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其是否合并出血分为2组,出血组120例,未出血组132例。统计2组性别、年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和HP感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消化性溃疡、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情况、胃左静脉内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4.54,95%CI 2.73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7.54,P=0.01)、胃左静脉内径(OR=1.53,95%C11.0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2.30,P=O.04)、PT>16 s(OR=2.15,95%CI 1.51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3.06,P=0.01)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9.06,95%CI4.9616.57,P=0.01)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水、胃左静脉内径、PT>16 s和食管胃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12年12月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单纯EVL治疗患者320例的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合并症、是否患肝癌、相关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等因素对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量至大量腹水(OR=60.21,95%CI 10.10~415.35,P<0.01)、结扎点数(OR=16.28,95%CI 5.05~76.28,P<0.01)、静脉曲张程度(OR=14.96,95%CI 3.84~77.49,P<0.05)和凝血酶原时间(PT)>18 s(OR=12.26,95%CI 1.85~67.65,P<0.05)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予积极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干预和治疗,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中/重度腹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胃左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因、血小板水平、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早给予干预和治疗,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520例,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发生破裂出血300例记为出血组,另未发生破裂出血220例记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项目、实验室检查结果、门静脉内径、脾厚度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门静脉内径增大、脾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延长、APTT延长、门静脉内径增大及脾厚度增加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12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n=218)和未出血组(n=19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病程、Child-Pugh评分、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消化性溃疡、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有无腹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25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选者食管静脉曲张有无破裂出血情况,分为对照组(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53例)与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一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性别、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合并消化性溃疡率、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腹水率、中性粒细胞、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脾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脾厚度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OR> 1,P <0. 05),血小板计数与白蛋白则为保护因素(OR <1,P <0. 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等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而调节白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现象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未再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腹水、门静脉内径、血肌酐、血清钠、乙肝病毒检测结果等方面对比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其中腹水、血肌酐和乙肝病毒检测阳性是影响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血肌酐升高、腹水等患者更容易发生内镜治疗早期再出血,临床应强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影响因素的预防和干预,降低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对照组(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2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2组患者在WBC、PLT、ALT、AST、PT、FIB、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TBIL、ALB、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感染、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更低的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方法以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发生PVT的例数,并分析影响患者并发PVT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2例并发PVT。PVT组与非PVT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胆碱酯酶(CHE)、谷草转氨酶(GOT)、凝血酶时间(TT)、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肝硬化家族史、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腔积液感染、肝性脑病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2.887)、PLT(OR=1.015)、门静脉内径(OR=121.341)为影响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C级、PLT升高、门静脉内径升高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4周内是否再发出血,将其分为无再发出血组(86例)和再发出血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超声检查在其出血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彩超及临床资料齐全者370例,其中出血组153例,未出血组217例.收集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对比两组间指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及性别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腹腔积液者较多,血小板计数、Child-Pugh评分、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均较低(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门静脉内径较宽、门静脉平均速度较慢、门静脉血流量较大、脾静脉内径较宽、胃左静脉内径较宽、脾厚度较宽(P<0.05).两组在脾静脉平均速度及脾静脉血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OR 0.56;95% CI 0.05~0.81;P<0.001)及白蛋白(OR 0.68;95% CI 0.12~0.91;P<0.001)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OR 1.49;95% CI 1.33~3.14;P=0.020)、凝血酶原时间(OR 1.23;95% CI 1.01~3.17;P=0.032)均为其危险因素.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OR 3.68;95% CI 2.15~8.53;P<0.001)、脾静脉内径(OR 1.45;95% CI 1.04~4.98;P=0.023)、胃左静脉内径(OR 1.88;95% CI 1.04~4.78;P=0.006)以及脾厚度(OR 2.32;95% CI 1.01~5.68;P=0.001)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胃左静脉内径以及脾厚度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时需注意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2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门静脉高压50例设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单纯肝硬化72例设为肝硬化组。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男性比例、腹水形成、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脾门静脉内径和脾脏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形成[OR=1.957,95%CI(1.37~2.45)]、脾门静脉内径增加[OR=2.334、95%CI(1.99~3.02)]、PLT降低[OR=2.439,95%CI(2.07~2.8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腹水形成、门静脉内径增加和PLT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查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食道静脉曲张(OR=3.942,P=0.001),肝功能分级(OR=1.028,P=0.003),门脉高压性胃病(OR=3.862,P=0.002)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食道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及门脉高压性胃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的198例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的时间分为24 h内内镜检查者(及时内镜检测组)125例和24 h以外行内镜检查者(拖延内镜检测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舒张压、并发症、病变部位、血红蛋白浓度,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行内镜检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生存率.结果 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合并并发症以及病变部位是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相关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及时内镜检查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9.2%,拖延内镜检查组1年生存率为94.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给予及时合理的干预,避免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茂东  尹娜  王金峰 《吉林医学》2011,(11):2196-2198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情况、胃黏膜病变情况,探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因,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0例(81.8%);PHG出血49例(44.5%);非食管静脉曲张和非PHG 20例(18.2%),其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9例(8.18%),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5.45%),其他不明原因出血5例(4.5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逐渐增多和加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可同时并存;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也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消化道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190例和非出血组2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相关临床指标,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中,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PT、ALB、HB、肝功能评分、腹水、胃底静脉曲张与非出血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减少相关危险性因素的发生,做到提前预防可以减少肝硬化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UGB)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5例,根据是否合并UGB分为出血组61例和非出血组74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UGB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出血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重度腹水、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吸烟、饮酒及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血肌酐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血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不全、严重腹水、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吸烟、饮酒、非甾体抗炎药物应用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可能是肝硬化患者发生UGB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8例,依据是否并发PVT分为对照组(无PVT)166例和病例组(有PVT)6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等资料,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WBC、RBC、Hb、ALB、TBIL、PT、APTT、FI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ALT、AST、CHE、T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化家族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腹水、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腹水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LT增高、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腹水增多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蕊 《中外医疗》2013,(23):29+37-29,3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年间11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硬化患者病因中乙型病毒性肝炎90例(77.6%),丙型病毒性肝炎10例(8.6%),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51.7%,其中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为主(91.7%)。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和消化性溃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