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对C反应蛋白及脑梗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珊 《医学综述》2013,19(11):1924-1927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测定。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CRP和脂质代谢紊乱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启动子。通过对CRP及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他汀类药物作用的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的防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CRP的生物学特征、他汀类药物对CRP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对正常血脂的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CRP及IR的作用。结果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3月后CRP及IR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IR,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2010,21(15):12-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脑梗死病情判断的意义.②方法 测定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血清hs-CRP 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③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型患者血清hs-CRP 浓度变化不明显.而中、重度患者血清hs-CRP 浓度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清hs-CRP 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和小梗死灶者(P<0.01),而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血清hs-CRP 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增加,hs-CRP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神经内科住院病房收治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各5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4周后采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浓度和LDH-C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s-CRP及LDH-C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控制急性期炎性反应、降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起到固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晓敏  王立志  邓宇平 《吉林医学》2010,(30):5282-528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后7~10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P)水平与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初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发病后7~10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临床资料,出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随访新发心脑缺血事件的发生,比较高、低hs-CRP组的预后,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了解hs-CRP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115例脑梗死患者完成随访,其中57例患者hs-CRP>3mg/L,与58例低hs-CRP组比较,其出院时NIHSS评分较高[(5.56±4.28)vs(3.41±3.14),P=0.003],随访约10个月后其新发心脑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且独立相关(17.5%vs5.2%,P=0.036;OR值=2.211,P=0.019)。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短期预后相关,可能是脑梗死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及新发心脑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不同时期hs-CRP含量和30例健康对照组人员hs-CRP含量的变化。结果(1)脑梗死患者第1、第3、第7、第21天hs-CRP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第3、第7天hs-CRP含量较第21天hs-CRP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梗死灶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评估预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干预处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1次/日,疗程8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并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治疗方案分为非他汀治疗组(108例)与他汀治疗组(57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出入院时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他汀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非他汀治疗组(6.0及13.0,P<0.01),神经功能损害较轻;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百分比高于非他汀治疗组(77.2%及39.8%,P<0.01)。结论: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轻急性脑梗死症状及功能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的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似的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患者均进行CT/MRI扫描确诊。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患者的年龄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hs—CRP水平关系密切,hs—CRP水平越高,则病情越重。hs—CRP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也是一个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入院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30mg,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d,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只给予基础治疗。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清CRP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CRP水平和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7天、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新蝶呤(Npt)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将脑梗死(CI)患者45例作为CI组,腔隙性脑梗死(u)患者27例作为LI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40例为正常对照组。Npt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对HS—CRP进行测定。结果CI组及LI组患者的Npt、HS—CRP在24h时呈现明显的升高,72h升高的程度最大.而在7d时出现降低。CI组患者与U组及对照组比较相同时间点的Npt及HS—CRP均明显较高(P〈0.05);LI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同时间点的Npt及HS—CRP均明显较高(P〈0.05)。24h、72h、7d、14d、28d各时间点CI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与Npt、HS—CRP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在炎症反应中Npt的作用与HS—CRP具有相似性,对于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金书 《安徽医学》2006,27(1):13-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3.2~36.4)2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9~8.2)4.8mg/L],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早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根据梗死灶大小又分为小面积亚组(n=30),中面积业组(n=24)和大面积亚组(n=36),再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亚组(n=33)、中度亚组(n=19)和重度亚组(n=38);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同型Hcy、hs-CPR及D-D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Hcy、hs-CRP、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亚组患者血清Hcy、hs-CRP、D-D的含量>中面积亚组>小面积亚组(P<0.05);重度亚组患者血清中的Hcy、hs-CRP、D-D的含量>中度亚组>轻度亚组(P<0.05)。结论 Hcy、hs-CRP和D-D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检测其水平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能胜 《吉林医学》2010,31(13):1744-174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灯盏花素对其影响。方法: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胞二磷胆碱750 mg,曲克芦丁注射液0.6 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葡萄糖500ml加入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2周。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变化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晨 《海南医学》2008,19(9):1-2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hs-CRP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48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s-CB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8,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ACI住院患者6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斑块组(n=39)和无斑块组(n=23),在发病72h之内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与健康对照组(n=20)进行对比。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s-CRP分别与TC(r=0.321,P=0.011)、LDL-C(r=0.341,P=0.007)、HbA_(1c)(r=0.264,P=0.038)、Fib(r=0.282,P=0.026)、UA(r=0.284,P=0.02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I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一种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疗效判断,也可在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该文就hs-CRP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数目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