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医药特色治疗等中医药研究文献的综述,总结和展望了中医药对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香  田耀洲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49-851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由于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实施病因的一级预防非常困难,所以胃癌前病变成为胃癌防治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对逆转胃癌前病变有很大优势,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虽然中医药在胃癌癌前病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收集并整理近5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文献,从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辨证分治、经方、验方、中成药加减治疗及其他治疗方面概述本病的中医特征,总结各名家经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同时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进行概括。归纳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与不足,指出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胃癌前病变是临床常见且需及时干预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样,治疗标准不一,若未经干预易发生进展,甚至发生癌变,威胁生命。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独具特色且收效颇丰,无论是中药内服、针灸外治,还是中医特色疗法以及民族医药疗法均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综述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Ki-67表达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5月。收集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其对Ki-67表达及临床疗效的影响。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19,1.38),Z=6.82,P<0.00001]高于对照组;Ki-67表达率或表达积分[RR=0.40,95%CI=(0.30,0.54),Z=6.18,P<0.00001;SMD=-0.48,95%CI=(-0.68,-0.28),Z=4.61,P<0.00001]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Ki-67表达更低,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优势明显,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胃癌前病变的逆转治疗存在着分期治疗的原则,早期以化痰消瘀、袪邪解毒、疏肝和胃治其标;中期主要根据辨证分型,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后期以益气健脾、养阴和胃培其本。大量文献证实分期治疗胃癌前病变能够取得满意疗效,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的优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列举近5年胃癌前病变相关的常见分子信号通路和中医药在癌前病变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在中医治未病"既病防变"理论指导下,重视胃癌前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总结中医药在信号通路治疗靶点,期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不少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研究胃黏膜癌前病变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对早期诊断胃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CAG多局限于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使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使胃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就目前对中医血瘀证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药角度综述了近年来胃癌前病变实验研究进展,说明了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机理与以下几点有关:中药可保护胃黏膜、抑杀幽门螺杆菌、调节免疫的作用、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的表达及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抑制端粒酶活性等环节治疗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实验模型研究及机制研究等方面来阐述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参考文献共28篇。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包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ATP),演化为癌已被学术界认同。随着胃癌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防治胃癌前病变已成为胃癌二级预防的重点,这一重心转移与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医药治疗能使部分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或减少,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尚缺少完整的诊疗总结和体系,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发展前景,以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早治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对阻止疾病演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证候群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证候群癌性疼痛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62例应用大剂量磷酸可待因片患者配合应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值VAS,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与剂量稳定天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VAS疼痛评分各证候组显著降低(P<0.01);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及剂量稳定天数肝肾系证候群组短于肺系及脾胃系证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肺系证候群组镇痛维持时间显著提升(P<0.01),脾胃系证候群组镇痛维持时间有所提升(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三证候群组疼痛均改善,肺系及脾胃系证候群组镇痛疗效较好;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及剂量稳定天数肺系优于肝肾系及脾胃系证候群组。各证候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中药治疗大肠癌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搜集近5 a来关于中药治疗大肠癌机理的实验研究相关文献,按中药不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中药在临床实践及体内外实验中已证实有明确抗大肠癌活性,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可能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抑制粘附与侵袭转移、调节免疫功能等。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大肠癌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长期慢性的非可控炎症使得胃黏膜长时间处于高炎性反应状态,或可诱导胃恶性肿瘤的发生,该过程为胃“炎癌转化”。目前中医药治疗CAG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本文从中医药改善胃黏膜萎缩和改善肿瘤形成前微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其治疗CAG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G、干预“炎癌转化”、逆转癌前病变提供证据支持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常见病因有饮食劳倦,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涉及肝胆肾等脏腑。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主要研究方法:①分型论治;②专方加减。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模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许云  杨宇飞 《世界中医药》2014,9(7):828-832
目的:综述与评价结直肠癌的中医药诊疗研究进展。方法:中医药目前是我国结直肠癌多学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辨证规律研究、治疗进展、疗效评价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辨证治疗结直肠癌的客观化研究成为热点,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得到进一步肯定,但仍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适用于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标准,仍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结论: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仍需进一步的多单位协作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胃降逆法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及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药治疗组以和胃降逆法治疗,选用和胃降逆方1包;西药治疗组以奥美拉唑胶囊20 mg。两组均1日2次,共8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及食管黏膜病理活检。观察和胃降逆法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食管黏膜内镜改变。结果:和胃降逆法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其总有效率达96.77%,与西药奥美拉唑的总有效率(94.83%)相当;同时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积分。结论:和胃降逆法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明显改善食管黏膜内镜分级改变。  相似文献   

18.
从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辨病论治,防治化疗的毒副作用等探讨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指出:在急性白血病联合化疗中加用中药确实能起到扶正养胃以资化源,解毒、行痰、消瘀以杀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特点。方法:根据补肾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分析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可行性;总结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归纳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特点。结果:淫羊藿、鹿茸、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但缺少单味中药或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理及机制研究,也缺少单味中药应用治疗相应疾病中医药理论的较好支撑。结论: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效,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