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4年以来,我室陆续在豫东地区发现有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1964年,我们在开封县防治疟疾期间,于所接触的患者中,看到当地间日疟原虫的形态虽然大部分仍与一般间日疟相同,但有少数的间日疟原虫及受染红细胞的变化,与一般寄生虫学著作和疟疾学专著上所描述的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试图对此问题加以研究,挑选了一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上海和广西的中华按蚊感染以广西株和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两者对广西株的易感性均低,腺感染率分别为零和12.3%,而对海南株的易感性均明显较高,分别为36.4%和43.6%.用2例广西间日疟患者血感染2批业已证明对当地间日疟原虫  相似文献   

4.
间日疟原虫的特异形态,国外三十年代即有零星报道。1961年我国江静波等对广东的间日疟原虫特异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于1965年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 Chiang,Yu and Chen,1965)。此后在河南(1965)、四川(1975、1976)、陕西(1977),江苏(1977、1979),广西和云南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特异形态,重复感染或不  相似文献   

5.
为肃清间日疟患者红细胞内疟原虫,常规使用氯喹基质1.5克,产生严重副作用者并非罕见。为能安全而又足以肃清红细胞内疟原虫,笔者在1979~1982年间对江苏间日疟复发类型的观察中,曾试用氯喹基质0.6克伍用青蒿浸膏片20克(0.4克×50片)的疗法,其结果竞甚满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用诺氏疟原虫制备的可溶性抗原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111例恶性疟患者,阳性率为62.2%。正常人对照阳性率为9.2%。用间日疟原虫制备的抗原检测间日疟病人阳性率为50%。对间日疟患者进行IgM(106例)、IgG(73例)含量测定,结果均较正常人为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日疟现症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亚群比例的的变化,探讨DC亚群在间日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法检测18例间日疟现症患者(疟疾组)和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外周血的浆细胞样DC(pDC)和髓样DC(mDC)的比例。结果:疟疾组患者p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DC/p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DC在2组间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间日疟现症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间日疟原虫与DC相互作用,可能通过调整mDC/pDC的比值参与间日疟感染的Th1型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诊断昭通市疟原虫疑似病例,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疟原虫检测试纸条(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ICGT)先做快速检测,然后按照镜检标准制作厚、薄血涂片,经常规吉氏染色后在油镜下(×1 000)的薄血膜观察疟原虫形态,鉴定虫种。最后针对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4种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10份县区采集的疑似病例,快速试纸条1532未做,3份可诊断为恶性疟,其它6例皆不能明确诊断;显微镜下4份可明确诊断为恶性疟,其中1201为高密度恶性疟,3份可明确诊断为间日疟,1649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间日疟,省级镜检确诊为卵形疟,1532县级初次镜检误诊为恶性疟,省级镜检未发现疟原虫;所有病例皆经省级采用巢式PCR扩增,4份确诊为恶性疟,3份确诊为间日疟,1649确诊为卵形疟,1532和A无条带。经快速检测、镜检、巢式PCR,证实昭通市2013年9月以来报告的10例疟疾病例分别为3例间日疟、4例恶性疟、1例卵形疟、2例阴性。结论基层镜检技术不稳定;胶体金法诊断结果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镜检准确性依赖于镜检人员技术水平,剿式PCR法诊断最为准确;疟疾确诊需逐级复核和多种实验室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洪美蕊 《河北医学》1996,2(5):515-516
先天性间日疟的临床护理(321400)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洪美蕊间日疟是感染间日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热、寒战、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其临床特征。先天性间日疟是因母体怀孕时感染间日疟,疟原虫在胎盘滋生,引起胎盘病变从而传至胎儿;或在分娩时通过...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原虫多核和复居现象,江静波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一个亚种、杨柏林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固有的形态或某种变异。笔者于1984年9月在珙县王家乡对一例每日发作间日疟病人的原虫象进行了两个临床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自 Laveran(1880)从一个疟疾病人红细胞内发现疟原虫以来,显微镜检查在疟疾诊断中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尽管疟原虫镜检具有敏感、特异、可用于疗效考核等诸多优点,但此法费时、费力,难于检出低密度疟原虫感染和区分以环状体期为主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感染。而且被抗疟药影响的疟原虫形态很难辨认,给疟疾的诊断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改良传统的寄生虫学检查方法,发展替代常规显微镜检查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5.
自1965年我国江静波教授等发表的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以来,随后又报道了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晚期原虫重复感染,引起国内寄生虫学工作者的重视,并相继有河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报告了有关间日疟原虫变异的虫株及形态观察,作者于1981年9月在徐州地区发现一例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现将这种原虫的形态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毛协仁  曹永风 《医学综述》1996,2(7):362-364
间日疟是由蚊虫叮咬人体为主要的传染途径,而通过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感染疟疾,也屡有发生。根据作者搜集的有关资料,统计国内1982年1月~1995年12月公开报道的输血性间日疟372例,对该病的流行概况予以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 地理分布及发病情况  本文372例有记录地址的病例分析(表1)。散在分布全国16个省(区市),其中以江苏(占总病例数的46.505%)、四川(26.344%)、湖南(5.656%)、河南(5.108%)为多。贵州、安徽、甘肃(均为0.538%)、广西(0.269%)为最少。表1 我国372例输血性间日疟的分布省(区市)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 PCR技术 ,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 ,扩增 SSU r DNA特定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 ,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 10 4bp、10 2 bp和 115 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 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 ,四川名山县 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 ,筠连县 37份中 10份为与间日疟和 /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 ,云南金平县的 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1979~1989年的10年中,对我国最多见的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间日疟潜伏期和潜隐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间日疟种下分类、鉴别新感染和复发以及制订防治对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温带地区迄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PCR技术,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扩增SSUrDNA特定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104bp、102bp和115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四川名山县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筠连县37份中10份为与间日疟和/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云南金平县的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