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降低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测定DVT患者溶栓前抗凝血浆标本的FⅫ:C,根据其活性分为FⅫ:C降低组、FⅫ:C正常组,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狼疮抗凝物(LAC)、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Ⅻ:C降低的DVT患者组中PLG:A、PC、AT:A、t-PA:Ag显著减少(P〈0.05或P〈0.01),PAI-1:Ag、D-D显著增高(P〈0.01),而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FⅫ:C正常DVT患者组比较,FXU:C降低组t-PA:Ag水平明显减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水平FⅫ:C患者在DVT占一定比例,其内外凝血途径筛查指标一般不表现异常,但生理性抗凝物均处于低活性,纤溶为高度抑制状态;其凝血状态的研究对DVT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纤溶系统功能变化。方法: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结果,选择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无明显差异的OSAHS患者52例和健康者48例。以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PAI-1:A),以酶联免疫法测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tPA:Ag)、纤溶酶原含量(PLg:Ag)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PAI-1:A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SAHS组vWF、Fg、PAI-1:A、PAI-1:Ag水平明显升高,PLg:Ag、tPA:Ag含量明显降低,tPA:A无明显变化。结论:OSAH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纤溶系统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等指标。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46TT多态性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46TT型患者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6TT型的AT∶A活性明显减低,而FIB、D-D、FⅧ∶C和VWF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多态性各型之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Ⅻ多态性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PLG和PC活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明显增多而导致FⅫ活性明显下降;FⅫ基因多态性各组之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34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伤后24 h内及伤后第3天和30名健康人血液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16例与脏器功能正常组18例,将24 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2例与非死亡组22例的24 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 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性创伤各组FIB、DD、t-PA:A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G: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除PAI-1:Ag外其他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死亡组第3天FIB、PLG:A、PAI-1:Ag均明显低于24 h内测定的值,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天PLG:A、PAI-1:Ag均明显升高,FIB、t-PA:Ag、DD含量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性创伤导致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纤溶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并为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浆凝血因子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 u 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 PAI- 1 )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F a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 r STF)一期法 ,F ∶ C采用经典一期法 ,F ∶ Ag,u PA和 PAI- 1采用 ELISA法测定。结果  1肿瘤组较对照组 F a,F Ag,F a/F Ag,u PA,u PAR和 PAI- 1升高 ( P<0 .0 5~ 0 .0 1 )。 2组间比较 :合并感染 F ∶ Ag升高 ( P<0 .0 5 ) ;已转移 F a,F Ag,u PA,u PAR和 PAI- 1升高 ( P<0 .0 5~ 0 .0 1 ) ;手术后F a,F ∶ Ag,u PA和 PAI- 1降低 ( P<0 .0 5~ 0 .0 1 ) ;二周内死亡者全部指标升高 ( P<0 .0 5~ 0 .0 1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过度激活 ,后者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分成两组,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5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分别测定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含量并和正常人组40例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肾病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PAI-1则高于正常人组(P<0.01),临床糖尿病肾病组t-PA活性低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0.01),而PAI-1高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病人存在t-PA/PAI-1失衡,t-PA升高,PAI-1降低,失衡程度与肾脏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I(PAI-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和PAI-1的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AI-1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PAI-1水平趋于正常,而t-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P0.05)。②t-PA和PAI-1的水平与多项血流变指标相关。结论急性脑死塞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并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童叶华  苏良生 《检验医学》2007,22(3):346-348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34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伤后24 h内及伤后第3天和30名健康人血液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16例与脏器功能正常组18例,将24 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2例与非死亡组22例的24 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 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性创伤各组FIB、DD、t-PA:A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G: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除PAI-1:Ag外其他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死亡组第3天FIB、PLG:A、PAI-1:Ag均明显低于24 h内测定的值,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天PLG:A、PAI-1:Ag均明显升高,FIB、t-PA:Ag、DD含量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性创伤导致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纤溶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并为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冠心组的TAT、vWF:Ag、P-Selectin、PS:Ag、t-PA:A、PAI:A、D-D显著升高(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t-PA:A、PAI:A、D-D升高更明显,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RAS对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CHF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CHF组和对照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PRA、AngⅡ、ALD、t-PA和PAI-1平均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F患者血浆PAI-1和AngⅡ水平增高程度随心力衰竭恶化而愈加明显.CHF患者血浆PAI-1抗原含量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r=0.994, P<0.01).结论在CHF的发展过程中RAS对纤溶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幼镕  翟宇  陆勤 《检验医学》2003,18(2):94-9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脑梗死患者和5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Ⅷ活性(FⅧ∶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β-TG、PF4的含量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vWF、FⅧC、PC、PAI-1、β-TG、PF4、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t-PA下降,患者组TM及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廷全 《临床医学》2011,31(1):11-12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4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8例EH患者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及ET、NO、CGRP浓度的变化。结果 EH患者t-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AI活性、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t-PA活性及NO、CGRP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血PAI活性、血ET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EH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异常,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改善EH患者纤溶性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56例冠心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中的纤溶激活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PAI-1活性(AU/mL)高于正常人群(1.04±0.18比0.52±0.07,t=20.42,P<0.001),t-PA活性(IU/mL)低于正常人群(0.35±0.09比0.38±0.04,t=2.81,P<0.01);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与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比,A型行为类型PAI-1的活性高(1.19±0.19比0.90±0.12,t=5.25,P<0.01),而t-PA活性低(0.30±0.08比0.37±0.09,t=3.5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各种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纤溶系统的异常. 方法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93例患者血浆一系列纤溶指标. 结果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活性(PLG)、α2抗纤溶酶活性(α2-P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水平降低;缓解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 AL患者存在纤溶系统的激活,部分指标与AL分型、出血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证脑梗塞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并进一步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在脑梗塞形成中的可能关系。方法选择47例正常成年人(Ⅰ组)、48例脑梗塞(Ⅱ组)、42例脑梗塞伴2型糖尿病(Ⅲ组);分别测定血清胰岛素(IS)、C肽水平及血浆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结果(1)Ⅱ、Ⅲ组患者IS、C肽、PAI-1活性明显高于Ⅰ组。其中以Ⅲ组增高最明显。(2)Ⅱ组、Ⅲ组IS、C肽与PAI-1及IS与C肽间呈正相关。结论(1)IR可能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生。(2)脑梗塞血浆PAI-1活性增高与IS及C肽呈正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IR引起脑梗塞的中间环节。(3)IR及PAI-1活性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中的作用。方法检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中TAF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结果TAFI的活性在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血浆中高于对照组(P<0.05),高蛋白尿组较尿蛋白正常组和低蛋白尿组升高(P<0.05)。t-PA在无并发症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蛋白尿约较尿蛋白正常组和低蛋白尿组低(P<0.05)。PAI-1在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高蛋白尿组较尿蛋白正常组利低蛋白尿组升高(P<0.05)。TAFI的活性与t-PA和PAI-1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TAFI活性水平,对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程度,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4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21例正常人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0.01);肿瘤组中,中、晚期组u-PA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已转移组u-PA、u-PAR和PAI-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监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对152例CAHD患者(CAHD组)及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HD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TⅢ、PC水平明显降低(P<0.05),PAI-1、TAFI:A水平明显升高(P<0.05);CAHD组患者治疗后,仅血浆P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TⅢ、PC、PAI-1、TAFI:A水平检测应用于CAH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