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68例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94例,房间隔缺损(ASD)123例,室间隔缺损(VSD)14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PDA ASD)3例。均在X线指引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Amplatzer方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结果全组成功率95.4%,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是一种操作较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9年5月~2020年1月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并完成肺功能检查的患儿,研究期间共入组69例研究对象。无法配合完成用力肺活量检查者(0~3.5岁,婴幼儿组),采用潮气呼吸法检查肺功能,能配合完成用力肺活量检查者(3.5~13岁,年长儿组),采用用力肺活量法完成肺功能检查。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及缺损口直径大小分为小分流量组(缺损口直径<8 mm的小型ASD、缺损口直径<5 mm的小型VSD)及大分流量组(缺损口直径≥8 mm的中大型ASD、缺损口直径≥5 mm的中大型VSD及PDA)。入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50例为对照组,比较小分流量组、大分流量组与婴幼儿对照组之间以及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年长儿组与年长儿对照组间的肺功能差异。结果 婴幼儿组CHD患儿FRCp/k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分流量组CHD患儿RR显著高于小分流量组及对照组(P<0.05),PTEF/TEF25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疾病.其发病率波动范围为活产婴儿的4‰~50‰。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别,患病活产儿在1个月内的检出率为28.07%,在1年内为75.43%。肺动脉高压(pulmonany hypertension,PH)是左向右分流型CHD的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小儿CHD演变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使患儿病情加重,而且是决定CHD手术时间、方式选择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目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小儿左向右分流型CHD伴PH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小儿肺炎的临床指征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合并肺炎的40例临床资料。结果在病例组和正常组的比较后我们发现,在患病组中的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心电图、肺CT、X线胸片、心率、肺音等都存在差异。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合并肺炎有具备特异的临床指征可以供临床病症的判定。  相似文献   

6.
郭俊晓  傅亮  朱宪明 《中国医药》2008,3(3):159-16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根据肺动脉压力将48例先天性心脏病惠儿分为4组:无肺动脉高压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每组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患儿静脉血清中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时,在6个时间点TGF-β1的变化。结果无肺动脉高压组及轻度肺动脉高压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组TGF-β1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均下降,尤其以术后第7天与术前1天相比更有显著降低(P〈0.01)。同时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随着缺损的修补,病情好转,TGF-β1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均明显下降,尤以重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组下降明显,但无PH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LTGF-β1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术前高于术后,并在术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间接推断TGF-β1参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通过检测TFG-β1水平变化可估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程度、手术指征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郭俊晓  刘志平 《中国医药》2010,5(6):499-500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明确其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策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组分为无PH组、轻度PH组、中度PH组、重度PH组各12例)静脉血清中TGF-β1的水平变化.结果 TGF-β1在重度PH组(2.01±0.26)μg/L明显高于中度PH组(1.80±0.56)μg/L、轻度PH组(1.34±0.11)μg/L及无PH组(0.82e±0.11)ug/L(P<0.01),尤以重度与无PH之间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TFG-β1参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可能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程度的评价、手术指征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田翔  杨天和  俞杉  梁勤  蔡运昌  李世英 《贵州医药》2004,28(11):966-968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在介入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应用TTE按介入封堵适应证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全组共56例,ASD24例、年龄3.7~49岁,ASD直径4.8~34mm;VSD9例、年龄3~18岁,VSD直径2.8~8.2mm;PDA23例,年龄3~18岁,PDA最窄直径2.1~8.0mm。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采用TTE指导封堵。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 TTE对ASD、VSD、PDA在介入治疗适应证的筛选及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均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及手术技巧的提高,由于设备和技巧方面原因手术死亡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越来越少。但对于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是否还可以手术、手术的价值、手术的危险性在术前往往难以精确判断。右心导管测全肺阻力,是当前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但由于设备条件等因素限制,目前难以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苯那普利在左向右分流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照全国小儿心血管组制定的心衰诊断标准确诊小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120 例, 在常规应用地高辛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0 例, 对照组60 例, 试验组增用苯那普利, 剂量按每次02 ~04 mg/kg , 一日一次, 口服3 个月~1 年。