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3
哮和喘,历代医家称之不一,至元代朱震亨始将哮与喘合二而一统称哮喘,一直沿用至今。对古代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哮喘之名还应一分为二,即分哮证与喘证二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哮证,呼吸时气动痰鸣,喉间如水鸡声,以声响为著;喘证,呼吸迫促,气息声高,以喘呼为著。哮证因禀赋不足,痰饮留伏,受诱因触动而发;喘证多因肺气为外邪所束,失于宣肃所致。哮证除外感引发并见表证者外,多属虚证,其治以扶正为主;喘证除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脾气虚者外,多属实证,其治以祛邪为主。如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出发,哮证似可与支气管哮喘、喘证似可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名相对应,这样更能深化对两证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两辨”的施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哮证”和“喘证”范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后世医家多合称哮喘。因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有“内科不治喘”之说。我们1999年以来采用加味金丹穴位敷贴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患,是呼吸科的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本病发作时喉中有水鸡(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不能平卧.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此后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沿称哮喘,简名哮证、哮病,以示与喘证有别;喘未必兼哮,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哮喘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仅就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理特点及中医辨治思路及要点,略陈管见如下。1 审外邪偏于治风支气管哮喘中医属哮证范畴,病因多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哮证始发多外邪为患,此所谓“外有非时之感”。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外邪诱发哮证,风邪首当其冲,勿论寒热。哮证发病迅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冬春季节尤多复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这些都与风邪“善行数变”等特性符合。蒋宝素云:“哮病屡发,以治风为主”,切合临证治哮之旨。因此,祛除外邪以治哮喘,尤应偏于治风:或…  相似文献   

5.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因痰扰于肺 ,遇感诱发 ,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之证。由于其反复发作 ,危害较重 ,笔者根据“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的原则 ,总结出防治哮喘发作的四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1 从肺论治此  相似文献   

6.
哮喘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其诊治困难,故受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景岳全书》言:“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近年来局部地区小儿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临证时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哮与喘不同,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盖哮证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临证时常同时出现,故合称为哮喘。  相似文献   

7.
哮喘本是两证,即哮证与喘证.哮指喉中有痰呜音,喘指呼吸困难而急促,两者相兼名为哮喘.哮喘是缠绵难愈之病.现应用“刺络疗法”治疗哮喘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文112例均系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其中男性68例,女性44例,年龄38岁至76岁,平均年龄58.7岁.  相似文献   

8.
马玲  王玮  吴少东 《河北中医》2009,31(2):213-215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哮证范畴。急性期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学根据哮证发病的特点,分为寒哮、热哮,辨证使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治疗热哮;小青龙汤以及三拗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寒哮。哮证常反复发作,不易根除,或哮证日久,病情缠绵,使肺、脾、肾三脏受损,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后期由于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心阳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心阳暴脱之喘脱危候。故支气管哮喘稳定期或恢复期应用中医补益法调治,使病程缩短,发作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哮喘是中西医疑难疾病之一,虽然近年来对其发生机制研究较多,但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以及哮喘发病的内在规律仍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亦难以提出哮喘的根治方药。本文试图从中医角度分析哮喘病因病机及其发作期冷热分型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中哮喘属哮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哮有宿根,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常由外邪诱发。现代医家认为哮喘  相似文献   

10.
赵玉兰 《光明中医》2012,27(6):1239-1240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的"哮喘"范畴,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哮多实证或本虚标实,而分为寒哮、热哮;喘则有虚有实,而分实喘、虚喘;哮证久病,在缓解期常表现为虚喘证候,在临床护理中根据哮喘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哮喘的复发,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肺系疾患中常见的病证。《临证指南》称哮证为“宿哮”“沉痼之病”,因而在治疗上有一定难度,根据笔者临床治疗体会,整理如下。 一、发作期治疗需分清寒热 哮证发作期根据症状,归分为冷哮、热哮两个类型。冷哮证见喘憋气逆,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其咳不甚,疲质稀薄,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选射干麻黄汤、三拗汤加减。常用药有射干、麻黄、杏仁、  相似文献   

12.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13.
痰瘀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所谓哮喘,即指呼吸急促困难,喉间痰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严格来讲,“哮”和“喘”是有区别的。“哮指声响名”,“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而一般统称为哮喘。 1 痰和瘀的关系 痰和瘀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血为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津血之间在生理上同源,相互生化。病理上均为阴邪,异名同类,关系密切。无论何种原因所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皆可生痰致瘀,或是以痰为显,或是以瘀为尤,或痰瘀并生。追溯其源,痰来自津,瘀本乎于血,痰阻血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利琴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6-1477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疾患,病因可分为主因与诱因两方面。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形成发病的潜在因素,诱因包括外感风寒暑湿,或吸入花粉烟尘,饮食酸成肥甘,生冷海腥,恼怒气逆,劳倦乏力等。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哮病。在发作期可通过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来进行治疗和施护。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哮喘,与西医支气管哮喘含义大致相同,是一种发作性的、且具有过敏性的常见疾病。前人认为:哮与喘略有不同,哮症痰如鸡声,声粗胸满。喘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得平卧。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治疗时哮症以行气化痰为主,喘症以解表或者纳气归元为主。哮喘一般在冬春之交发作,也有在秋天的,严重者一年四季经常发作。几年来,我应用自拟的哮喘麻附汤和哮喘补益汤于临床,颇有疗效,有的控制了病情,逐步好转,有的得到了根治。  相似文献   

16.
陈笑平 《四川中医》2000,18(3):11-12
近来,中西医对哮喘的不同认识已引起医界的日益重视,但对其思维方式的讨论却不多见。为此,笔者愿借此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同道同仁。1中医对同伟的认识与其思维方式1.l注重时间(动态)思维由于传统中医的理论核心是建立在以时间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之上的,因而对哮喘进行辨证论治时,总是注重于哮喘的时间性的(或动态性的)特征,甚至就连对哮证与喘证的划分也是如此。如《临证指南医案爆》认为喘证“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证治汇补·哮病》说:“哮为痰险之久…  相似文献   

17.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为标,平时以正虚为主,治疗采取“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原则,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采取中药加减配合针炙,割治埋线、敷贴法,往往使哮喘患者、尤其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哮喘治验     
哮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呼吸急促,伴喉间哮鸣声。喘则发作时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为主症。哮必兼喘,临床上多相提并论。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主张发作时攻邪为主,不发作时扶正为主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不离其旨。笔者以前按扶正、化痰、止喘的原则来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小虎  Julia Kravitz 《新中医》2015,47(4):314-315
<正>哮喘,古代中医将之分为哮和喘两类。哮证,是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简称哮;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现代中医一般把哮和喘并称为哮喘。《内经》中哮喘多以"喘鸣"喘咳"喘呼"等名称出现。情绪,在中医学概念中通常用"七情"来概括,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均属于《内经》中  相似文献   

20.
哮喘贴片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哮喘-中医学“哮”和“喘”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病证,“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据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