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重症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在入住ICU后即刻、治疗12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主要观察血乳酸变化,记录血乳酸0、12 h数值,观察入ICU 24 h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计算12 h血乳酸清除率;以患者预后即30 d存活率将其分为恶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或加重放弃治疗)组和好转(存活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的差异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同时以12 h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低乳酸清除率组和高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低乳酸清除率组与高乳酸清除率组预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恶化组;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重症颅脑损伤存在相关性,结合APACHEⅡ评分与GCS评分可作为预测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65例脓毒症患者按存亡情况分为存活组(39例)和死亡组(26例),比较两组的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病率。结果:存活组入院0 h、6 h、24 h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和24 h乳酸清除率≥10%几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ACHEⅡ评分、MODS发病率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6 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427,P<0.01),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372,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显著,临床可根据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15-18
目的探讨血乳酸与乳酸清除率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6 h、入院后24 h、入院后72 h均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根据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正常组与乳酸升高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预后,同时根据两组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结果乳酸正常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乳酸升高组(P0.05);存活组患者入院后6h、入院后24 h、入院后72 h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0.05或P0.01存活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6h、入院后24h、入院后72h各个时间点血乳酸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或P0.01);存活组患者入院后6 h、入院后24 h、入院后72h各个时间点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P0.01)。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乳酸清除率能有效评价患者的病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病情评估及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2组,分别对2组患者入院0、12、24、48、72 h及第7天的血乳酸进行检测,并分别计算每个乳酸监测点的乳酸清除率,且与2组患者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5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早期均有不同程度血乳酸增高,治疗后各个时点的乳酸清除率除第7天外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血乳酸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血乳酸增高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血乳酸动态监测可作为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169-171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检测治疗前1d及治疗后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根据入院血乳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重度升高组、轻度升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APACHEⅡ评分、28d死亡率等临床相关指标。根据早期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及动脉血气指标;对COPD并呼吸衰竭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治疗前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升高,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通气率及住院时间、死亡率均呈升高趋势,且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乳酸清除率组的动脉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及PaCO2均有所下降,PaO2及pH升高(P<0.05),低乳酸清除率组仅PaO2较治疗前升高,高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早期乳酸清除率是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早期乳酸清除率均影响患者预后,动态监测早期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可更好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ICU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灵山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22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组(49例)。观察两组患者入ICU 6、24 h后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6、24 h的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6、24 h)呈正相关,与乳酸清除率(6、24 h)呈负相关(P<0.05),≥9.0 mmol/L组和5.0~8.9 mmol/L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2.5 mmol/L组(χ2=19.69,12.80,P<0.01)和2.5~4.9 mmol/L组(χ2=15.17,8.80,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陈嵩  张黔  万健 《吉林医学》2014,(5):995-996
目的:探讨乳酸代谢与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转归。入ICU即时、6 h和24 h抽取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血乳酸值并计算6 h、24 h乳酸清除率,计算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APACHEⅡ评分和患者28天病死率。根据治疗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结合ISS、APACHEⅡ评分讨论乳酸代谢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4例。存活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必要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8.
张元华  张华伟 《四川医学》2012,33(7):1208-1209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MOFS发生率、入ICU 12h后乳酸清除率及患者转归。分别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MOFS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33.57%vs 66.29%,P<0.01),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32.56±15.69)%vs(13.67±14.56)%,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MOF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33.09%vs 64.10%,28.16%vs 76.92%,P均<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7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平均年龄(83.1±8.4)岁,分别于入院时和明确诊断后6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乳酸清除率。在患者入院第1个24 h内进行APACHEⅡ评分。以患者入院后28 d预后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根据明确诊断后6 h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率、病死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乳酸清除率分别为(19.7±6.4)%和(7.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26.7%(8/30)和58.8%(10/17),高乳酸清除率组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最佳临界点为20%,敏感性68.9%,特异性67.9%。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正相关,两者可作为判断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对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38例,死亡组22例,比较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乳酸、碱剩余、乳酸清除率、6 h和48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将目标性治疗6 h后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碱剩余亦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而血乳酸和入院6 h APACHEⅡ评分生存组与死亡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的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可以评估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的疗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血乳酸动态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乳酸动态检测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 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10月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对其血乳酸水平、 乳酸清除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变量与预后进 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乳酸升高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乳酸 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乳酸峰值分组中,3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6 h乳酸清除率分组中,高清除率组除外APACHEⅡ评分,其余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乳酸、乳酸峰值、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指标均明显优于死亡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3组比较,乳酸峰值、休克、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存在差异 (P<0.05).