钱××,女,63岁,家庭主妇,住院  相似文献   

7.
病案介绍陈××,男,81岁,教授。初诊:1973年12月。××医院邀请会诊,患者家属诉述:三个月前,头痛、发热而住院,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病情逐渐严重,大便秘结,常常十多天不下,曾用甘  相似文献   

8.
从脾虚湿滞论述黄疸病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很多中医医家认为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热壅滞肝胆,阻遏气机,影响胆汁的正常输布,使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疸,治疗上则应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而查阅大量资料可以发现,脾病湿滞更加符合传统医学对黄疸病机的认识。文章通过阐述黄疸的病位、病因、主要病理因素并重新解读治黄代表方剂——茵陈蒿汤和茵陈术附汤,来探讨黄疸的基本病机,提示我们在中西医结合、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要重视中西医理论的差异,不能简单对应概念。  相似文献   

9.
疑难医案2则     
马荫笃 《新中医》1993,(9):40-41
1 黄疸10年李××,女,30岁,1991年11月15日初诊。目黄、身黄10年。初因发热,恶心呕吐,眼黄、身黄、尿黄住河南医学院附院治疗,经各项检查与肝穿刺化验,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用肝太乐、肝精补血素、抗生素与多种维生素药物治疗20天,效果欠佳,黄疸未退。转赴郑州市××医院检查诊为肝炎、贫血,投以乙肝灵、肝血宁、肌苷等仍无效。即到河南中医  相似文献   

10.
病例介绍一、血虚黄疸陆××,男,41岁,干部,1974年7月31日就诊。患者于1973年7月3日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以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治疗廿余天痊愈。同年11月两目又黄染,诊断仍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而又以上法治愈。74年10月6日症状又出现,经用上方治疗黄疸不退,病情加重,诊断仍为黄疸型肝炎。我去会诊时观其面色黄晦而暗,鼻孔、口唇及两颊如煤油烟薰,形瘦神怯,两目黄染,轻度浮肿,头昏无力,心悸怔忡,急躁多怒,心烦失眠,形  相似文献   

11.
姚××,男,65岁。黄疸呕吐七月余,腹水两个月。该患素善怒,情志不遂,于1985年2月,右上腹经常阵发性绞痛,继而出现寒战发热,两目及周身发黄,在某医院经胆囊造影检查为胆总管结石,伴阻塞性黄疸。4月份在哈某医院行胆结石摘除术,术后胆绞痛消失,但黄疸仍未见消。7月又出现发热、呕吐,食不下,右上腹疼痛并出现腹水。经B超及CT检查发现胆结石呈泥沙样、伴肝硬化腹水。病人经中西药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日渐消瘦,腹水黄疸日趋加重。于9月18日由某医院出院后入我家庭病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口服乳香煎剂出现过敏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患者李××,女,39岁。1989年11月9日初诊。主诉:两膝以下发热疼痛,昼轻夜重,带多色黄。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苍术20g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系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 ,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肝区疼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可有黄疸和发热 ,多数肝脏肿大 ,有压痛 ,肝功能损害。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特别是健脾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显得更重要。祖国医学对该病认识较早。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载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主之”。又如《灵枢·五邪》载 :“邪在肝 ,则胁中痛”。元代罗天盖《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和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了 ,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较大。中医认为病毒…  相似文献   

14.
王欣汀  王欣敏  王兆华 《光明中医》2009,24(8):1538-1539
探讨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9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保肝、护肝、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加味茵陈蒿汤,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黄疸性肝炎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要辨证合理地加用中药,就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因感染、药物中毒、免疫损伤等多种原因造成肝细胞排泌胆汁障碍,以致肝内胆汁淤滞和血中胆汁成分增多,胆汁从肝细胞弥散人血而引起的黄疸。笔者辨证分型论治26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董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13-113
"T"管引流,为乳胶制品,总长40cm,有双臂伸出,形似T字,主要用于胆总管切开探查者,目的是支撑胆道,引流胆汁,阻止胆汁外漏。一般在10—14天后,待胆汁逐渐减少,上腹部无不适,黄疸消退,体温正常,总胆管X线造影显示通常,再夹管1—2天无不良反应,方可拔除。做好T型作胆总管引流的教与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4岁,主诉瘙痒。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为IgM高值的胆汁郁滞型肝损害,组织学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BC)第3期。虽经熊去氧胆酸(UDCA)600mg治疗,但严重的黄疸持续80周。并用茵陈蒿汤7.5g,血液生化学检查逐渐改善。并用疗法第12周UDCA增至900mg,血清胆红素值降至34.2μmol/L。治疗期间以奥山法测  相似文献   

18.
加味茵陈蒿汤治愈大叶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男,57岁。1989年5月12日诊。患者“感冒”七日,发热、咳嗽、胸痛,且目珠黄染,故来我院查治。肝功除黄疸指数30u外,余均正常。胸透示:右下肺见大片密度增深阴影。白细胞18×10~9/L,中性0.89,淋巴0.11。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因青、链霉素过敏,延余诊治。症见:目肤俱黄,黄色鲜明,小便深黄如酱油色,发热  相似文献   

19.
黄疸湿酿成 ,治湿理为先。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黄疸病之阳黄范畴。《内经》强调“溽暑湿热相搏”为本病的病因病理 ,历代医家多遵从之。现代肝病专家关幼波指出 :“脾湿胃热 ,肝胆失于疏泄 ,为黄疸发生的脏腑功能失调的基本状态。”[1] 湿之与热 ,孰主孰从 ?《金匮要略·黄疸病》一语破的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清·沈金鳌直责为脾湿。脾湿不运 ,郁而生热 ,湿与热合 ,蕴结熏蒸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而成黄疸。湿为黄疸主因 ,故仲景首揭“诸病黄家 ,但当利其小便”的原则 ,并于茵陈蒿汤方后注曰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茵陈蒿汤为切入点,通过临床、实验的类方效应评价体系,对茵陈蒿汤类方治疗黄疸湿热证的共性和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湿热证的湿热并重证、栀子柏皮汤治疗热偏重证、茵陈五苓散治疗湿偏重证,为经方精准辨治黄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