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张彬 《淮海医药》2024,(1):17-2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依据不同妊娠结局将观察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32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7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及观察组3个亚组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预测纤溶指数(EPL)、纤溶指标(LY30)],绘制ROC曲线分析PT、TT、APTT、AT-Ⅲ、D-D、EPL、LY30及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PT、TT、APTT、AT-Ⅲ[(9.56±1.13)s、(12.41±1.15)s、(25.69±2.13)s、(91.63±7.58)%]均小于对照组[(13.02±1.28)s、(16.18±1.25)s、(34.58±2.41)s、(105.89±10.12)%],观察组3亚组间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活性炭逆转利伐沙班对凝血试验干扰的效果。方法 取体检人群临床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后的枸橼酸钠抗凝血样本,每次方便抽取20例,重复24次,共纳入480例。将20例血浆样本混合配置成正常混合血浆(NPP),取1 mL NPP为N1组;NPP经活性炭处理后为N2组;NPP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利伐沙班为N3组:100 μg/L(N3A组)、200 μg/L(N3B组)、300 μg/L(N3C组)、400 μg/L(N3D组),每个质量浓度重复6次;N3组经活性炭处理后为N4组。收集急诊科首次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患者22例,首次服用利伐沙班前6 h和后6 h采集血样分别为S1组和S2组,S2组经活性炭处理后为S3组。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测定N3组和S2组的利伐沙班质量浓度。检测N1、N2、N3、N4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和N1、N2、N3、N4、S1、S2和S3组抗Xa因子(Anti-Xa)活性。结果 与N1组比较,N2组PT、APTT、INR、FIB、PC、PS、AT-Ⅲ、Anti-Xa、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组PT、APTT延长,INR水平,PS、AT-Ⅲ和Anti-Xa活性升高,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降低(P<0.01),PC活性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4组APTT延长,PS、FⅤ、FⅧ、FⅪ、FⅫ活性降低(P<0.01)。与N3组比较,N4组PT、APTT缩短,INR水平,PS、AT-Ⅲ和Anti-Xa活性明显降低,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升高(P<0.01),FIB水平和PC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1组比较,S2组Anti-Xa活性升高,APTT延长;S3组APTT延长(P<0.01);与S2组比较,S3组Anti-Xa活性降低,APTT缩短。N3A、N3B、N3C和N3D组PT、INR、APTT、PS水平及Anti-Xa活性逐次升高,FⅤ、FⅦ、FⅧ、FⅨ、FⅪ活性逐次降低(P<0.01);N3组、S2组利伐沙班质量浓度与Anti-Xa活性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89、0.969,P<0.01)。结论 活性炭能有效去除血浆中的利伐沙班,可以逆转由利伐沙班引起的异常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孙乐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9-63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60例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对照组20例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观察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和PLT无显著差异,Fbg明显降低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月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筛选早期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或股骨头置换术患者76例为试验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3、5、7 d机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人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因子(TF)水平。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PT、APTT、GMP-140、TpP、AT-Ⅲ、FIB、t-P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vWF、TF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手术前比较,D-D、GMP-140、TpP、FIB、TF、t-P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围术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有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体凝血活性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减弱共同形成了术后高凝状态的病理学基础。2GMP-140、vWF、AT-Ⅲ、D-D、FIB是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指标。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对早期发现围手术期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针对性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万方锐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55-25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足月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根据病情将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和对照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每组20例。3组均进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外周血血小板值(PLT)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值。结果观察1组所有的检测结果与对照比相比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2组的APTT、Fbg、PT、PLT、T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D-D二聚体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足月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可将FDP、D-D二聚体结合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满月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以期寻求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观察AIDS不同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影响性;观察栓塞AIDS患者和未发生栓塞、健康对照患者在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PT、APTT、TT、Fib、PLT、D-D上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在PT、APTT、TT、Fib、PLT、D-D上较未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含量最高,其次为未发生栓塞组,和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在PT、APTT、TT、Fib、PLT、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AIDS患者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240例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早产儿120例和足月儿120例):12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A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A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A2组)40例;120例足月儿也同样分为对照B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B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B2组)40例.检测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 与对照A和B组比较,观察A1和B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FDP、D-D二聚体、PLT均无显著差异,观察A2和B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PLT无显著差异,Fbg降低、FDP明显升高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D-D二聚体和FDP三者结合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为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桂郁金多糖体内抗凝血作用和含药血清体外纤溶活性。