入院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乳 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收集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入院时和入院6 h、24 h、48 h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并计算6 h、24 h、48 h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最差临床指标计算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APACHEⅡ);根据入院乳酸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分组,进行临床资料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其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乳酸轻度升高组较乳酸正常组患者A-PACHEⅡ评分、空腹血糖(GLU)、肌酐(Cr)、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而清蛋白(ALB)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重度升高组较乳酸轻度升高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r、MODS发生率、病死率、住院天数和呼吸机使用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患者6 h乳酸清除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较严重脓毒症组患者入院时乳酸、入院6 h乳酸、入院24 h乳酸、入院48 h乳酸、APACHEⅡ评分、病死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6 h、24 h、48 h乳酸清除率、入院24 h PaO2、入院48 h PaO2、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和AL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乳酸、入院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ALB和Cr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6 h乳酸清除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76.1%。结论早期动脉乳酸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入院6 h乳酸清除率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 h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入住重症医学科的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测定入住时及入住6 h后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乳酸清除率。将6 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分为A组,<10%为B组。比较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其死亡率,并将死亡组及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6 h乳酸清除率进行对比。结果 B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存活组的6 h乳酸清除率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6 h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实际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动脉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62例重度脓毒症患者测定人院时和治疗后6 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根据24 h内最差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年龄及是否手术计算APACHEⅡ评分.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一般资料.再按照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为3组,比较病死率,并与APACHEⅡ评分作一致性分析,判断动脉乳酸清除率评价预后的价值.结果 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随着6 h乳酸清除率降低,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在预后判断上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结论 6 h动脉乳酸清除率是预测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早期动态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及其清除率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在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判定中的作用。方法:检测83例呼吸衰竭患者12 h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患者不同乳酸清除率对预后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调整结果。结果:83例患者死亡17例(20.5%)。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APACHEⅡ评分、pH值、PaO2、PaCO2、PaO2/FiO2及入院动脉血乳酸和12 h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动脉血乳酸和入院pH值、PaO2、PaO2/FiO2均呈负相关,和入院PaCO2、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而12 h乳酸清除率和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更为明显。高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为13.0%,低清除率组死亡率为34.5%(χ2=5.365,P=0.021)。低清除率组较高清除率组发生死亡风险的OR值为3.534,95%CI为1.023~12.524。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调整后,低清除率组较高清除率组发生死亡风险的OR值为2.782。结论: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危重患者术中乳酸水平与其术后病死率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需要进行手术的择期或急诊危重患者(ASA分级Ⅲ-Ⅳ级)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疾病转归将其分为死亡组(n=24例)和存活组(n=76)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以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数量、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乳酸、6 h乳酸清除率以及疾病构成的不同;观察不同乳酸水平、6 h乳酸清除率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乳酸水平与预后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在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数量、A-PACHEⅡ评分以及血乳酸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血乳酸6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而在疾病构成方面,死亡组患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患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复合伤以及其他疾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乳酸酸中毒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术后送ICU病例以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高乳酸血症组,6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高乳酸血症组患者(P<0.05);而两组不同血乳酸水平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乳酸清除率的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以及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清除率组患者的病死率为85.29%,明显高于高清除率患者的病死率(2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乳酸水平与其机械通气天数呈现负相关(r=-0.358,P<0.01),与APACHEⅡ评分呈现正相关(r=0.305,P<0.01),而与患者的住ICU时间和病死率无关(r=0.865,P=0.087;r=0.968,P=0.106).结论:高原地区危重患者的乳酸水平与其术后病死率无相关性,但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而患者术中病死率与其血乳酸清除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袁俊  杭佑宝 《吉林医学》2013,(28):5765-576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林浩 《当代医学》2021,27(13):35-37
目的探究在ICU危重症伴休克患者诊疗中应用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ICU收治的危重症伴休克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常规救治,并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14),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指标。根据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清除率组(>10%,n=42)和低清除率组(≤10%,n=22),比较两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死情况以及APACHEⅡ评分;根据血乳酸峰值分为高乳酸血症组(<4 mmol/L,n=20)、轻度乳酸中毒组(血乳酸峰值于4~10 mmol/L,n=29)和重度乳酸中毒组(>10 mmol/L,n=15),比较3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死情况以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死亡组患者血乳酸值、乳酸峰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清除率组APACHEⅡ评分、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高清除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组、轻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APACHEⅡ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危重症伴休克患者诊疗中监测血乳酸利于患者预后,血乳酸水平与休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一种疾病早期预警的可靠指标,对指导患者接受后续治疗措施,评估预后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郎冰  李孟飞  张磊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40-1042
目的探讨6 h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入住重症医学科的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测定入住时及入住6 h后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乳酸清除率。分6 h乳酸清除率〉10%组和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其死亡率,并将死亡组及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6 h乳酸清除率进行对比。结果清除率〈10%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清除率〉10%组患者,存活组的6 h乳酸清除率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6 h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实际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强 《中外医疗》2016,(14):125-126
目的:分析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50例重度的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的存活状况分成死亡组与存活组,各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乳酸的清除率与乳酸情况。结果存活组乳酸的清除率明显比死亡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Ⅱ的评分明显比死亡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有7例(28.0%)患者死亡,在病人预后的判断中,乳酸的清除率以及APACHEⅡ的评分比较一致(P﹥0.05)。结论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而言,6 h动脉乳酸的清除率是严重的脓毒症病人预后预测的一种有效指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