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揭示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的分子基础及其相应的生物学特性的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常规PCR方法,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株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及源自于这两株念珠菌标准菌株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进行真菌最保守18S rRNA基因的检测.结果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真菌基因表达;两株念珠菌标准菌株真菌基因为强表达;源自于念珠菌标准菌株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真菌基因呈极弱表达.结论 念珠菌发生类细菌样变后,虽然生物学性状呈类细菌样改变,但仍部分表达真菌最保守基因.此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具有原核生物特性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是源自于具有真核细胞特性的念珠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研究低温所致奴卡菌R-S变异株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情况。方法将从住院患者痰液、血液、胸腔积液分离获得的5株奴卡菌置4℃冰箱放置40-60d,诱导其变异,对诱导所得到R-S变异株进行培养、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生物学性状观察。结果 5株奴卡菌在4℃低温下放置40-60d均发生变异,变异株菌落发生R-S变异,由干燥、白色粉末样菌落变为黄色较湿润的光滑型菌落;菌体形态由G+长丝状、分枝状变为G+球杆状,抗酸染色失去原有的部分抗酸性而呈抗酸染色阴性,除此之外,生化反应、药敏试验也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低温下奴卡菌容易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不仅仅是表形变异,变异株的其他生物学性状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念珠菌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前后对普通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方法 采用常规MH药敏试验方法,观察ATCC10231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和其自发变异后得到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9002.9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及其经抗真菌药物诱导形成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临床分离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及变异株返祖后得到的念珠菌株,共11株菌对普通抗细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红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两株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临床分离类细菌样变异株返祖后的念珠菌株对普通抗细菌药物无抑菌圈;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则对以上普通抗细菌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结论 白色念珠菌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后,对普通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变异前对普通抗细菌药物不敏感,但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后对普通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抗菌谱与普通细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对念珠菌发生变异后其形态、结构等生物学性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基因特征。方法在低温、营养缺乏条件下诱导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使其变异;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氟康唑等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诱导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变异。采用煮沸法制备真菌基因模板,采用细菌保守基因16SRNA序列引物和真菌保守基因18SRNA序列引物分别扩增16SRNA和18SRNA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并记录结果。同时将细菌保守基因16S RNA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所得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16SRNA序列均扩增阳性,而白色念珠菌标准株未出现相应的扩增条带。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18SRNA序列扩增除2号菌株有微弱的条带外,其余变异株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而白色念珠菌标准株则出现相应的扩增条带,表明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基因组中18S RNA序列所占比例不多或是因多次传代遗失。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16SRNA扩增片段经纯化后进行DNA序列测定,BLAST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序列与数据库中细菌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基因组含有细菌保守基因及少量真菌保守基因,具有原核生物学性状的念珠菌类细菌样变异株是源于真核生物的念珠菌。此研究在生物进化特别是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进化联系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床分离类细菌样变异念珠菌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临床分离类细菌样变异念珠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对类细菌样变异念珠菌感染的可疑病人标本采取合适的培养基分离、传代恢复、动物体内恢复返祖、必要时进行真菌基因鉴定.结果 临床分离的类细茼样变异念珠菌绝大多数能在合适条件下恢复成典型的念珠菌.少数难恢复的变异株,可通过真菌基因检测进行鉴定.结论 对于慢性念珠菌感染、不合理抗真菌治疗病人临床标本分离出的菌体形态酷似细菌但用传统方法无法进行鉴定的菌株,应考虑为念珠菌变异株,并对其返祖后进行鉴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念珠菌因形态变异造成的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清游离脂肪酸(FFA)酶学比色法(简称酶法)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并且研究血清FFA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和EP15-A文件评价酶法测定血清FFA的精密度和正确度。生物学变异的研究对象为13名健康志愿者,在6周时间内每2周测定1次血清FFA浓度,利用SAS9.1软件中MIXED分析过程计算个体间生物学变异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结果精密度实验样品的血清FFA浓度总均数为0.796 mmol/L,批内、批间、日间和室内不精密度分别为2.15%、3.44%、3.67%和5.46%。测定3个室间质评样品的百分比偏差分别为24.20%、-0.90%、-1.50%。血清FFA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分别为8.43%、19.36%。结论酶法测定血清FFA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能满足相关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血清FFA的个体间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可为制定实验室质量规范和临床课题的科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不断进化,Omicron作为第五个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s),在基因组学、生物学以及流行病学特征上与之前的VOCs存在明显差异。虽然Omicron感染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对其他VOCs明显下降,但其极强的传播力不断突破既往感染和疫苗建立的人群免疫屏障和防疫壁垒,可以说Omicron揭开了新冠疫情防控的新篇章。