方法小鼠连续3 d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桂郁金多糖,分别检测全凝血时间(CT)、凝血因子Ⅱ(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因子Ⅰ(Fbg),并将含药血清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进行体外纤溶试验。结果桂郁金多糖能明显延长CT、APTT和TT(P<0.05),对PT和Fbg无明显影响;含药血清体外无纤溶活性。结论桂郁金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内抗凝血活性,该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相关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观察组(疾病分期:高凝期26例,低凝期50例,纤溶期2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凝血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检验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TT、APTT、FIB、PT、INR、AT-Ⅲ、FDP、D-D分别为(21.66±2.46)s、(39.65±2.33)s、(1.65±0.42)g/L、(19.12±1.23)s、(2.07±0.52)、(70.23±19.23)%、(36.03±9.22)mg/L、(8.52±5.22)mg/L,对照组分别为(13.46±1.65)s、(28.15±4.74)s、(2.88±0.15)g/L、(12.22±1.20)s、(1.03±0.33)、(88.14±15.24)%、(4.23±0.22)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茸保胎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地屈孕酮+阿司匹林)用于复发性流产(RSA)合并血栓前状态(PT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纤溶系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RSA合并PTS患者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屈孕酮+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茸保胎丸治疗。连续用药至妊娠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7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至妊娠结束,统计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92%(47/48),与对照组(87.50%,42/48)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TT和PT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P<0.05),AT...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进行性血浆凝血酶抑制剂,它除了抑制凝血酶和因子 Xa外,还通过与各种蛋白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Ⅸ、Ⅺ、Ⅻ和纤溶酶。目前的一些 AT-Ⅲ检测方法,都是根据 AT-Ⅲ的凝固抑制性质或免疫学性质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纳豆激酶(recombinant nattokinase,r-NK)大剂量重复给药对Beagle犬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用血凝仪采取凝固法依次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ELISA法分别测定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活性。结果:大剂量(2.24×10~5 u·kg~(-1))重复静脉注射r-NK可导致凝血障碍,引起多发性、弥漫性出血,最终导致动物死亡;给药后2周Beagle犬血小板计数均下降,PT明显延长,Fib含量均明显降低,PLG活性升高。结论: r-NK大剂量重复给药可破坏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导致Beagle犬凝血功能降低,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及血小板数量(PLT)的检测,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3月就诊于我院并确定为肾病综合征的83例患者为论文研究组;选取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并对各项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明显缩短(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T缩短(P0.05),无统计学意义;FIB、PLT明显升高(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病综合征(NS)患者在临床中常常伴有高凝状态,因此及早检测凝血与血小板参数可以有效的监测本病,预防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时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76例PNS患者活动期及缓解期血浆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Ⅹ、Ⅺ活性(FV: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并与4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PNS活动期FⅤ:C、FⅦ:C、FⅧ:C、FⅩ:C水平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升高(P〈0.05),FⅨ:C、FⅪ:C水平较缓解期和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FⅤ:C、FⅦ:C、FⅧ:C、FⅩ:C水平在PNS活动期明显升高,为PNS高凝状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腩出血急性期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方法 检测68例颅脑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并在急性期手术的患者(A组)和40例健康人(B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定量(D-D).结果 与B组比较,A组Fig、D-D水平显著升高(P<0.01).不同部位脑出血各项凝血指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手术后血浆Fig、D-D含量增加,提示脑出血急性期术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岩藻聚糖硫酸酯FV对大鼠的抗凝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20、10、5、2.5、1.25、0.63mg/kg尾iv给予Wistar大鼠,给药15 min后,采血测定大鼠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确定量效关系;以5 mg/kg尾iv给予Wistar大鼠,给药0、7.5、15、30 min以及1、2、4、6、12、24h后采血测定大鼠凝血功能,确定时效关系,并测定5、2.5、1.25mg/kg剂量下FV的生物活性半衰期;以发色底物法检测在抗凝血酶Ⅲ(AT-Ⅲ)或肝素辅因子Ⅱ(HC-Ⅱ)存在下,FV对凝血酶(Ⅱa)、活化的凝血因子X(Xa)、活化的凝血因子Ⅸ(Ⅸa)等的作用。结果 FV0.63mg/kg能显著延长APTT和TT,剂量高于10mg/kg时PT显著延长,Fib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FV 5 mg/kg能够在4 h内显著延长APTT和TT,药后60 min内显著延长PT,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FV 5、2.5、1.25 mg/kg的抗凝效应均以一级动力学的方式消除,药效衰减速率常数(K)分别为0.013、0.019、0.048 min~(-1),抗凝效应半衰期(t_(l/2))分别为53.3、36.5、14.4 min。FV对Ⅱa、Ⅹa、Ⅸa无明显抑制作用;对Xa内源性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IC_(50)为7.8μg/mL,且不依赖于AT-Ⅲ和HC-Ⅱ;依赖于AT-Ⅲ,FV对Ⅹa外源性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IC_(50)为11.6μg/mL。结论 FV以Xa内源性激活复合物为主要作用靶点,显著抑制该复合物的激活,发挥良好的抗凝活性,量效、时效关系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环孢素联合地尔硫[艹卓];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环孢素联合地尔硫[艹卓]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凝血—纤溶指标及不良反应,肾功能包括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凝血—纤溶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结果观察组患者缓解率为7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2%(χ2=3.957,P=0.047)。治疗后,2组患者24 h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PT、APTT、TT、D-D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5,P=0.635)。结论环孢素联合地尔硫[艹卓]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较单纯常规激素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可有效改善凝血—纤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