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服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IL-6和IL-10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IL-6显著升高,IL-10显著下降(P〈0.05);两组ACI患者治疗前hs—CRP、IL-6和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hs—CRP、IL-6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IL-10明显升高(P〈0.05)。此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较健康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hs—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的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进行CT/MRI扫描确诊。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的年龄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hs—CRP水平关系密切,hs—CRP水平越高,则病情越重。hs—CRP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也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64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于入院24h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于入院后24h内行头颅CT检查,确定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61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再次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梗死灶直径〉2cm的脑梗死组较直径≤2cm的腔隙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随着病情好转,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和短期预后关系密切,结合临床有助于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谭必春 《当代医学》2013,(31):100-10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GRP)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体检的60例非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8)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血清ET和hs—CRP水平及二者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ET和hs—c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灶、中灶及大灶脑梗塞患者中,血清ET和hs—CRP水平依次升高(P〈o05);随着患者NIHSS评分的升高,血清ET和hs—CRP水平亦依次升高(P〈0.05)。结论盯与hs—CEP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炎症反应、脑血管收缩密切相关。ET与hs—CEP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74.3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干扰脑缺血后血小板CD40/CD40L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2010,21(15):12-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s—CRP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s—CRP检测。结果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为(8.46±1.37)mg/L,30例对照组hs—CRP为(1.26±1.47)m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迭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谯。两组给予了长达拉奉静脉滴注14a,观察组加用32-34℃的低温治疗72h,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的,治疗了a1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s—CRP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7d、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取得更佳疗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靳美  戴艳萍  陈晓光  齐丹  张春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2-734,74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颅脑CT/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并选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对照组及患者组入院时、入院后第3 d和第7 d,血清cTnT、hs-CRP和T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入院时急性脑梗死患者cTnT、hs-CRP显著上升,T3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随着病情缓解cTnT、hs-CRP与T3均有所变化。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cTnT、hs-CRP及T3异常,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检测cTnT、hs-CRP及T3对临床辅助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至201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中hs 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 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血清hs CRP水平重型>中型>轻型,二者呈正相关(r=0.252,P<0.05)。结论:hs CR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的形成,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PL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hs—CRP、Hcy及血小板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Hcy及hs—CRP明显升高;治疗后PLT升高,Hcy及hs—CRP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Hey、hs—CRP水平及监测PLT,是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和IL-6水平变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和IL-6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明显好转。结论血清脂联素、hs—CRP、TNF-α和IL-6在脑梗死的治疗、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脂联素也可以作为脑梗死的预防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65例脑梗死患者入院24h内血清CRP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将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升高(P〈0.01)。血清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重型组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高于轻、中型组。结论CRP参与了脑梗死炎症反应的过程,CRP水平测定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