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是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冠心外科的应用 ,它避免了心肺转流 (CPB)对人体的打击 ,手术创伤小 ,术中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 ,且疗效与常规CPB下CABG无显著差别[1] 。但由于OPCAB是应用CTS牵开器在非CPB下、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 ,这就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院自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施行CABG2 0余例 ,其中OPCAB15例 ,效果满意。现将麻醉管理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2.
46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手术辅助器械的应用和手术技术、方式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近年来我国也开创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 ,即不用体外循环 ,在跳动的心脏上用特制的血管固定器将心脏表面冠状动脉的吻合部位相对固定 ,利用血管腔内分流管来保留其原有血流 ,保证手术野清晰可见 ,从而完成满意的冠状动脉血管吻合。我院自 1998年 8月~ 2 0 0 2年 4月共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5 5 3例 ,除 88例伴有室壁瘤或心脏瓣膜病 ,需同时切除室壁瘤或置换瓣膜 ,必须在体外循环下行搭桥外 ,共实施非体外循环下搭桥 46 5例 ,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下非体外循环搭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报告55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冠脉搭桥术)。方法 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骨正中切口,备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搭桥术。术中使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1~4支。结果 本组病例中术后死亡1例,急性心包填塞2例,急性肺水肿3例。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安全性好,减少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3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报告3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秣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21例,左前外侧切口11例,右前外侧切口和左胸骨旁切口各1例。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6例;平均每例搭桥1.4支,其中1例同时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1小时,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小时,22例病人(64.7%)不需输血,平均住院花费3.4万元。术后UFCT或MRI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为更好的配合搭桥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1年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5例,术中充分利用心脏固定器和CO2吹管使局部心脏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利于血管吻合.结果: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死亡,术后2周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护士了解病情、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严格无菌观念,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目前绝大多数搭桥手术在体外循环下完成[1].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6年9月共进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63例,术后均入ICU监护,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非体外循环(CPB)冠脉搭桥术(OPCAB)中,进行大血管操作时常发生血液动力学的波动。动物实验表明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可以减轻心脏移位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而对于临床上如何在OPCAB中维持适当前负荷尚需进一步研究。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仪可以根据降主动脉血流波形,实时监测心排血量的变化,并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水平。本研究拟探讨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指导OPCAB病人容量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 OPCAB组术后引流量小于 4 0 0ml的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7.316 ,P <0 .0 1) ,而大于 80 0ml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13.2 16 ,P <0 0 0 1)。OPCAB组术后未输血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37.793,P <0 0 0 1)。OPCAB组使用硝普钠的例数较cCABG组多 (χ2 =12 .0 0 6 ,P <0 .0 0 1) ,而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32 .198,P<0 .0 0 1) ,且未使用多巴酚丁胺。OPCAB组术后辅助通气 (5 .9± 3.3)h ,心电监测 (4.8± 1.7)d ,术后(18 1± 4 .1)h坐起 ,(15 .2± 5 .0 )h开始进食 ,平均 (2 .3± 0 .9)d拔除引流管 ,均明显短于cCABG组 (t =14 .0 2 5 ,5 .4 71,5 .791,8.95 3,5 .80 0 ,P <0 .0 1)。OPCAB组死亡 1例 ,围术期心肌梗死 1例 ,心律失常 4例 ,使用IABP 1例 ,较cCABG组少 ,但差别均无显著性 (χ2 =1.776 ,1.776 ,1.937,1.77,P >0 .0 5 )。 结论 OPCAB术后循环稳定 ,创伤小 ,恢复快 ,体现出微创手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我院4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结果与经验。方法2000年7月_2004年7月,在我科收治2例严重冠心病中,成功的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其中青年例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中均采用Octopus稳定器。