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荣桥  张金鼎 《山东医药》2004,44(28):19-19
1996~2003年,我院收治有机磷中毒患者162例,其中引起肾脏损害4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5~79岁。中毒农药为敌敌畏16例,马拉硫磷15例,乐果6例,甲磷胺2例,敌百虫1例。其中口服中毒37例,接触中毒3例。中毒轻度2例,中度23例,重度15例。患者以往均无肾脏病史。除有机磷中毒表现外,肾脏损害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相似文献   

2.
凡是由药物、化学物质或生物毒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者,均称为中毒性肾病。此类疾病中的大多数均由药物毒性所引起,故这部分中毒性肾病也可称之为“药物性肾病”。与非老年人相比,老年人更易于发生中毒性肾病(图1),而且程度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民间常用鱼胆汁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眼病等,常发生中毒现象,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肌损害,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就我院1996-2002年收治的38例鱼胆汁中毒患者中出现的5例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中毒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引津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1):781-782
外源性化学物引起中毒常见于职业性或生活性,了解患者接触毒物的品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在少数情况下,中毒患者从未意识到自己已接触到毒物,自吸收毒物到发生中毒都在受害者(患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方式所引起的中毒,称隐匿性中毒。由于目前接触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分析了18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病历,年龄16~40岁,18例病人均为急诊室未治疗前经心电图证实,10例使用强心药物,余均在救治有机磷中毒的过程中转为窦律,此18例病人既往无心房纤颤及心脏病史。分析提示:有机磷中毒使体内乙酰胆碱,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及毒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而发生心房纤颤,积极抢救有机磷中毒,可使房颤转律。  相似文献   

6.
百草枯中毒92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草枯为农作物除草剂,近年来因高效价廉而广泛应用.故中毒病例不断增多。近6年来.我们收治9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55例.年龄10~65岁、平均31.2岁。职业中毒6例,口服(自服或误服)20%百草枯原液中毒86例,口服量6.5-200ml,平均26.5ml。轻度(局部接触或摄入(20mg/kg.无重要脏器损害或仅有轻微损害)6例,表现为眼睛或局部皮肤灼伤.呼吸道吸入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的危重病人。由于中毒程度重,住院时间长,阿托品等药物的大剂量应用均可导致尿潴留现象发生。导尿并留置尿管是对有机磷中毒病人的重要护理措施。但留置尿管时间较长时,易发生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8.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一氧化碳(CO)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与心电图变化,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4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肌酶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不同程度CO中毒者血清心肌酶检测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毒程度越重血清心肌酶越高。结论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通过观察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肌酶与心电图改变有助于了解心肌损害程度及损伤是否继续存在,对指导制定抢救措施意义重大,并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观察指标及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肌损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肌的损害情况。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3月我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住院患者48例分为轻、中、重度中毒3组,分析其血清心肌酶值差异和心电图改变。结果4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32例血清心肌酶值升高,占66.7%,轻、中、重度中毒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有心电圈改变者28例,占58.3%,以ST—T改变为主,中毒越重。心电图改变越明显。结论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害发生率,中毒越重。心肌损害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慢性汞中毒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ng Y  Song R  Li C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1):950-953
目的 分析慢性汞中毒对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以提高对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2006--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慢性汞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慢性汞中毒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感觉异常(6/8例)、思维缓慢及精神异常(3/8例)、肢体无力萎缩(3/8例)、震颤(4/8例)、睡眠障碍(3/8例)等.结论 慢性汞中毒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鉴别.尽早诊治会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 (CO)中毒对心脏的损害 ,使急性CO中毒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结果 :15 8例急性CO中毒患者中 87.3%出现昏迷 ,12 .7%出现心力衰竭 ,随机将其中 6 5例中毒患者作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 ,发现 5 6例出现心电图改变 ,4 4例出现心肌酶改变。结论 :急性CO中毒不仅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对心脏的损害也很严重 ,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以剧烈疼痛为突出表现的亚急性汞中毒病例。方法分析10例亚急性汞中毒患者的中毒原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结果10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的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经驱汞治疗2~9疗程后,尿汞均正常,全身疼痛消失或减轻。结论汞中毒可导致周围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3.