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及其亚种的基因组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流感病毒的差异进行阐述,以期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变异念珠菌常见菌落和菌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变异后菌落及菌体形态的变化特征.方法 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进行实验室诱导得到不同的变异株;不同培养环境下获得白色念珠菌自发变异株.从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临床念珠菌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培养的念珠菌变异株.将以上变异株进行培养,革兰染色,镜下观察菌体形态.结果 氟康唑诱导变异株菌落呈黏液状,革兰染色为阳性长杆状;伊曲康唑诱导的变异株菌落呈水滴状,革兰染色为阴性球杆状;酮康唑诱导的变异株菌落呈灰白色,革兰染色为阳性葡萄状;白色念珠菌自发变异株和临床分离念珠菌变异株菌落多产红色、黄色等色素形态为革兰阳性球菌状、革兰阴性杆状,也可呈白色毛绒状、淡粉色粉末样菌落,革兰染色为阳性念珠菌.结论 常用抗真菌药物、生长微环境改变、体内某些因素极易诱发念珠菌发生变异,变异后念珠菌无论菌落和菌体可发生类细菌样改变,因此,容易造成实验室在诊断念珠菌感染时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临床特征,实现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快速鉴别和诊断。方法: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长沙市第一医院2021年12月16日至2022年1月5日境外输入的80例核酸检测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突变基因检测,同时做全基因组测序验证,并收集其中鉴定为Omicron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将2022年10~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6岁以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感染年龄分为3组: 0~1岁(n=76), 1~3岁(n=80), 3~6岁(n=85)。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疫苗接种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  241例患儿中, 轻型203例(84.2%), 重型38例(15.8%), 无中型及危重型。发热为主要症状(97.5%), 其次是咳嗽(54.4%)、腹泻(29.9%)、鼻塞或流涕(25.7%)、惊厥(15.4%)。3~6岁的发热热程最低, 核酸转阴时间最短, 容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 0~1岁的发热热峰最低, 以咳嗽、腹泻及皮疹为主要症状。0~1岁婴儿较年长儿容易出现肺炎性状的影像学表型, X线可表现为双肺野见斑片状和或云雾状阴影; 胸部CT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 肺野通亮度减低, 见条状和或片状高密度影, 边界模糊。1~3岁重型发生率最高(22.5%), 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与轻型相比, 重型的SARS-CoV-2 N基因循环阈值更低, 更容易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升高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在3~6岁患儿中, 与接种0剂或1剂疫苗者相比, 接种2剂疫苗的患儿发热热程超过2 d的风险更低(OR=0.373, 95%CI: 0.152~0.912, P=0.029), 发生腹泻的风险降低(OR=0.298, 95%CI: 0.096~0.922, P=0.030), 核酸转阴时间更短(OR=0.359, 95%CI: 0.149~0.867, P=0.021), 重型的发生率降低17.3%(OR=0.237, 95%CI: 0.061~0.922, P=0.040)。结论  家庭聚集性Omicron变异株感染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 胸部CT可呈现肺部炎性改变。1~3岁儿童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有助于预测感染的严重程度。疫苗接种可降低3~6岁儿童发生重型的风险, 降低病毒载量, 减少核酸阳性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宽嗜性铜绿假单胞菌(PA )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控制PA感染提供思路。【方法】对5家医院下水道中分离出的PA噬菌体,采用双层琼脂噬菌斑形成法纯化后筛选出宽嗜性噬菌体,观察宽嗜性噬菌体的特征,绘制一步生长线,提取核酸行酶切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株PA噬菌体,筛选出3株宽嗜性噬菌体,其中PAp-3表现出较宽的噬菌谱。电镜下PAp-3呈透明、圆形、边界清晰的菌斑;PAp-3基因组为23 kb ,当感染复数(MOI)为0.001时,其感染宿主产生子代PA噬菌体滴度最高,为6.4×10^10 PFU/mL ,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30 min ,爆发时间55 min ,裂解量100。3株宽嗜性噬菌体交叉组合对临床分离出的20株PA吞噬覆盖率为95.00%(19/20)。【结论】宽嗜性噬菌体具有较广的噬菌谱,潜伏期较短,裂解量大,交叉组合吞噬覆盖率高,可为噬菌体作为抗菌生物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鼠胚胎AGM区永生化MSC样基质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小鼠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的作用,分离鉴定小鼠背主动脉(dorsal aorta,DA)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样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like stromal cells,MSC like stromal cells)并研究其生长特性、表面标志和间质分化能力。取E11.5小鼠胚胎,分离获得DA区细胞,转染质粒pSV3neo—SV40,筛选具有G418抗性的阳性细胞,挑取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培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表面标志,诱导其向脂肪、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20个细胞克隆多为成纤维样细胞。mDAP3和mDAF18可在体外传代50代以上,稳定表达G418抗性,细胞倍增时间约为24小时,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CD29、CD44、CD105、Sca—1,弱表达CD34,CD45和CD31。结论:永生化的mDAF3和mDAF18具有MSC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功能,提示小鼠胚胎DA区可能存在MSC,小鼠胚胎DA区MSC样基质细胞可为研究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发育的调控作用提供支持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培养猕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析其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从猕猴股骨抽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去除非贴壁细胞,当贴壁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传代,传至5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其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用RT—PCR法检测MSC表达的细胞因子mRNA。结果表明:贴壁生长的猕猴MSC主要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倍增时间约31—40小时,可以连续传代、成功扩增。第5代猕猴Msc细胞高表达Flk-1、CD29、CD1015和CDl66,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和CD33。在不同诱导分化条件下,猕猴的MSC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用RT-PCR法检测,猕猴的MSC高表达IL-6、TGF-B,弱表达TNF-α,而IL-2、Fas-L和IFN-γ未被检出。结论:猕猴的MSC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的MSC相似。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velop five Gram-negative bacteria expressing bacterial luciferase for us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ntibiotics on bacterial bioluminescence.

