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降低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测定DVT患者溶栓前抗凝血浆标本的FⅫ:C,根据其活性分为FⅫ:C降低组、FⅫ:C正常组,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狼疮抗凝物(LAC)、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Ⅻ:C降低的DVT患者组中PLG:A、PC、AT:A、t-PA:Ag显著减少(P〈0.05或P〈0.01),PAI-1:Ag、D-D显著增高(P〈0.01),而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FⅫ:C正常DVT患者组比较,FXU:C降低组t-PA:Ag水平明显减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水平FⅫ:C患者在DVT占一定比例,其内外凝血途径筛查指标一般不表现异常,但生理性抗凝物均处于低活性,纤溶为高度抑制状态;其凝血状态的研究对DVT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凝血因子Ⅻ缺乏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Ⅻ缺乏症属少见疾病,1955年首先由国外报道。最近我们发现一例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与静脉血栓形成间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携带者、凝血因子V Leiden(F V Leiden)突变携带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血浆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Ⅷ、Ⅸ、Ⅺ等水平增高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也显著增高,凝血因子F Ⅷ A Val34Leu多态性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遗传因素;而凝血因子Ⅴ、Ⅶ、Ⅹ、Ⅻ、ⅩⅢ血浆水平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着重介绍凝血途径中上述各凝血因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脑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Ⅻ对纤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血栓和(或)脑腔隙性梗死(脑腔梗)患中凝血子因子Ⅻ(FⅫ)对纤溶的影响。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脑血栓患血浆FⅫ:Ag、FⅫα、βFⅫa水平,FⅫ:C和其他纤溶性性;利用MOFA技术筛选是否存在已知常见的FⅫ基因点突变。结果107例脑血栓患中,有22例呈FⅫ:C下降,类似FⅫCRM^+表现,PLG:A、α2AP:升高和D-二聚体(D-D)水平降低的同时,FⅫa和βFⅫ:C下降,类  相似文献   

6.
Ratnoff等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Hageman因子,后将其正式命名为因子Ⅻ(factorⅫ,FⅫ)。然而,FⅫ缺乏(缺陷)的患者并不存在出血倾向,后来先证者John Hageman死于肺梗死。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临床特点(一)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引起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DVT(二)危险因素·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Ⅷ(简称FⅤ、FⅧ或Ⅴ因子、Ⅷ因子)及蛋白C活性,探讨其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蛋白C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性,而且血浆凝血因子Ⅴ、Ⅷ、蛋白C活性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性呈正相关,凝血因子Ⅷ活性异常增高、蛋白C活性降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IX,FIX)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和凝血异常及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在下肢DVT中的作用和机制。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浆CRP浓度,一期法测定FⅧ:C和FⅨ:C水平,凝血法检测血浆融合量,将上述指标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并分析CRP与FⅧ:C、FⅨ:C及Fg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例组CRP、Vg、FⅧ:C和FⅨ: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RP(2.67±0.91):(0.14±0.08)mg/dl;Fg(4.73±1.36):(2.79±0.66)g/L;FⅧ:C(126.71±28.10):(81.35±20.77)%;FIX:c(81.01±23.60):(70.71±11.3)%],P值均小于0.01。病例组CRP与Fg、FⅧ:C和FⅨ:C之间均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0.571和0.544,P值均小于0.01。结论:炎症与DVT密切相关,血浆CRP水平升高可能是DVT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血浆Fg、FⅧ:C和FⅨ:C水平升高是DVT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发挥促凝作用,是下肢DVT发生的可能发病机制之  相似文献   

11.
吕夏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3):420-422,432
凝血因子(ⅫI)(F(ⅫI))又称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是凝血级联中唯一具有转谷氨酰胺酶活性的物质,具有四聚体的分子结构[2个A 亚基(F(ⅫI)-A2)和2个B亚基(F(ⅫI)-B2)] ,在人体中,通过交联血纤维蛋白来维持血凝块的稳定,参与人体的生理性止血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检测骨折患者在创伤24h内血浆中一些指标的变化,探讨对诊断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有价值的实验指标。方法 选择117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DVT组57例(创伤24h内发生DVD:未发生DVT组60例(创伤后未发生DVD。健康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50例。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用ROC曲线评价对诊断早期DVT有价值的指标。结果 PAI、t—PA、PC、AT—Ⅲ在三组中均有显著的差异。而FDP未发生DVT组与DVT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AI、t—PA、PC、AT-Ⅲ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是:0.811、0.800、0.649、0.583。灵敏度分别是:73.68%、64.91%、66.67%、61.40%。特异性:66.67%、63.33%、50.00%、56.67%。结论 PAI、t—PA、PC、AT—Ⅲ对早期DVT有诊断一定价值.尤其PAI和t—PA.是诊断DVT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59例手术后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15例并发深静脉血形成,并且均为妇产科术后病人。我们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代晓宁  吕延伟 《中国康复》2006,21(6):417-4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现代医学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中医学属于脉痹,淤血,肿胀等范畴,DVT由创伤、手术、妊娠、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以致久坐久卧伤气。《医宗金鉴》中所曰: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如《肘后备急方》云:皮肉卒肿起,狭长如赤。名臁。近年来全球DVT的发病率骤增,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DVT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例凝血因子Ⅻ缺陷症患者进行凝血因子Ⅻ(Factor Ⅻ,F Ⅻ)基因序列分析,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方法 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该患者F Ⅻ基因全部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择100名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该患者F Ⅻ基因第14外显子存在G1706A错义突变,5′非翻译区的46位核苷酸为TT纯合子;等位基因特异PCR证实在100名体检健康人中未发现F Ⅻ G1706A突变.结论 F Ⅻ基因的G1706A错义突变及5′非翻译区的46TT多态性可能与本例患者F Ⅻ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15例发病72h内的脑卒中住院患者于发病后4d及14d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确定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脑卒中下肢DVT的发病率为7.9%,卒中后4d即可出现,多数在发病14d后被检出。DVT主要影响患肢,也有部分病例累及双下肢。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即可出现下肢DVT,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骨折患者在创伤24h内血浆中一些指标的变化,探讨对诊断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有价值的实验指标.方法 选择117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DVT组57例(创伤24h内发生DVT);未发生DVT组60例(创伤后未发生DVT).健康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50例.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用ROC曲线评价对诊断早期DVT有价值的指标.结果 PAI、t-PA、PC、AT-Ⅲ在三组中均有显著的差异.而FDP未发生DVT组与DVT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AI、t-PA、PC、AT-Ⅲ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是:0.811、0.800、0.649、0.583.灵敏度分别是:73.68%、64.91%、66.67%、61.40%.特异性:66.67%、63.33%、50.00%、56.67%.结论 PAI、t-PA、PC、AT-Ⅲ对早期DVT有诊断一定价值,尤其PAI和t-PA,是诊断DVT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李玲,戴亚克,罗洪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治疗Keywords:Deepveinthrombosis;Nursing;Treatmen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邵逸夫医院2000年1月~2003年3月收治的DVT病人共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DVT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好转,复查下肢周径,患侧大腿年均周径为(43.74±3.29)cm,小腿平均周径为(33.46±2.48)cm(与治疗前对比,P<0.05),健侧大腿平均周径(43.68±2.82)cm,小腿平均周径为(33.45±2.32)cm(与治疗前对比,P>0.05)。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变细21例,血流完全正常57例。77例(98.7%)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溶栓抗凝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