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烧山火”、“透天凉”的针刺手法 ,是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基础上 ,经过不断整理和挖掘 ,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 ,而组成的“热补”、“凉泻”针刺手法。笔者在研究前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作了改进 ,实践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且同样能产生针下热或针下寒的感觉 ,从而达到热补、凉泻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 热补法 不分天、人、地三部 ,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 ,得气后 ,紧…  相似文献   

2.
龙胆泻肝汤为临床常用方剂,具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是“苦寒直折”的代表方剂。记载此方的文献中,方剂出处与药物组成出人较大,龙胆泻肝汤的方源和具体配伍值得探究。此方属寒凉攻下之剂,药力峻猛,临床应用时需把握病机,灵活化裁,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痛泻要方最早见于《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其药味组成十分简单,原方由炒白芍二钱,土炒自术三钱,炒陈皮一钱半,防风二钱组成,属于调和肝脾之剂,主治痛泻证,故以痛泻要方命名。中医的痛泻证是指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其辨证要点是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4.
龙胆泻肝丸是中医治疗肝胆实火,三焦湿热的良药。但是近年来不断有龙胆泻肝丸可致慢性肾损害的报道,认为龙胆泻肝丸内木通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被实验证实可致慢性肾损害,故要求临床停用、淘汰龙胆泻肝丸。经过认真查找、分析有关文献和临床报道,我们认为,龙胆泻肝丸对肾功能的损害,很大原因是由于未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因人而治”的原则,“中药西  相似文献   

5.
刘涛  王川军 《新疆中医药》2012,30(3):105-105
目的:观察运用中药治疗胆道术后脂肪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胆道术后脂肪泻的患者32例,运用中药治疗,口服中药汤剂。结果:服3剂症状消失者21例,服5剂症状消失者28例,服7剂症状消失者31例,1例无效。结论:运用中药治疗胆道术后脂肪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7.
对小儿惊泻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作了简要的阐述,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是小儿惊泻的病理基础。恰遇惊恐是惊泻的诱因,亦是必然的致病条件。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治疗以扶土和疏木为原则,但需分清肝旺为主受惊,横逆犯脾致泄者与以脾弱受惊,肝木乘脾致泄者之不同而有所侧重。疏肝以柔,扶脾以运,药质宜轻、药味宜薄,药汁清淡,易于入口,轻灵之品既能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8.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医常“泄泻”并称,指泄泻病证,但在中医典籍中“泄”“泻”两字基本是独立使用,各有所指。“泄”除了主要表示便泄外,另有五义,其基本义是排出,如“炅则气泄”,另还指“以苦泄之”的药食法和“满者泄之”的针刺法等。而“泻”字则有四义,除了一义与“泄”相近指腹泻病证外,主要用于“实则泻之”的补泻法,此外还指“藏而不泻”的输泻功能和泽泻药名。泄、泻两字音同义异,中医典籍译家以及中医术语标准中或有用一词翻译多义的,或有将两字混为一译的,对于这两种一概而译和交叉混译的倾向须进一步辨明两字差异,以求在译文中体现其中医内涵。  相似文献   

10.
龙胆泻肝汤是临床中常用方剂 ,由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组成 ,具有泻肝胆实火 ,清下焦湿热之功效。近十余年来 ,诸多医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兹就有关应用资料综述如下 :1 内科疾病任氏〔1〕用本方去车前子、泽泻治疗糖尿病 12 6例 ,本组病例均属肝胆湿热型 ,且有 98.6 %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若阴虚烦热者加知母、黄柏、醋龟板 ;胸闷不舒者加郁金、瓜蒌 ;便溏者加白术、陈皮。每 1~ 2日 1剂 ,连服 10剂为 1疗程 ,经服药 5~ 10个疗程 ,糖尿病理想控制 4 5例 ,…  相似文献   

