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补泻涵义与补泻手法《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又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说明祖国医学的补泻概念,是根据病症的虚实提出来的。而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补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的补泻亦是从虚实立论。因此,《内经》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以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等针灸治疗法则。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如徐疾、迎随、捻转、提插呼吸、开阖、九六等,并进而发展成“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此外,还有弹、弩、盘、摇、飞、括等辅助手法。近人执简驭繁,将  相似文献   

2.
浅谈针法补泻1何谓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法则,而在针灸治疗上尤其重要。补泻这一法则是在"虚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虚者指正气虚而言,实者乃指邪气实,正虚须要扶正,邪盛须要去邪。《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没有虚实...  相似文献   

3.
《内经》云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而补泻行焉”,补与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尤其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补泻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根据对疾病虚实的辨证 ,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 ,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内经》云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历代针灸医家在此法则指导下 ,创立了各种针刺补泻方法。各医家对针刺手法的探究很多。但笔者在长期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现 ,很多的所谓补泻手法的作用有过分夸大之嫌。而选穴方法…  相似文献   

4.
推拿疗法以其简便、实用、痛苦少而深受患者的欢迎。推拿治疗疾病是依据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几千年来,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步充实了“虚实”理论,总结出:病有虚实,治法则有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污之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目前学者意见颇不一致,值得讨论和研究。据前人之经验并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谈一些看法。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病有虚实之辨,针刺手法必有补泻之别《针灸大成》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切疾病均有虚实之分,所以针刺治病就有补、泻之异。《灵枢·口问》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内因、外因或不内外因,其结果不是正虚,就是邪实,虚实偏胜。古代针灸学家根据这种病理状况,创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法则,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促使人体内在因素发生转化,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  相似文献   

6.
历代针灸著作对补泻的论述是很多的。考诸《内经》,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之说。由此可知“补泻”是针对“虚实”而言的。何谓虚实?“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明·高武《针灸素难要旨》注解:“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无)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由是,我们对“补”泻”二词的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问题,历来为针灸医家所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应用体会,仅对针刺补泻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欲施补泻,首辨虚实虚实是疾病的病理反映,是正邪相争的表现;补泻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调经论》云:“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故补泻不仅是针刺的基本法则,也是建立在机体虚实病理基础之上的,即如果没有机体的虚实病变,补泻就无从谈起。因此,谈到针刺的补泻,必然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9.
《素问·三部九假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有虚实之分,治疗有补泻之别。虚实以分疾病的性质,补泻以别治疗的方法。补泻必须以虚实为基础,若离虚实,就无以言补泻。补泻手法不光在针灸上,在按摩推拿中也有运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怒,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周建伟教授认为中风偏瘫亦有虚实之分,故治疗时遵循辨证求因、审证论治的原则,将头皮针疗法与徐疾补泻法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本文就理论依据、操作方法、经典案例三个层面介绍周教授使用“头皮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偏瘫经验,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呕吐的辨治,论述颇详,读之很受启发。今不揣愚陋,略撰心得如下: 一、病机辨寒热虚实,治疗分温清补泻呕吐虽属胃气上逆,但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异,因此治有温清补泻之别。诚如《直指方》所说,呕吐“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景岳亦云:“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可谓言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13.
周学海,字澄之,清皖南建德人。周氏读书甚博,编著很多,如《读医随笔》、《伤寒补例》、《诊家直诀》、《形色外诊简摩》以及脉学四种等。《读医随笔》乃作者临证心得结晶,其中尤对补泻法的运用,有许多独特见解。以下仅举数则以窥一斑。 1、虚实相兼,补泻同施虚者用补,实者以泻,人皆知之。唯虚实相兼,医者最感棘手,欲以补之,则恐妨其实,欲以泻之,则恐妨其虚。周氏提出,此当补泻同施,不可先治其虚,后治其实,这是因为“邪不解则不受补,有邪而补,徒增壅住,且积日之虚,岂暂补所能挽回乎?”补泻同施  相似文献   

14.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  相似文献   

15.
读您刊楼百层老中医《试论针刺平补平泻法》(1982年第4期“针灸”栏),觉得有必要追索“平补平泻”针法始源。病有虚实,治有补泻。《素问·厥论》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临床中典型虚实的病证较少,更多的是“不盛不虚”。所谓“不盛  相似文献   

16.
虚实乃中医辩证之纲,施治之本,所系者重矣!然临床中常见之虚证实证,辨治并不困难,纵有大虚大实,亦不乏补泻法则;但对虚实夹杂之症,其中轻重缓急,若非体察细致,处治精当,便难以取效了;更有“通体皆现虚象,一二处独见实证‘或’通体皆现实象,一二处独见虚证”之证,张景岳谓之“独处藏奸”,俞根初谓其“最为吃  相似文献   

17.
针灸手法,有补亦有泻。这是古人长期通过临床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最后总结成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内经记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言病症之虚实,当用何法施治。针灸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在临床上辨症论治的。针灸虽有补泻,然补泻仅是手法的不同名称,并非能直接起到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的作用;而针灸补泻的作用是间接通过经络的调解而发生的。关于针灸补泻问题,自古至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18.
对内经基础理论研究发现,内经疾病理论是以虚实补泻论疾病的产生与治疗。现实的八纲辨证与阴虚证阳虚证理论,是没有完全认识理解内经疾病核心理论,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对内经虚实之证理论研究,与现实寒热虚实及阴虚阳虚之证病例研究,都证实了虚实之证理论是传统医学对疾病产生与治疗的理论。内经的虚实补泻理论可以解释八纲与阴虚阳虚之证所论述的疾病,从理论到病例都能验证虚实之证理论的合理完整性。结果:"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处百病,调虚实""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疾病产生与治疗的理论。结论:虚实之证理论是传统医学对疾病产生与治疗合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20.
使用灸法治疗各种虚实寒热之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里的补泻之法当然也包括灸法的补泻原则在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提出了“火郁发之”的理论,王冰将发释为灸法,因此,可以说艾灸适用于各类证候。《红炉点雪》在运用灸法治疗虚实证候中充分发挥了《内经》这种理论并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