Procedures

The pBBR-lux plasmid was introduced into five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 bioluminescent signals and colony-forming unit (CFU)/ml of all the bioluminescent strains were monitored with six antibiotics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Results

Dose-dependent bioluminescence signals can be used for rapid bacterial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AST). All five bioluminescent bacterial strains have similar bioluminescence and CFU enhancement at sub-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six different antibiotics.

Conclusion

The bioluminescent signals and CFU enhancement at sub-MIC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should be of value in the research of new antibiotic drugs and bioluminescent imaging.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报告了浙江省分得的1554株沙门氏菌鉴定结果,这些菌株分属:A,B,C1,C2,D,E1,E4,F,H,I.Q等12个群,32个菌型。以鸭沙门氏菌占首位(33.91%).其次为德尔卑沙门氏菌(14.58%).伤寒沙门氏菌(8.49%).火鸡沙门氏菌(7.40%).纽波特沙门氏菌(7.08%).斯坦利沙门氏菌(6.18%),阿贡纳沙门氏菌(5.21%),鼠伤寒沙门氏菌(4.25%)是我省沙门氏菌的主要流行株。此外我们首次分得了两株E群沙门氏菌(3:e.H:1.6和3:e.H:1w),经送国际沙门氏菌中心鉴定,确认了上述结果,定为国际新菌型。但因细菌不稳定易变粗糙,故暂未予定名。来源于人的伤寒沙门氏菌所占比例最高为19.49%,遍及8个地区,值得引起注意。从这次菌型分布情况看出,我省沙门氏菌的主要流行菌型,除伤寒沙门氏菌外,从带菌者,病人和猪体检出的型别基本一致,表明带菌的猪和人感染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从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征.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健康孕妇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用酶消化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细胞增殖能力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经传代培养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细胞免疫表型显示,CD34,CD45,CD14阴性;CD90,CD73,CD105阳性.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且免疫表型类似,是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利用已建立的高表达BRMS1基因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研究了BRMS1基因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活性、浸润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表明:BRMS1基因通过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而对MDA-MB-231细胞增殖活性、浸润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周期和凋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前期课题筛选出的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 intermediate Stapylococcus aureus,VISA)及异质性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ylococcus aureus,hetero-VISA)进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观察。方法 用KB法、琼脂稀释法和E-test 法、菌谱分析法对分离出的VISA 和h-VISA 进行确认,并用透射电镜法对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检测到的VISA 和h-VISA 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株较标准菌株细胞壁增厚,细胞表面粗糙。结论 VISA 和h-VISA 等万古霉素敏感性减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很可能是由于细菌细胞壁增厚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的分布及感染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2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有77例检出细菌,阳性率为38.12%,分离到细菌78株(其中1例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63株(80.65%),革兰阳性菌14株(18.04%)及白色念珠菌1株;分离到的细菌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使用较久的药物大部分耐药。【结论】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感染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应加强临床病原菌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