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苏宁  赵瑞平 《临床医学》1996,16(10):13-14
现将1986年以来我院经CT证实的180例腔隙性脑梗塞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44例,女36例。年龄31~87岁,均经CT扫描,160例共检查出腔隙灶236个,阳性率88.8%,其中单发者102例,多发者58例。病灶分布以基底节最多109个,放射冠66个,内囊46个,丘脑8个,脑干7个。依据Fisher描述,本组腔隙梗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塞1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0例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临床分析,系统讨论了本病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以及和CT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体征性腔隙”和“小脑腔隙梗塞”的概念,并对本病的选择性分布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通过66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说明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糖尿病,高血脂是其常见病因,有症状但头颅CT正常情况下应作MRI检查,以提高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提出了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CT及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塞(LI)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现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一类。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本文报告13例有症状性脑梗塞,68例无症状性脑梗塞(SCI),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脑CT特点作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2年12月以来因各种原因行脑CT或MRI检查出LI共幻例,其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40~84岁,<50岁4例,50~59岁19例,60~69岁37例,>70岁21例。既往患高血压病68例(84,0%),冠心病48例(59.3%),糖尿病13例(16.0%),高脂血症47例(58.0%)。1.2…  相似文献   

6.
张德华  邵桂泉 《临床荟萃》1998,13(19):886-887
随着影像学的进展,腔隙性脑梗塞已由清理诊断过渡为临床诊断,其发病率很高,有人统计约占脑梗塞的20%~30%,尤其是分辨力高的磁共振成像(MRI)应用,能发现更多更早的病灶.但是发现腔隙灶并不一定都是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7.
滕长青  李文纲 《临床荟萃》1999,14(23):1093-1094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内直径40~50μm深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后,脑组织缺血、液化引起的软化灶,病灶在CT、MRI影像中的直径为15~20mm、1~20mm、10~20mm不等。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现将我院老年病科1996年12月至1998年11月,收治的211例经头颅CT、MRI确诊为脑梗塞资料中,符合Fisher限定病灶在20mm以内的142例L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42例中男130例,女12例;年龄42~86岁,平均64岁,60岁以下46例,60岁以上96例。与LI相关病史有高血压病Ⅱ~Ⅲ期98例(69.01%),Ⅱ型糖尿病25例  相似文献   

8.
47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47例腔隙性脑梗塞进行了临床与CT分析。CT扫描共发现71个梗塞灶,其中46个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无症状病灶25个,占35.2%。纯运动偏瘫24例,感觉运动性中风19例,共济失调性偏瘫4例。3组间的发病危险因素、功能缺损分布和病灶平均体积未见有明显区别,神经功能缺损均不严重,预后较好。本文资料提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统计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占缺血性中风20%左右。本文按照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3次修订的诊断要点[1]对103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CT特点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3例病人中,年龄41~用岁,平均64.2岁。男62例,年龄41~幻岁,平均62.8岁,女41例,年龄43~sl岁,平均65.7岁。男女之比为1.引门,50岁以上96例(占93.2%)。既往史:有高血压病72例(70.0%),糖尿病18例(l.5%),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等)27例(26.2%),脑血管病16例(15.5%),其中脑血栓…  相似文献   

10.
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220例腔隙性梗塞病例共292个梗塞灶均为0.25~1.5cm大小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平均CT值为15Hu,33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要密切注意其发病时间及进行第二次CT复查,运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塞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塞(LI)是指脑部穿通动脉发生梗塞后,由巨噬细胞将梗塞处脑组织移走而遗留下的小腔,直径1—20mm不等。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现将我科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84例L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塞(LAC)是指大脑的脑动脉深穿支及其分支阻塞引起的皮质下深部和脑干的小梗塞灶,其直径在3~20毫米之间。由于LAC的病灶微小,且常发生在不重要的地方,往往使部分病人在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LAC的重要或唯一的诊断手段。本文对我院收住院的12例LAC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朱强 《临床荟萃》1996,11(23):1077-1078
腔隙性脑梗塞(LI)是指脑深部穿透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小的局灶软化,直径在0.2~15mm。以往多数人认为其病变轻、预后较好,但目前观察并非完全如此。本文对我院1992年3月~1996年3月的一组腔隙性脑梗塞作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塞形成机制CT表现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MRI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塞可被明确地发现及定性。本文统计了200例病例,其中97%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引起,2%是由外伤引起,1%是由炎症引起。CT表现直径为0、2~1.5cm小圆形,小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可分布在脑组织的各个部位,但以内囊、基底节区、白质内多见。系由直径在200μm以下小穿支动脉阻塞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头痛,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为主,也有无症状或病变部位与体征不相符合者。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相对较少见,自CT及MRI广泛开展于临床以来,陆续有些报道,其发病率远少见于脑挫裂伤。现将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作如下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为3个月~42岁,平均为20.7岁,均有明显头部外伤史,8例有脑外伤后短暂性意识障碍,17例有外伤呕吐。2)临床表现;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9例,其中4例伴有运动性失语,无定位症状的4例,反复阵发性抽搐3例。外伤至偏瘫出现时间为:外伤后立即出现者4例,伤后1~12 h13例,13~48 h4例。本组病例均经CT或MRI一次或一次以上检…  相似文献   

17.
随着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的应用,腔隙性脑梗塞病例发现增多,本文对病灶在10mm以下的52例腔隙脑梗塞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预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软化灶,其直径一般为1.0~1.5mm,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脑干。在颅脑外伤后,单纯发生基底节一内囊区的腔隙性脑梗塞,文献报道甚少。本文作者收集整理了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36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并就其临床表现、CT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任俊英  刘现军 《新医学》1990,21(5):244-244
本文分析101例腔隙性脑梗塞,男77例,女24例。以纯运动偏瘫(56%)多见,纯运动性偏瘫伴运动性失语(24%)次之。既往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史的中老年人,有神经系统症状而神经系统体征有明显孤立性,应考虑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