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10月-2005年4月,纠治成人动脉导管未闭13例中男3例,女10例。全组均在深低温低流量(DHLF)体外循环(CPB)下行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心包积液2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动脉导管缝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庞勇  覃焦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3):180-181
目的:观察低温短时间低流量下非停跳体外循环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鼻咽温降至30±2℃,在手术中动脉灌注流量维持120~160 mL·kg-1·min-1,短时间行低流量灌注,低流量时动脉灌注流量70~90 mL·kg-1·min-1,持续时间7~19 min,红细胞压积控制在(0.25±0.03)%.结果:采用此方法进行体外循外手术,手术后患者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低,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在较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手术时,短时间中低温低流量灌注有利于外科医师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并且与停跳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相比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3年9月开始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11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 ,其中重症单纯动脉导管未闭9例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 ;男7例 ,女4例 ;年龄7~34岁。患者均自幼发现心脏杂音 ,经常呼吸道感染 ,听诊闻及以收缩期为主的连续性杂音及触及震颤。胸片示 :肺血多 ,肺动脉段凸出 ,心胸比在0.45~0.58之间 ;术前心脏彩超示导管直径在0.8~1.0cm ,9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均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在深低温 (19℃ )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结扎术 ,术后…  相似文献   

4.
马洪亮  王英  张爱玉  付建锋  宋子贤 《河北医药》2011,33(22):3399-3400
目的总结58例6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58例6kg以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惠儿行心内直视手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3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8例,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9例,浅低温中高流量13例,常温不停跳5例,均给予常规超滤(CUF)联合改良超滤(MUF)。结果本组无术中死亡病例。ECC转流时间36~225min,平均(106±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126rain,平均(57±26)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8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6例(10.3%)。结论合理的预充,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是6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扎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86例粗大的动脉导管、成人动脉导管或动脉导管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的病人 ,采用体外循环下降温至 2 1℃ ,低流量下缝扎动脉导管。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和肺动脉高压危象 ,存活 84例无脑栓塞、肾功能衰竭或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随访 12~ 5 0个月无复发再通。结论 深低温低流量下动脉导管缝扎术对于粗大动脉导管、成人动脉病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心外科1987年10月至1989年2月期间,为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及1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缝闭动脉导管手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就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7~33岁,平均15.6岁。症状:5例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活动后心慌、气短,心功能均属Ⅲ级。杂音:胸骨左缘2~3肋间,Ⅲ级收缩期杂音2例,连续性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一期手术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7年6月我科治疗的2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灌注肺,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无遗留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结论术前检查完善,术中心内外探查确切,可避免动脉导管未闭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可早期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结扎或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同时矫治心内畸形疗效满意,浅低温不停跳下手术能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7年8月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缝闭,复温至30℃前,Ⅰ期进行其它畸形矫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3...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提高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的认识水平。方法:对我院1985年2月至1998年3月70例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6例常温全麻左胸后外侧切口胸膜翻转法及3例胸膜外PDA结扎术,治愈57例,因导管出血中途转体外循环手术1例,压迫止血后中止手术1例,12例体外循环中-深低温低流量经肺动脉缝闭PDA(同期纠治心内畸形9例)治愈10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治疗3例先心病人,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3例先天性心脏病人中,有2例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有效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方法对52例先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和手术时间的长短,采用浅低温或者中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术中提供满意的灌注流量,重视心肌及各种脏器的保护。结果全组ECC时间44-15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10min,均顺利停机,术后2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根据心脏畸形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适当的血液稀释和流量灌注,合理用药,做好心肌和各脏器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6~1990年6月共施行体外循环手术161例,其中6例术中碰到丰富的侧枝循环导致心内回血过多,或并发动脉导管未闭及分离导管时引起大出血,无法用一般的体外循环方法完成手术,全部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海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294-3296
目的:总结298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 AD)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298例均采用快速降温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DHCA+SCP)。采用单泵双管,经右房-股动脉(少数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鼻咽温快速降至18~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254例经无名及左颈总动脉直接灌注,44例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结果死亡6例(均属急诊手术),术后昏迷2例,截瘫3例。其余287例无任何体外循环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采用快速降温DHCA+SCP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达到了良好的脑、脊髓、肾脏保护效果,减少和避免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快速降温大大缩短了降温和复温时间,从而减少了体外循环时间,避免了长时间深低温和长时间体外循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心血管手术的普及,遇到的复杂的心内畸形增多。有的侧支循环相当丰富,导致心内回血过多,有的碰到一些意外,如术中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或者游离大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等,致使体外循环无法有效地运转,或者不能按照一般转流方法使手术继续进行。我们曾对8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10ml/kg/min),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难题。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5岁;体重最重52kg,最轻13kg。体外循环最长时间207分30秒,最短67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将48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予经左听诊三角区小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治疗。观察2组呼吸机辅助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微创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切13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崔良顺  易建阳 《江苏医药》1994,20(3):150-150
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3例动脉导管来闭患者采用深低温微量准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开缝合未闭导管,手术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7~37岁。其中1例5年前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均可闻典型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触及连续性震颤;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型胸主动脉夹层瘤的外科治疗及深低温停循环状态脑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例Ⅰ型胸主动脉夹层瘤患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状态行升主动脉置换手术,并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进行脑保护。结果:2例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48min、157min。心肌阻断时间分别为65min、85min。脑部低流量灌注时间分别为31min、40min。2便全部在6小时内清醒,无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是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瘤的有效方法,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进行保护,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体外循环(ECC)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44例均在全麻ECC下行急诊CABG。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2~2.6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60~80mmHg。采用浅低温ECC技术,ECC中Hct0.23~0.27。阻断升主动脉后间断灌注4:1温血停搏液。18例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 ECC平均时间(118.7±30.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2±20.6)min。平均辅助时间(44.4±17.5)min。39例开放升主动脉时自动复跳;5例开放后室颤,经lOWS除颤后复跳。本组未见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结论温血心肌保护液灌注有利于术中保护心肌,浅低温和改良超滤技术可提高疗效,合理的ECC管理是急诊CABG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紫绀型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85例紫绀型心脏患者的体外循环资料,术前了解并评估患者病情,选用中低温或者深低温体外循环,术中加强血气及连续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维持合适的胶体渗透压,加强肺保护。停机前后实施超滤。结果无一例患者因体外循环死亡,均顺利脱机。3例患者术后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结论采用合理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氧及灌注流量管理、合理应用超滤技术是小儿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