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艮有  黄晓燕 《医学信息》2006,19(5):879-880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2003年3月~2005年11月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早期实施体位疗法设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实施早期体位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比较两组患儿呕吐、吸入性肺炎、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3d后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且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 体位护理能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引至的呕吐、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作为一个症侯群,在一儿中发病率很高。若返流物阻塞呼吸道,可使患儿窒息死亡。是新生儿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观察17例发生返流性窒息后新生儿的抢救,采用以清理呼吸道为主辅吧心外按压及药物治疗,结果抢救成功16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为94%。结论:发生该病后,应迅速彻底地清理呼吸道,解除呼吸道的梗阻,可使窒息尽快恢复,减少甚至于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否则,可致新生儿猝死。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胃食管反流对气管粘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早期应用益生菌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早产儿早期应用益生菌后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可以进行喂养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予常规喂养基础上加上益生菌喂养作益生菌组,另40例只予常规喂养的作对照组,喂养2周后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胃食管pH值变化。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是25.7±5.2、4.5±0.7、10.6±1.1、32.6±8.4、5.3±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能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和减轻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5.
庄愉 《医学信息》2005,(6):42-43
胃食管反流疾病(GORD)的流行在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现有研究表明,约有15%的人至少每周发生一次胃灼热。尽管强效抗酸分泌药物可为食管病人提供极好的愈合率,但胃食管反流疾病却仍为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液对气管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丽  汪琪 《中国微循环》2002,6(4):205-205,207
目的了解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液对气管微循环 (TM)的影响。方法对12只幼兔复制成动物模型 ,自身对照观察建模前及建模后5min和30min的TM。结果建模后5min ,微血管管径明显减小(P<0.001),流速明显减慢 (P<0.001);管周有渗出。建模30min ,微血管管径较前逐渐增大 (P<0.001) ;流速仍缓慢(P<0.001)。结论DGER的反流液可直接引起TM的缺血性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及其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餐后近端胃内酸分布及其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应用三通道锑电极在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近侧5cm、远侧5cm和远侧10cm处(LES-5cm,LES 5cm,LES 10cm),对受试者行空腹1h和餐后4h食管和胃内pH监测。计算食管酸暴露和胃内整合酸度(IA)。健康志愿者(HS)组和GERD组各10例。结果(1)HS组餐后LES 5cm处总IA有低于LES 10cm处的趋势,但GERD组未发现酸缓冲作用的部位差异。(2)餐后2h,HS组LES 5cm和LES 10cm处IA回升未超过基线;GERD组近端胃IA回升高于基线水平:LES 5cm:5.4(1.8~6.8)比较1.8(0.3~3.1)mmol/L.h(P<0.05);LES 10cm:5.6(2.4~7.6)比较2.3(0.8~3.1)mmol/L·h(P=0.05)。(3)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发生在餐后2h,但GERD组显著高于HS组。食管酸暴露和胃内酸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异常以及胃酸分泌增高,可能部分地解释餐后GERD患者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8.
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疗效,评估对胃食管返流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及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几胃食管返流惠儿1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1例),两组均根据体重和出生日龄计算热卡,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喂养不足的部分给予静脉营养补足,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通过食管复方泛影葡胺(compound meglumine diatrizoate)造影,观察患儿1至2周后呕吐症状及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返流情况;记录7d、14d胃残留率的变化;同时1至2周后放免法测定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7d、14d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结果治疗组7d、14d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7d、14d胃半排空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1、2周胃泌素水平治疗组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2周胃动素水平为高于对照组,且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疗效显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可促进胃泌素分泌,加快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贲门癌与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作用。方法对22例贲门癌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胃食管24 h监测pH值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的测定。结果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十二指肠胃反流积分亦增高,术后监测指标明显高于术前。结论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存在病理性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是单纯的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碱性液体,对胃食管粘膜有更强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10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51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方式的干预。治疗8周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患者在反酸、胸骨后疼痛、烧心、食管反流、嗳气、吞咽不适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的改善(P〈0.05),内镜下分级情况也有显著的改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53%,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为方式的改善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既经济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原因,为减少误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探讨减少误诊策略。结果 21例患者均误诊为哮喘,误诊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达6年。正确诊断后,经抗反流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16例(76.2%)2,周后症状缓解率达95.2%。