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仅有癫癎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仅有癫癎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7例术中采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13例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结果 病灶全切除27例,仅行热灼处理2例.随访2-79个月,癫癎得列满意控制.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仅有癫痢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良好.术中应用ECoG监测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可避免过多的脑组织损伤,又可明显提高术后癫癎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脑电监测对颅内IAC伴癫癎的26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均行颅内IAC切除,致灶局限于脑非功能区者行致灶切除;致灶局限于脑功能区行灶区皮质热灼术。结果:26例患者中完全不发作者11例,显著改善者10例,无变化者5例。结论:颅内IAC可引起癫癎,显微手术切除IAC的同时,应用脑电监测行致灶切除和(或)皮质热灼术,对IAC伴癫癎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仅有癫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仅有癫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7例术中采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13例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结果病灶全切除27例,仅行热灼处理2例。随访2~79个月,癫得到满意控制。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仅有癫表现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良好。术中应用ECoG监测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可避免过多的脑组织损伤,又可明显提高术后癫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5例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脑电图表现与运动区的关系分为A、B二组.手术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包括单纯切除血管瘤、切除血管瘤和切除含铁血黄素层,以及辅助部分皮层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或软膜下横切等.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令切除,2例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无手术死亡.随访10个月-4.5年,A组9例,Engel Ⅰ级6例;Engel Ⅱ B级2例;Engel Ⅲ级1例.B组16例,均无发作.结论 幕上与癫痫有关的海绵状血管瘤在ECoG监测下做病灶和痫灶切除,是控制术后癫痫发作的有效手段;运动区和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手术没有完全切除致痫灶可能是术后癫痫控制率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5例手术失败癫癎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探讨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与结果5例首次手术失败癫癎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2岁7个月、最大24岁。其中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3例,海马硬化伴皮质发育不良2例。首次手术失败原因分别为病灶和(或)致癎灶切除不完全(3例)、颞叶内侧致癎灶切除不彻底(1例)和致癎灶定位错误或欠精确(1例)。均经再次手术联合抗癫癎药物或伽玛刀治疗获得较好预后,疗效评价达Engel标准Ⅰ级者4例,Ⅲ级者1例;谭启富标准达满意者4例,良好者1例。结论导致癫癎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致癎灶切除不彻底有关。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价施行再次手术不失为最佳纠正方法,并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内型CA的病例资料,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结果19例病灶全切除。病人术后癫癎、头痛头晕、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后随访2周~6.9年,平均1.1年,2例病人术后仍需继续抗癫癎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有症状脑内型CA的可靠方法,术前娩影材质(自制标记)定位及术中B超实时引导简便易行,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5例手术失败癫癎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探讨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与结果5例首次手术失败癫癎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最小2岁7个月、最大24岁。其中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3例,海马硬化伴皮质发育不良2例。首次手术失败原因分别为病灶和(或)致痼灶切除不完全(3例)、颞叶内侧致痼灶切除不彻底(1例)和致痼灶定位错误或欠精确(1例)。均经再次手术联合抗癫癎药物或伽玛刀治疗获得较好预后,疗效评价达Engel标准I级者4例,Ⅲ级者1例;谭启富标准达满意者4例,良好者1例。结论导致癫癎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致癎灶切除不彻底有关。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价施行再次手术不失为最佳纠正方法,并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继发癫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NT的临床资料,根据脑磁图大体确定功能区范围,在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刺激相应区域皮质,明确功能区、致癎灶和DNT边界。显微镜下切除DNT及致癎灶。结果 DNT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致癎灶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随访16~21个月,未出现癫癎发作3例,偶尔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视频脑电图复查均未见棘波放电。结论联合应用脑磁图与术中唤醒技术显微手术切除DNT、致癎灶是治疗继发癫癎的DNT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EEG、MRI、PET等方法对66例额叶癫(癎)灶定侧、定位,并据此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皮质刺激以确定运动皮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定位,MRI和EEG分别对42例及46例作出定位诊断.6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病灶切除+癫(癎)灶切除42例;癫(癎)灶切除11例;癫(癎)灶切除+软脑膜下横切术7例;癫(癎)灶切除+胼胝体切开术6例.术后癫(癎)控制:满意39例,显著改善15例,良好5例,效差7例.无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结论:手术治疗额叶癫(癎)可取得较满意疗效,EEG和MRI是主要的定位手段,术中采用皮质电刺激可避免运动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癫痫病史的幕上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伴有癫痫病史的幕上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依据癫痫发作情况将其分为顽固组(41例)和偶发(或初发)组(16例)。顽固组内行单纯病变切除者15例,行病变切除及致痫灶扩展切除者26例。分别分析其病灶部位、临床表现、切除范围与术后随访结果。结果57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40例部位深在,均运用导航指引术中定位。本组无远期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癫痫控制EngleⅠ级45例(81.8%),EngleⅡ级4例(7.3%),EngleⅢ级4例(7.3%),EngleⅣ级2例(3.6%)。结论①幕上脑海绵状血管瘤伴发癫痫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②对于初发或偶发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病变及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带即可获得满意的癫痫控制;对于顽固性癫痫患者,在前者基础上加行致痫皮层切除或脑叶切除将获得更理想的效果。