头部MRI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部MRI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 对16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患者在发病3天内进行影像学检查,行头部CT检查111例,MRI检查135例,其中两项均做80例。结果 头部MRI在确定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对脑损害程度、病变部位、病灶数目、病灶大小、病变出现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头部CT,且急性期颅内损害对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具有直接关联作用。结论 头部MRI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严重肝病患者静脉误用二甘醇后中毒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毒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使用病例分析方法,分析静脉注入二甘醇的6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二甘醇中毒组与无中毒组临床特点的差异,分析发生中毒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发生二甘醇中毒,且都出现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11例出现消化道症状或消化道症状加重;10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以颅神经及外周神经为主;13例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中毒后血WBC、RBC、Hb分别为(9.78±3.75)×10^9/L、(2.32±0.76)×10^12/L、(79.5±23.6)g/L,WBC明显升高(P=0.008),RBC和Hb降低(P值分别为0.014和0.018)。中毒患者肾组织活检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及间质炎症。12例中毒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用药前诊断为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合并使用利尿剂、腹水、存在肾脏基础疾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之间静脉注射二甘醇前血中性粒细胞计数、BUN、Cr、钙离子和磷离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静脉二甘醇中毒主要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胃肠道症状以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贫血和WBC增高;病死率高;用药前存在严重肝脏疾患、肾脏疾病、潜在肾损害、感染可能是发生静脉二甘醇中毒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提高,血液灌流技术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抢救药物和毒物中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4年6月开展此项技术,至2005年12月止用于抢救各种重度中毒患者2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者对心肌的损害及心肌损害时的心电图(ECG)变化,阐述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方法分析102例ACOP者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中97例出现ECG异常,占95.1%,且与中毒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ACOP可致心肌损害,应及早应用保护心脏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姚光弼 《肝脏》2008,13(6):535-535
本图谱记录了人类在开发自然界过程中,环境中的毒物对人体损害的珍贵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意识加强,我国大中城市中的工业中毒基本上得到控制,但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中仍不断有职业性工业中毒的事件发生。生活在城市中的临床医师对职业中毒性疾病(包括工业中毒性肝病)知之甚少,易造成误诊。实际上,对于职业中毒性肝病,只要能及时诊断,合理应用正确的解毒剂,避免继续与毒物接触,就能控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了解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于2006年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结核+药物”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1996至2005年的文献,对文献的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抗结核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率、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预后等。结果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17篇。近10年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12.62%,其中以肝损害的报告发生率最高,合计发生率为11.90%。不同诊断标准、不同性质研究单位、不同研究类型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区别,但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转归较好,在报告了转归的文章中,85.84%的患者不良反应治愈。结论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群发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比较采用血液净化(包括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技术)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64例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毒蕈中毒常有肝、肾、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消化道、凝血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显示(APACHEII评分),随分值增加,病死率递增。40例联合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净化,治愈率为75%(30/40);24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治愈率仅为25%(6/24),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Au、、AST、TBil、DBil、GLB、Bun、HBDH、P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而治疗后ALB、TD、Cr、CK、CKMB等指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随脏器损害增多,病死率递增,血液净化治疗对抢救重症毒蕈中毒有肯定的疗效,能较好的清除毒蕈毒素,减少毒素吸收,减轻肝、肾功能损害,改善凝血功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根据病情需要及早行血液净化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口服杀虫脒农药原液能引起上消化道黏膜损害,目前,在基层医院,服药中毒的病例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我院于2002年4月-2004年10月共收治20例杀虫脒中毒患者,我们使用日本富土能WG-88FP型彩色电子胃镜对该类患者进行了检查,观察上:消化道黏膜的受损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