经维持治疗6个月的18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并无复发12例,复发6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类患者的首发症状是以哮喘症状为主。应提高认识、全面检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华启洋  吴同利  刘永艳  孙凤芹  姚燕 《医学信息》2019,(20):103-104,10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GER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 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5例,设为GERD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30人为对照组,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检测,比较两组Hp感染阳性率、GERD不同症状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以及反流性食管炎(RE)不同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阳性率(54.12%)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5.00%、52.00%、54.55%、55.5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LA-A组、LA-B组、LA-C组及LA-D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是57.14%、55.56%、47.06%、46.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无相关性,但对于Hp阳性的GERD患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根除Hp治疗,以减少恶变几率。  相似文献   

13.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病(GERD)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经内镜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疡并有HP感染,剔除已有GERD患者156例,采用双盲对照法,观察GERD症状出现的时间和HP感染情况,试验结束后,分为HP根除组和HP根除失败组,比较两组GERD发病率.结果HP根除组GERD发病率(28.9%)显著高于根除失败组(9.1%)(p<0.05).结论HP感染会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而根除HP后可导致GERD.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返流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动力紊乱、排空延迟,而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易发生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多见。发病率高达80%-85%,由于可出现窒息、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现已引起临床重视,现将我科2000年2月。2004年2月期间胃食管反流60例患儿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采用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食管反流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症处理后都好转(P<0.05)。结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采用莫沙必利结合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酸反流指数(RI)在儿童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儿童病理性GER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食管pH值监测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并除外复查和少数未能完成监测的数据。根据Boix-Ochoa标准(金标准)综合评分〉11.99诊断病理性GER,对RI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最佳诊断界点值(cutoff value)。通过McNemar卡方检验和Kappa检验,评价各种以RI为基准的病理性GER诊断标准所得结果的差异及其吻合度,并进一步评价各种标准诊断GER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994年9月至2006年5月有5000例患儿进行食管pH值监测,有效数据者4109例进入分析,其中男性2692例,女性1417例。新生儿476例,-1岁1553例,-3岁658例,-7岁837例,-12岁513例,-16岁72例。病种构成有13类,依次为:支气管哮喘366例,支气管炎468例,支气管肺炎385例,迁延性肺炎143例,慢性咳嗽184例,慢性咽炎29例,新生儿呼吸暂停102例,新生儿呕吐283例,新生儿肺炎105例,呕吐或伴腹痛1817例,食管裂孔疝140例,非心源性胸痛55例,营养不良32例。ROC曲线分析显示RI最佳诊断界点为2.9,其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5.6%(假阳性率〈5.0%)。ROC曲线下面积为0.981(95%CI:0.977-0.984),sx-为0.002,用于诊断病理性GER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别以RI≥4.0%(RI 4.0标准)、RI≥2.9%(RI 2.9标准)为病理性GER诊断标准,以手术确诊的140例食管裂孔疝患儿进行分析,与Boix-Ochoa标准进行比较。RI 2.9标准的总体吻合度高于RI 4.0标准(κ系数分别为0.892、0.715,P均=0.000)。除了特异度,RI 2.9标准诊断病理性GER的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RI 4.0标准,而阳性预测值两者相近。结论RI 2.9标准诊断病理性GER有显著意义,与RI 4.0标准相比,有助于提高儿童病理性GER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范亮 《医学信息》2002,15(1):37-37
背景 目前关于清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ORD)患者影响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讨清除幽门螺杆菌对 GORD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盲、随机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的方法研究了70例 GORD患者。将患者分成三组 ,所有患者首先给予服用兰索拉唑 30 mg,2次 / d,持续 10 d,然后减至 30 mg,1次 /d,持续 8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最初 10 d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 5 0 0 mg/ d和羟氨苄青霉素 10 0 0 mg/ d,2次 / d)或安慰剂。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为对照组。以 2周为间隔患者随访 GORD症状半年。最后 ,内镜复查和胃、食管2 4 h…  相似文献   

18.
抗胃食管反流有关的机能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功能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60例为实验A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经临床诊断检查排除确诊的患者65例为实验B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GI、PGII、G-17水平.建立ROC曲线分别评估PGI、PGII、G-17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预警价值.结果 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GI、PGII和G-17指标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及预警价值.指标联合分析显示,PGI和PGII联合、PGI和G-17联合、PGII和G-17联合以及三项指标联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结论 将PGI和G-17指标联合分析,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中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纳入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9月30日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符合NERD诊断的17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17名。使用内镜联合Endo Flip技术对胃食管交界的横截面面积(CSA)、球囊内压力和顺应性(Δv/Δp)进行测定。结果随球囊容积增加,胃食管交界处的顺应性NER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横截面积和球囊内压力变化不明显。结论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胃食管交界的顺应性增加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