③脑磁图检查结合EEG对术前癫痫灶定位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人术前行偶极子定位,术中以皮质及深部电极加以验证,依据验证结果比较继发性癫癎和原发性癫癎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并对病灶、致癎灶进行手术处理,术后比较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要高于原发性癫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二者的治疗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准确,手术效果满意;对原发性癫癎或致癎灶多发、弥散者,偶极子定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手术对难治性无明确致癎灶癫癎的治疗效果。方法经脑电图、MRI、脑磁图(MEG)检查等术前综合评估无法确定致癎灶的难治性癫癎患者78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进行胼胝体两侧、双侧杏仁核、内侧隔区及单侧Forel-H区等多靶点组合射频毁损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按照Engle癫癎疗效分级,本组患者术后1~5年I级+Ⅱ级病例均达82%以上。结论对于临床无明确致癎灶、无法进行开颅致癎灶切除手术的难治性癫癎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癎的致癎灶定位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6例顽固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视频脑电监测(VEEG)和CT/MR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定位致癎灶。采用病灶及周围皮层切除7例;前颞叶切除加杏仁核和大部分海马切除4例;病灶及周围皮层切除加低功率皮层热灼术5例。结果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满意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2例,效差2例。结论准确定位致癎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癎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34个病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病人术前均行头颅M刚和(或)CT检查,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均行最微外科手术。结果全切除33个病灶,部分切除1个病灶,术前诊断均与病理相符。15例伴癫痫者术中均予皮质脑电监测,根据术中发现行扩大切除5例,皮质热灼3例;术后达EngelI级14例,EngelⅡ级1例,术后无新发癫痫病例。24例随访3—2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影像技术的进步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率大大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切除获得良好疗效。伴有癫痫者需行术中皮质脑电监测并根据术中发现决定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5.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型CA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首发症状为癫(癎)者16例,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4例,无症状1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其中4例同时做了颞叶部分切除,10例切除了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2例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病灶和癫(癎)灶,余5例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带为界面切除病灶.结果 病灶均全切.21例患者随访0.5~4年恢复良好或无变化.结论 脑内型CA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颞叶癫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1例颞叶癫癎患者,术前均行EEG、MRI检查,其中6例行PET检查,经定侧定位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5例行病灶切除+致癎灶切除,3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中应用皮层电极或深部电极进行监测;神经导航下海马钙化切除1例.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结论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癎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是治疗颞叶癫癎的重要手段,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术中1.5T核磁共振(MRI)治疗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效果。方法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癎15例,利用术中1.5T核磁共振,术前常规行T1、T2及T1加强,及弥散张量成像,术中切除(切开)后行T1、T2及T1加强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及功能区定位,其中5例术中MR检查后扩大切除。结果左侧枕叶局灶性皮质发育异常2例,左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4例,左侧颞叶海马硬化1例,右侧额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右侧中央前回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1例,右侧颞叶海马硬化1例,右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右侧颞叶胶质瘤1级1例,右侧中央后回海绵状血管瘤1例,胼胝体切开2例,engle分级:Ⅰ级11例,Ⅱ级4例。结论术中1.5T核磁共振对切除(切开)病灶及功能保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脑图及皮层脑电图在难治性癫癎手术治疗中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5例难治性癫癎病人术前、术中定位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在术前及术中记录到癫癎样放电,为手术定位切除病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术前脑电图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皮层监测可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极电凝热灼功能区致灶联合非功能区致灶切除治疗涉及功能区癫癎病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致灶涉及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功能区致癎皮质电凝热灼及非功能区致癎灶切除。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5个月。5例病人术后对侧有轻度的偏瘫,2例病人术后有轻度的感觉性失语,所有并发症均在1年内恢复。术后观察疗效:EngelⅠ级18例(45%),EngelⅡ级8例(20%),EngelⅢ级8例(20%),EngelⅣ级6例(15%)。结论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是治疗功能区癫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通过病灶切除联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涉及功能区的癫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额叶癫癎的致痴灶定位和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 分析29例额叶癫癎患者的术前综合定位、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术式选择及术后效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合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可以为12例定位致癎灶;而结合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24例可以定位致癎灶,其中包括10例影像学检查阴性的病例。随访1年以上,按照Engel’s效果分级:Ⅰ级13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5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相结合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提高额叶癫癎的致癎灶定位效果和手术疗效,其中颅内电极记录尤其有助于定位影像学检查阴性病例的致癎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