11.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欣 《广西中医药》2004,27(3):48-49
泻黄散出自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叶、山栀仁、石膏、防风、甘草组成,用于“治脾热弄舌”等。该方为清泻脾胃积热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甚广,现举儿科临床应用数例如下。1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为典型临床表现,可伴有关节肿痛、胃肠症状和肾脏损害等。从中医辨证看,该病皮疹最常见于双下肢,皮疹以斑丘疹为主。“脾主四肢”,“斑发阳明”,故病位应在脾胃。病程短者皮疹颜色大多鲜红。四川地区多湿,舌质红,苔黄腻者较多,故辨证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脾胃积热为主,以泻黄散为基…  相似文献   

12.
“痛泻要方”源于《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取名曰“白术芍药散”,因主治痛泻,《医方考》称之为“痛泻要方”。该方的主治证是什么呢?三版、四版、1985年版大专函授教材《方剂学》,均认为是肝郁脾虚证:一版、二版、五版教材虽未提及证型而只写症状,但对病机的分析也认为是脾虚木乘。历版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沿袭《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来归纳分析该方的治证和病机。对此笔者认为。该方主治以不提脾虚、归纳为  相似文献   

13.
谈“轻剂”对上焦温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轻剂理论的源流追溯方剂中关于轻剂的内容,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后人根据药味功用归纳“十剂”的最早理论依据。轻剂即用来治疗病邪较浅、病情较轻的疾病,或治疗须轻  相似文献   

14.
龙胆泻肝汤主要是泻肝胆实火 ,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的病证。在皮肤表现为红斑、灼热、肿胀 ,其上可有水疱、糜烂、渗液 ,如阴囊湿疹、带状疱疹等。临床应用龙胆泻肝汤应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下 ,药味和药量必须酌情加减 ,方能恰到好处。本方药物泻肝胆实火之力甚强 ,凡肝胆实火之症 ,津液未伤者可用。此方药物苦寒直折 ,在使用时 ,也要注意到大苦大寒 ,苦能化燥伤阴 ,寒能伤脾败胃。凡胃气虚者 ,服之多呕 ,脾气虚者 ,服之多泻。故使用此方时 ,中病即止 ,毋使过剂。现将我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 缠腰火丹 (…  相似文献   

15.
梅维伦主任从医四十余年,对内、妇科疾病的调治颇多心法,兹就其运用痛泻要方的经验介绍于后。 1 郁结阻胸,发越涌吐“郁结在胸,其治当发,发者吐也。”故临床对肥盛之躯,壮实之体,复有情志所系,气湿痰浊碍于胸上者,与痛泻要方,吐而越之,每获卓效。如1972年仲春曾治张姓妇,年四十余,素体偏盛,多有情志系扰。因口角,情  相似文献   

16.
“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泻南补北”是针刺的补泻方法之一,源于《难经·七十五难》,即“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的理论意义,历代诸家见仁见智,然今“东方实,西方虚”的病机,则涉猎者鲜,而“泻...  相似文献   

17.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中用葶苈子味苦大寒,入肺经,苦能降泻,寒可除热,故“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治咳嗽气喘”(《本经》)。实具有开泻肺气而排秽浊之功,可与大枣同用以防其性猛峻泻而伤胃气。笔者认为肺部疾病,病机属痰浊湿热,壅遏于肺,阻塞气机,肺失宣降又不易涤痰而肺气上逆,首选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化裁应用于肺系疾病,典型病例如下。1渗出性胸膜炎刘某,女,61岁,农民,1999年3月21日入院。咳嗽,右胸痛1月,加重1周,伴气短、…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在概括脏腑功能时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六腑以通为顺”的立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辨证立法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久泻必调肝     
久泻,乃泄泻之日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提纲挈领说明:脾胃在泄泻中的地位,即泄泻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久泻虽然其本在脾,但不可疏忽调肝在久泻中的作用,治疗久泻必调肝。《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肝与脾之间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肝木所胜者脾土,脾土所不胜者为肝木。正常情况下,肝木制约脾土,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肝的疏泄功能,可以疏泄脾…  相似文献   

20.
龙胆泻肝汤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实热之剂。其方清泻为主,兼顾滋养。既能治脏腑之疾,又可医循经所发诸症。只要辨证准确,施之即有良效。现报告治验3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