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中年AC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是否存在差别,为老年ACS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A组),ACS患者30例(B组)。选择中年ACS患者30例(C组),中年健康人30例(D组),均于入院第3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结果B组及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高于B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老年ACS及中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均高于SAP患者及中年健康人,这是由于发病时心脏缺血缺氧所致,但老年ACS的血清VEGF及IL-1β的水平低于中年ACS,这是由于衰老影响了血清VEGF及IL-1β的含量。ACS患者血清IL-1β及VEGF的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稳定性和炎症抑制的作用机制,以及与他汀类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入选8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A组(常规用药+阿托伐他汀)、B组(氯吡格雷常规用药)和C组(西洛他唑+常规用药),观察治疗3周后血脂、白细胞(WBC)计数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在治疗后WBC计数、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上升(P<0.05);3组治疗后TNF-a、IL-1β和hs-CRP水平均下降(P<0.05),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两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常规用药(P<0.05)。治疗前后TNF-a、IL-1β变化值与HDL-C变化值呈负相关(r=-0.38,P=0.04;r=-0.39,P=0.03)。结论予ACS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西洛他唑或氯吡格雷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均可进一步降低致炎因子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抗炎作用。方法:入选健康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ACS患者66例,后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单盲分为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A组)和阿司匹林(B组),观察疗程1周。所有受检者测定入院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Ps)水平,ACS患者治疗1周后复查hs-CRP和Ps。观察各组hs-CRP和Ps的基线状态及治疗后变化情况。结果:药物干预前ACSA、B组患者hs-CRP和Ps较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组和B组之间hs-CRP和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A组比B组hsCRP和Ps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存在明显的炎症过程;氯吡格雷可以下调ACS患者的炎症因子,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40mg/d洛伐他汀的有效性、达标率、抗炎和安全性。方法将153例ACS患者分为洛伐他汀40mg/d组(77例)和10mg/d组(76例)两组,随访半年,观察调脂疗效、达标率、抗炎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洛伐他汀40mg组和10mg组,治疗6周和半年,均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l(apoAl)水平(P<0.05)。40mg组在治疗6周和半年后的总达标率、TC达标率、LDL-C达标率优于10mg组(P均<0.05)。两组治疗6周后,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40mg组对降低上述3种炎症物作用优于10mg组(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40mg/d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调降脂、提高达标率、明显抑制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48例(A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B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其与血清IL-17的相关性;用瑞舒伐他汀对A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比干预前后4周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B组[(34.41±6.37)ng/L vs(15.18±3.11)ng/L,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至(16.71±4.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12,0.008,0.000)。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干预,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血清IL-17水平,对稳定冠状动脉斑块、降低ACS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对AECOPD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n=40)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77.5%) (P<0.05);两组治疗前IFN-γ、IL-4表达水平及IL-4/IFN-γ较C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A、B组IFN-γ、IL-4表达水平及IL-4/IFN-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下降较A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胸腺肽可纠正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现象,改善COPD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脂血症及C反应蛋白(CRP)的作用。方法:82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入院时、1周后及接受高脂餐负荷实验后检测CRP和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RP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 (P<0.01),餐后血浆TG、CR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0.01)。结论: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 ACS患者血清中CRP、TG、LDL-C水平。  相似文献   

8.
荷叶胶囊对人体血脂异常的调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荷叶水提物对人体血脂异常的调脂作用。方法:从郴州市各类人员体检检出的高脂血症者中,选择符合高血脂诊断标准的自愿者,共90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人,即荷叶胶囊组(A组),洛伐他汀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服用荷叶水提物制作的胶囊,4粒/次,3次/d;B组服用洛伐他订,20mg/次,1次/d,C组给予安慰剂;各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调脂40天。采用日本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640)测定调脂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A组调脂后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HDI-C水平明显升高,与调脂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0.001,<0.002,<0.01);B组调脂后TC、TG、LDL-C水平亦明显下降(P<0.001,<0.05,<0,001),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升高HDL-C效果不明显(P>0.05);C组调脂前、后血清TC、TG、LDL-C和HDL-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且调脂后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1)。结论;荷叶水提物对人体具较好的调脂作用,且无毒,未发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37水平变化,探讨IL-37与CHD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9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另选取35例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3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比例。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CS组及SAP组血浆IL-37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ACS组血浆IL-37水平低于SAP组(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ACS组及SAP组外周血Tregs比例均显著降低(均P<0.01),ACS组外周血Tregs比例与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浆IL-37水平与Tregs比例呈正相关性(r=0.564,P<0.01),与C反应蛋白、TC及LDL-C水平呈负相关性(r分别为-0.431、-0.327与-0.653,均P<0.05),与TG、HDL-C及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HD患者血脂异常可能与IL-37水平下降有关,IL-37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可能与Tregs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观察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可能机制。方法:测定60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TC、TG、HDL-C和LDL-C水平。并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他汀亚组和常规亚组,2亚组均予常规治疗,他汀亚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3周后对他汀亚组及常规亚组再次采血测定上述指标,比较2亚组药物干预后血清IL-6、TNF-α、INF-γ、sI-CAM-1、hs-CRP的变化以及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S组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F-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与常规亚组比较IL-6、TNF-α、sICAM-1和hs-CRP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他汀亚组IL-6、TNF-α、sICAM-1及hs-CRP的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结论:测定血清IL-6、TNF-α、sICAM-1和hs-CRP水平可了解炎症反应的强度。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症反应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稳定易损斑块的早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为两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两周后,CRP、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 ̄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CRP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A组)58例、洛伐他汀组(B组)59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A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20mg/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hs-CRP、纤维蛋白原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A组、B组TC、L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A组TC、LDL-C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3组治疗后hs-CRP均明显下降(P<0.01),A组hs-CRP较B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较洛伐他汀能更有效快速调脂,降低hs-CRP水平,短期观察神经缺损评分虽无明显改善,但仍可以考虑在脑梗死早期应用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168例ACS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单纯ACS组(FPG6.1 mmol/L)52例、B组为ACS合并血糖升高组(6.1 mmol/L≤FPG7.1 mmol/L)56例、C组为ACS合并糖尿病组(FPG≥7.1 mmol/L)58例,另选取5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LP(a)、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应用冠脉造影术测定ACS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结果 A组、B组、C组SBP、DBP、TC、TG、LDL-C、LP(a)、CRP、CK、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组FPG、TG、LP(a)、CRP、CK、CK-MB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而HDL-C水平低于A、B组(P0.05),而B组LP(a)、CRP水平高于A组(P0.05)。