另外3例患者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转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是治疗冠心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OPCAB) ,由于不需体外循环、减轻了对患者的生理干扰、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降低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一种重要选择[1,2 ] 。此类手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血管吻合 ,术中血液动力学波动大 ,吻合血管期间会造成心肌缺血 ,故对麻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我院近期实施的 2 8例此类手术的麻醉管理情况。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ASAⅡ~Ⅳ级择期行冠状搭桥术患者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 ,年龄 (5 7 5± 10 9…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医疗费用减少等优点,目前国外已广泛开展。其麻醉术后早清醒、早拔管,将使 OPCAB 更加完善,因此麻醉药的选择是关键。在传统的心脏手术麻醉中,常采取大剂量芬太尼(>50μg·kg~(-1))麻醉,使术后机械通气和气管拔管时间延长。瑞芬太尼为超短效阿片类麻醉镇痛药,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但瑞芬太尼用于 OPCAB 麻醉的效果尚未定论。本研究旨在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 OPCAB病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心脏移位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中暴露术野时心脏位置改变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47例,年龄50~82岁,术前左室射血分数为0.55±0.14,择期行OPCABG,平均移植血管桥3.2条。采用漂浮导管方法监测血液动力学,分别在麻醉诱导后循环稳定时(T_1)、搬动心脏前(T_2)、吻合前降支时(T_3)、吻合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时(T_4)、吻合左旋支或对角支时(T_5)、血管吻合完成、心脏恢复自然位置后(T_6)、及手术结束时(T_7)作参数测定。结果 吻合前降支时(T_3),SI和LVSWI有所降低(P<0.01),但CI和SvO_2保持在基础水平。吻合后降支或右冠状动脉、左旋支或对角支时(T4、T5),CI、SI、LVWI、LVSWI、RVWI和RVSWI等明显降低(P<0.01),其中CI较对照值降低18%,LVWI和RVWI降低均为25%,MAP和SvO_2也显著下降(P<0.05~0.01),而HR、RAP、MPAP、PAWP和PVRI则显著增高(P<0.05~0.01)。心脏恢复自然位置后(T_6),CI、LVWI和RVWI恢复到对照值水平。结论 OPCABG术中由于心脏被搬动及移位,可导致明显的心功能损害和血压下降;麻醉手术期间采取可靠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ECCAB)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0PCAB)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6例首次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CPB)随机分为ECCAB组(A组)及OPCAB组(B组),每组8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术毕、术后第1、2天抽取外周静脉血,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标记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CD4^ 、CD8^ ,并计算CD^4 /CD^8 。结果 与麻醉诱导后相比,两组患者于术毕、术后第1天IL—6上升,CD^4 下降(P<0.05),且A组较B组更为明显(P<0.05)。B组IL—6、CD^4 于术后第2天与麻醉后比较已无差异,而A组仍高于麻醉诱导后。CD^8 两组变化趋势相同,于术毕下降最低,逐渐恢复,但至术后第2天仍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后。结论 与ECCAB术相比,0PCAB全身炎性反应及免疫抑制的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OPCABG病人54例,被随机分成两组,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27例,麻醉诱导应用丙泊酚1 mg/ks~2 ms/ks,同时分别静注舒芬太尼0.5 μg/ks~1μg/kg,或芬太尼4 μg/ks-8 μg/ks,同时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8 μg·ks-1min-1,或芬太尼0.6 μg·ks-1·min-1.记录各组气管插管、切片、麻醉维持和拨除气管导管各时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浅麻醉反应的病人数舒芬太尼组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在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拔管期间,芬太尼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两组病人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舒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舒芬太尼能提供术中更稳定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心肌再血管化是挽救存活心肌、保护心功能、改善远期预后的必要措施。心肌再血管化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经皮冠状动脉扩张和支 相似文献
19.
微创伤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2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非体外循环下经胸或胸骨进行了20例微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 Invasive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OPCAB)。其中14例经胸骨正中切口,5例左前外侧小切口开胸,1例胸骨正中切口双侧乳内动脉搭桥术(IMA)。所有病例恢复良好,平均随访6个月,全部存活。平均住ICU时间仅为1天。平均住院日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低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由于随访时间短,微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效果尚需证实。 相似文献
20.
术中桥血管流量测定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血管和吻合口通畅与否是决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效果最主要因素。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应用渡越时间容积流量测定(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ITFM)对我科320例行OPCAB患者进行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