结果: 两组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均无显著差异 (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 年后随访试验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各为: 930 % 和660 % , 卡方检验 χ2 = 666 , P< 0005 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小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病例, 在应用地辛高维持量的基础上增用苯那普利, 可减少左向右分流, 减低左室前后负荷, 增加心脏顺应性, 提高治疗有效率, 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确诊的1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者,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行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0例PDA经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2.5~8.5mm(平均4.2±1.6mm),选择封堵器直径6~14mm(平均8.5±1.8mm);8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2.8~6.5mm(平均4.4±2.1mm),选择封堵器直径5~9mm(平均6.5±1.8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进口或国产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儿童部分类型PDA及PMVSD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或对称型封堵器(SVSDO)介入治疗267例次PMVSD病人.结果 255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95.5%(255/267).120例次接受AVSDO封堵,150例次接受SVSDO封堵(3例病人先后采用不同封堵器接受两次手术).室间隔缺损(VSD)大小(4.9±2.5)mm,AVSDO大小(7.5±2.7)mm,SVSDO大小(7.8±2.5)mm.AVSDO和SVSDO组的即刻关闭率分别为93.8%和95.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和22.7%(SVSDO组死亡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8.0%.2例伴膜部瘤的VSD用AVSDO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改用SVSDO成功封堵;1例VSD用SVSDO封堵后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AVSDO后无主动脉返流.结论 两种封堵器介入封堵VSD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是它们共同的主要并发症,应认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各心腔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封堵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09年01月—2012年0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者共31例,分别在术前2 d、术后1 d及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查,观察右房横径(RAD1)、右房长径(RAD2)、右室前后径(RVD1)、右室横径(RVD2)、左房前后径(LAD1)、左房横径(LAD2)、左房长径(LAD3)、左室舒张末前后径(LVD1)、左室横径(LVD2)、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量(SV)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术后1、3、6个月LAD1、LAD2、LAD3、LVD1及LVD2逐渐减小,EF%、FS%、SV逐渐减小,以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为著;RAD1、RAD2、RVD1、RVD2无明显改变。结论封堵术作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手术方法,不仅可以减轻传统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风险,而且可以有效恢复心腔大小和改善左心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牛宝荣  杨娅  李晓明  吴山  马宁  李宜嘉  张涵  张琪  张纯 《中国医药》2014,(10):1424-1426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原因、防治措施及估测预后.方法 使用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二维及三维成像,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6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8例,其中单发性房间隔缺损46例(82.1%),多发性房间隔缺损10例(17.9%);术后微量残余分流的患者32例(57.1%),少量残余分流的患者22例(39.3%),中量残余分流的患者2例(3.6%),检出的残余分流以微量残余分流为主;患者残余分流在术后即刻被检出的有45例(80.3%),术后3d复查时检出的有9例(16.1%),3个月复查时检出的有1例(1.8%),6个月复查时检出的有1例(1.8%).结论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出现的原因大多是术前未能准确评估房间隔缺损的数目、大小、形态、解剖毗邻及边缘的软硬程度.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提供三维立体图像,能更准确地反映房间隔缺损的形态结构,可为临床提供更为迅速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PDA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分别于封堵术前及封堵术后测主动脉压及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PDA患者均经导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58±24)mmHg VS (36±11) 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27±15)mmHg VS (14±6)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7±18)mmHg VS (22±6)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1).但封堵术后主动脉压升高,收缩压由(111±25) mmHg升至(126±32) mmHg(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PDA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Amplatzer双面伞堵顺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图及临床诊断为ASDⅡ病人30例,选择经导管Amplazer双上房间隔缺损关闭治疗。结果:超声测定ASDII直径为13-25mm,ASDII最大伸展径及所选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为18-38mm,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24小时后及3个月后残余分流分别为40%,9.9%和3.3%,手术中除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他并发症,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未发现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双面伞房间隔堵闭器关闭ASDⅡ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好。  相似文献   

18.
报告应用钮扣装置关闭先天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4例。方法;手术在X线和彩色超声心动图联合监视下进行,从股静脉插入导管,经肺动脉,动脉导管到降主动脉。释放钮扣装置半闭PDA。结果;4例关闭成功后连续性杂音均消失,肺动脉明显下降。影响无明显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心房间隔缺损的初步疗效。方法 :16例病人 ,其中动脉导管未闭 (PDA) 7例 ,房间隔缺损 (ASD) 9例。所有病例均经食道超声 (TEE)证实为PDA或ASD ,并在透视或 (和 )TE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h、1、3mon和 1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例PDA病人 ,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 (9.71± 2 .93)mm(6~ 14mm) ;9例ASD病人 ,球囊测量值为 (2 7.30±6 .82 )mm (16~ 36mm)选择的封堵器的直径为(2 9.33± 8.12 )mm (18~ 38mm)。技术成功率为10 0 % ;术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EE显示 4例存在少量分流 ,术后2 4h、1、3mon和 1年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右房室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和ASD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适合于各年龄的继发孔型ASD和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