随着ACS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患者Gensini积分及血清LP(a)水平显著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PG、TG、LDL-C、LP(a)、CRP、CK、CK-MB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G、LP(a)、CRP、CK是ACS合并糖尿病患者Gensim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ACS非糖尿病患者,LP(a)水平与ACS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可溶性基质裂解素(sST)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宁波市第九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B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作为C组,老年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A组。测定各组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清IL-33、sST2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FPG、FINS、HOMA-IR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5),sST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5),sST2水平显著升高(P0.05)。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IL-33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中IL-33水平与FPG、FINS、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TC、TG、LDL-C、HbA1c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中sST2水平与FPG、FINS、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TC、TG、LDL-C、HbA1c无显著相关性(P0.05)。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P0.05),sST2水平与心功能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IL-33水平降低,sST2水平升高,血清IL-33、sST2水平与血糖代谢及心功能不全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白介素-10 (IL-10) 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ACS患者38 例(ACS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组18 例;稳定型心绞痛(SAP) 组17 例;对照组17 例.用ELISA法测定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10水平.结果血清M-CSF水平AMI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UAP组高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AMI组与UAP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L-10水平AMI组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 UA组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5);ACS病人血清IL-10和M-CS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52,P<0.05).结论 (1)ACS患者血清M-CSF升高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升高,并且与血清M-CS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作为抗炎因子的IL-10与其他炎症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IL-37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11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常规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强化治疗A组40例(阿托伐他汀40 mg/晚,4周后改为20 mg/晚)、强化治疗B组40例(阿托伐他汀负荷量80 mg顿服1次,随后40 mg/晚,4周后改为20 mg/晚)。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清IL-37水平。结果 1ACS患者血清IL-37在治疗4周过程中呈逐步上升趋势(P0.05);2治疗4周时血清IL-37常规治疗组与强化治疗A组、强化治疗B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室功能和校正TIMI计帧数(CTFC)常规治疗组与强化治疗A组、强化治疗B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时强化治疗A组与强化治疗B组在IL-37水平和临床结果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别;5三组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在4周时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IL-37可作为监测和评估ACS患者的指标;强化他汀治疗可提高抗炎因子IL-37的水平,改善患者CTFC及左室功能;不良反应无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内稳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12例男性SAP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Con组(常规治疗组,4例)和CBP治疗组(常规治疗 CBP治疗组,8例)。经72h治疗后对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包括APACHE-Ⅱ评分及其它主要临床指标),同时在治疗0h、6h、12h、24h、48h和72h各时间点取血,动态观察SAP患者免疫内稳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采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谱、Th1(促炎)/Th2(抗炎)细胞因子比例的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单核细胞功能(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病情显著改善,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肾功能恢复正常(P<0.05)。而Con组患者除血淀粉酶水平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外,患者病情并无明显缓解,肾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方面也无明显改善(P>0.05)。(2)免疫内稳状态指标的比较:除IL-4外,两组患者血浆中其它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经72h治疗后,CBP组患者血IFN-γ,IL-1,IL-2和IL-5,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虽较治疗前亦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则始终无明显变化。比值比提示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类抗炎细胞因子IL-13、IL-10相对于Th1类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显著。而且,经CBP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和单核细胞数目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CBP治疗除能快速有效改善SAP患者病情,纠正体内酸碱紊乱、清除体内代谢毒素外,还能清除体内过多生成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改善患者单核细胞抗原呈递能力,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经CBP治疗后SAP患者体内Th2类抗炎细胞因子IL-13、IL-10相对于Th1类促炎细胞因子IL-1、TNF-α水平下降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空腹血糖正常的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部分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空腹血糖正常的MS的ACS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A组,按常规治疗)和罗格列酮组(B组,常规治疗 罗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且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0.01)。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使合并空腹血糖正常的代谢综合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调脂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脂及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收住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8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各60例。3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急救治疗,A组辅以辛伐他汀20mg/d治疗,B组辅以普伐他汀20mg/d治疗,C组辅以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比较分析3组病人调脂药物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浆血脂及炎症性因子hs-CRP、IL-6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3组血浆TC、LDL-C及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3组血浆TC、LDL-C、HDL-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组较其余两组更低(P0.05)。结论早期应用调脂药物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血脂水平,且能明显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1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7例。3组均行ACS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辛伐他10mg/d,B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C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d,均每晚口服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血脂变化、血清hs-CRP和I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hs-CRP和ICAM-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血清hs-CRP和ICAM-1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hs-CRP和ICAM-1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ICAM-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辛伐他汀剂量的升高,其抗感染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